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南召县棉沟石墨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2021-12-20李甜甜

西部资源 2021年5期
关键词:角闪石斜长石粒状

李甜甜

摘要:棉沟石墨矿区属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栾川群,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岩浆岩受断裂控制,岩石类型主要以基性→中酸性为主,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矿床,并具有后期热液叠加富集特征,矿区石墨矿赋存于太华群地层中,含矿地层岩性为含石墨混合片麻岩,研究结果为本地区以后同类矿床勘查具有一个的参考。

关键词:南召县;棉沟石墨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地层

研究区属华北地层区,出露地层基岩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栾川群。分述如下:

1.1太华群

太古界太华群在研究区广为分布,为一套区域性中深变质岩系,属层状无序变质岩系,故多称为太华岩群。主要岩性为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1)花岗片麻岩

主要出露在研究区的北部、中东部和西南部的一小部分。风化面呈灰黄色、灰黑色,新鲜面呈灰黄色、灰白色、灰白—肉红色,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矿物呈细—中粒状,粒径1mm~4mm,半自形—他形。长石主要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约占50%~60%,石英含量约占20%~40%,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约占5%~20%。片麻理发育,矿物定向排列,局部可见条带状分布。局部可见绿泥石、绿帘石化现象。暗色矿物条带约1cm~2cm。部分岩石中可见石英团块、长石团块。部分岩石中可见石英细脉发育,脉宽1cm~10cm。

(2)混合片麻岩

主要出露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中南部,呈带状分布。风化强烈,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白色、灰黄—灰红色,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理构造,脉体约占20%~45%,基体约占55%~80%。脉体主要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其中钾长石约占45%,自形粒状。石英约占40%~60%,半自形粒状。斜长石少量,约占15%~40%,呈半自形粒状。基体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其中斜长石约占30%~50%,呈半自形粒状、石英约占15%~40%,半自形粒狀。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约占30%~45%,呈片状。其中可观察到斜长石和角闪石明显被拉伸。

中西部部分裂隙面可见金云母脉体,宽6cm~7cm,表面黑色—金色。金云母含量65%左右,鳞片状。角闪石25%左右,呈片状。其他矿物10%左右。金云母脉体向下延伸4m~5m。

该岩层中可见多条细小石英脉,宽1cm~2cm,主要成分为石英。经野外观察,该细小石英脉体中无矿化现象。

该层岩石为区域内石墨的主要含矿岩层,矿石主要为含石墨混合片麻岩,风化面成黄褐色,新鲜面成铅灰色,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辉石、绢云母、角闪石等。石英为他形粒状,粒径大小不一,多在0.1cm~1cm之间;斜长石偶见聚片双晶,表面分解少量绢云母;钾长石偶见卡式双晶,有的具格状双晶,属微斜长石,岩石中可见蠕虫结构;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相间分布;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单偏光镜下呈褐色,具完全解理,无定向分布在岩石之中,有的已发生绿泥石化现象,岩石中含少量辉石;角闪石呈细柱状,具角闪石式解理;石墨成鳞片状或聚片状,均匀分布于长石、石英等矿物粒间。少量充填于矿物缝隙之间呈细脉状分布,在反光下,呈铅灰色,具金属光色;条痕为黑色,手表本易污手呈灰黑色。矿体顶底板均为混合片麻岩。

(3)角闪斜长片麻岩

主要出露在研究区的中部,大体上呈带状分布。风化面呈灰白色、灰黄色、黄褐色,新鲜面为灰黑色,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其中斜长石约占20%~40%,呈半自形粒状。角闪石约占10%~30%,大小1mm~3mm,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石英约占20%~25%,呈它形粒状结构,粒径1mm~ 3mm。暗色矿物约占10%~30%,呈条带状定向分布。沿片麻理方向,岩石中局部夹有细小石英脉和硅质细脉。

1.2栾川群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栾川—维摩寺断裂南侧。该地层属华北地层区,但位于分界断裂南侧,说明栾川—维摩寺断裂具有超强逆冲掩覆作用,因而与下伏太华群之间呈断层接触关系,此外被晚元古时代石英正长斑岩体(晋宁期)和燕山晚期似斑状花岗岩等岩体侵入所破坏,地表多呈孤岛状分布,展布受栾川—维摩寺断裂控制。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的厚—巨厚层状大理岩(产叠层石)、石英云母片岩、绿泥石英片岩。

(1)大理岩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呈近乎带状分布。沿断层面分布。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白色,中粗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方解石,方解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在岩石表面可见淋滤沟。

(2)石英云母片岩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出露面积较小。岩石新鲜面灰黑色,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有石英、黑云母、绢云母、长石等。其中石英约占35%,绢云母约占20%,长石主要包括钾长石和斜长石,约占25%。

