APP下载

故乡不应只有回忆
——评首届“光中杯”全球华文新诗主题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2021-12-21童龙超

星星·散文诗 2021年35期
关键词:思乡乡愁故乡

>>> 童龙超

首届“悦来新诗力”国际文化艺术节(2021年)已拉下帷幕。作为主要活动项目之一,首届“光中杯”全球华文新诗主题征文大赛也尘埃落定。青小衣、龙向枚、田禾、邵散燕、陆健、徐俊的作品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文学批评素来讲究“知人论世”“顾及作品全篇和作者全人”,然而,因各位作者来自五湖四海,少部分作者还是初出茅庐,加之笔者对当代诗坛孤陋寡闻,与各位素昧平生、茫然不知,因此“人”“世”的批评要素均无暇顾及,仅根据作品本身谈谈个人的浅见。

本次征诗,主题是“我亲爱的故乡”。之所以选定这个主题,缘于诗人余光中幼时在重庆渝北悦来场的一段生活。有诗人、诗文多方证明:今天重庆悦瑞文旅所在地,即是余光中抒写“乡愁”、创作《乡愁》的原发地。

诗人青小衣“沿着自己的来路/重新找回去”,重回到她儿时的“故乡”,她的“故乡”是一片和着虫鸣的乡音,各种各样虫鸣叫声的听觉记忆,和乡野间的风景、家人及她自己生活的片段相互交织。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一个返乡——体验——离乡的完整过程,着重表现了父亲、母亲和她自己与故乡虫鸣的生命融合。这种记忆“像是把魂魄存放在我的身体里”,让诗人经常失眠。

诗人田禾返回“冬眠”中的“故乡”,刻画在农村老屋中烤火喝酒的父亲形象。诗人没有太多的抒情感伤,但是关于故乡“冬眠”的画面却是深刻在他的记忆里。他“冻结”了情绪流,而运用摄像术、构图能力雕琢了一幅“木刻画”。可看到:大地入冬,动植物进入冬眠,生命偃旗息鼓……,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没有“冬眠”。为了御寒,父亲藏身在温暖的老屋,喝酒、烤火,如鲜花在冬季里“养精蓄锐”,父亲也在蓄积开年过后春耕农忙的能量。“淬火的镰刀是一种假寐”“它割回了耕牛的草料”“镰刀”“耕牛”作为农民的生存依靠,没有冬眠,它们支撑了父亲对生活的信念。《冬眠》一诗成功于“冬眠”视角和烘托手法,整体构思、形象刻画把握很好。

诗人龙向枚围绕老屋上的青瓦展开“故乡”想象。她调动儿时的感觉记忆,先是以声音的相关性作为线索自由联想。从“青瓦之上”夜行的猫,到“踩着的蛙鸣”,到踏着石板路远去的“足音”,到村里“呼唤”孩子的一声声,再到故乡的“风声”吹过四季轮回、岁月流逝;所有这些情景,在时光流逝中都没有消逝,最后都化作“硕大的乡愁”,对于诗人紧紧跟随。应该说,《青瓦之上》对于感觉的捕捉是很精细的,诗人的听觉似乎特别敏锐,但是中间“青瓷碗”“行囊”一节打破了整诗的灵动妙境,显得突兀。

诗人邵散燕抒写“我”与故乡的精神联系。她或把故乡比作“一个括号”,挣不脱、删不掉,始终把她囊括在其中。或把故乡比作某种被她吃进去的东西,进入身体不再出来,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当然,诗人最深的感受,是她与故乡之间“隔着一首诗的距离”。那一首诗的距离不是可以轻言细语、一笔带过的,它可是诗人饱受思乡之苦、夜夜煎熬所获得的结果——那首诗“像一道新鲜的伤口/对抗每个如锈黄昏的来临。”

诗人陆健通过剪辑一幅幅记忆片段,拼接起“故乡”的图像。其中隐约透露了“家族史”的蛛丝马迹,它们是夜晚小巷尽头打火机瞬间照亮的“家”,是儿时趴在父亲背上睡着的片刻,是关于奶奶在逃荒中生下父亲的故事,是爷爷和奶奶在返回故乡时的一路艰辛,是父亲和母亲在生活奔波中的偶然相遇……基于这些事迹,然后,诗人开始抒写对“故乡”的体会、发掘“故乡”的含义。坦率地说,《想起一片瓦》还存在诗艺上的较大缺陷,主要是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抽象,且无序。

诗人徐俊是最不“冷静”的一个,他无所顾忌地倾吐着对故乡的思念。犹如地下泉水一般,在诗人内部的情绪流上,不断有情感的结晶向外喷涌,如“泪光”“心疼”“温柔”“温情”“忧伤”“思念”“感恩”“温暖”等。故乡在这里很不完整,诗中只依稀闪现着稻田、树木、星空、母亲、院子、庄稼等乡村意象。不过,诗人本不关心外在反映,而是反求诸己,专注于向外揭示自我的情感世界,重心在“我”:从心里的呼喊、梦中的思念,到回忆儿时的生活、母亲的辛勤哺育,再回到诗人的现时处境,抒写人生漂泊中对于故乡的精神依恋,念想故乡的恩情。

总体来说,诗人们笔下的故乡都是有血有肉的,对于故乡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在表现方法上,或是选取典型意象,或是全景综合感知,或是意识流动的贯穿,或是片段剪辑的组接,或是冷静观察的描绘,或是主观宣泄的抒情,都各有特色。不过,这些诗作整体上也呈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即以回忆为基调,不脱离回乡、思乡两大要素。这对艺术效果的作用是双面的。回乡是可感性的,指向对象的,思乡是情感性的,指向自我的,两者交互融合,在回乡情景中抒发思乡之情,这不仅切合征文的主题,而且增强了诗歌在情感和想象上的叠加美感。可以说,上述每一首诗中的精彩片段,基本就出现在这种回乡与思乡的交汇之点。古诗词中常有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说法,这种情、景二分法或许对现代诗来说已经不适用,但是这种基本的美学模式却是古今相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不过,这个创作特点也造成了这些诗作的共同局限,使它们相距优秀之作、经典之作还比较遥远。且不说它们在写作技巧上还有待提高,比如多见有句无篇或结构错裂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同质化、模式化的创作倾向比较突出,总不脱离回乡——思乡的基本套路,暴露出诗人在观念、视野和思考上亟待更新。或许是背负传统认知的包袱过重,或许是缺乏打破常规的意识、勇气或独创精神?

故乡不应只有回忆。诗人的创作除了掌握语言技巧之外,除了追求真情实感之外,应是一种视野、观念和思维上的不断突破,以求从境界上提升诗歌的层次。这一点上,如果以“乡愁诗人”余光中为参照系的话,则会留给我们丰富的启示。

猜你喜欢

思乡乡愁故乡
昭君思乡
故乡的牵挂
永远的乡愁
走在故乡
乡愁
月之故乡
九月的乡愁
《故乡》同步练习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