(3)绿泥石英片岩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出露面积较小。灰绿色、灰白色,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有长石、石英、绿泥石等。其中长石约占50%~70%,粒状。石英约占30%,他形粒状。绿泥石约占15%,鳞片状。其他矿物约占5%。

2.构造

本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在栾川—维摩寺断裂北侧太华群内。该褶皱沿东南方向延伸,枢纽方向与栾川—维摩寺断裂基本一致。矿区位于昭君垛—黑石顶复背斜的南西翼,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

2.1褶皱

矿区位于昭君垛—黑石顶复背斜的南西翼,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主体产状为倾向172°~230°,倾角34°~80°,该褶皱枢纽位于研究区外。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等。

2.2断层

研究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两组断层,一组受区域栾川—维摩寺断裂带影响,呈NWW-SEE向展布;一组NWW-SSE向展布。

F1断层:该断层位于研究区的中西部,东至狮子河,西出研究区,长约1km,宽约15m~30m,断裂面倾向北,断层走向110°,倾角约60°~75°。该断层位于沟底,地势上北高南低,为逆断层。该断层内岩石破碎,切割较深,在沟底可见角砾岩。角砾岩呈次棱角状、次圆状,断面有擦痕和阶步。为一张扭性断裂。

该断层东段位于混合片麻岩内,西段为混合片麻岩与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分界线。

F2断层:该断层位于研究区的中部,祖师爷庙北部50m处,长约300m,断层面倾向北西,断层走向79°,倾角85°。断层宽约1m,被石英脉充填。该断层上盘为混合片麻岩,岩石较破碎,风化面浅灰白色,新鲜面灰红色。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脉体约占45%,基体约占55%。脉体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其中钾长石约占45%,自形粒状。石英约占40%,半自形粒状。斜长石约占15%,呈半自形粒状。基体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其中斜长石约占30%,呈半自形粒状;石英约占40%,半自形粒状;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约占30%,呈片状。下盘为花岗片麻岩,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等。矿物呈细—中粒状,粒徑1mm~4mm,半自形—他形。长石主要由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约占50%,石英含量约占30%,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约占20%。片麻理发育,矿物定向排列,局部呈条带状分布。局部可见绿泥石、绿帘石化现象。暗色矿物条带约1cm~2cm。地势上北高南低,此断层为一逆断层。

此断层北80m处为石墨矿(化)体,石墨矿(化)体在此处向东延伸约100m后尖灭,推测与此断层有关。

F3断层: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该断层是栾川—维摩寺断裂在研究区的西段部分,该断层西部断层较破碎,仅可判断出其为一条断层,延伸方向约125°;该断层东部被第四系覆盖。推测此断层原与F5连接,后被断层F4断开。该断层西段北东为太古界太华群的花岗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南西为栾川群正长岩。

F4断层:该断层位于研究区的中南部,该处位于山前,多被后期人为开垦为耕地,野外可见到断层沿线,但见不到断层面,可见到沿断层面为一小陡坎,走向约169°,长约650m,野外断层北东盘为栾川群的绿泥石英片岩,地势较高,风化破碎严重。南西盘为太华群的角闪斜长片麻岩,地势较低,野外可见到角闪斜长片麻岩岩石,零散分布,偶尔可见到小面积基岩,岩性为角闪斜长片麻岩。

F5断层: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该断层是栾川—维摩寺断裂在研究区的东段部分,走向北西—南东向,产状倾向南西,倾角约为65°,宽约50m,可见碎裂岩。灰黄色,裂隙发育,块状构造。岩石主要有石英、长石组成。该断层北北东为太古界太华群的混合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南西为变石英正长斑岩和绿泥石英片岩。

F6断层:该断层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地势较低,多被碎石及泥土覆盖,为以性质不明的断层,宽约20m,长约700m。断层内可见断层角砾岩,硅质胶结,角砾主要为似斑状花岗岩和变石英正长斑岩。岩石中多见褐铁矿化现象。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断层F3、F5南部,受断裂控制,岩石类型主要以基性—中酸性为主。依据岩浆岩形成时间的早晚,将研究区侵入岩分为晚元古期和燕山晚期。其中晚元古期以基性—中酸性侵入岩为特征,燕山晚期以酸性侵入岩为特征。

3.1晚元古期

该期在本区出露的岩体主要为变石英正长斑岩、变闪长岩(斜长角闪岩)。

(1)变闪长岩(斜长角闪岩)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南角,出露面积约0.3km2,呈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有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等组成。

(2)变石英正长斑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以及中部一小部分,出露面积约1km2,沿断层F4分布,近于长条状。岩石呈浅肉红色,灰白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黑云母、绢云母组成。

3.2燕山晚期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一小部分,出露面积约0.11km2。岩性主要为似斑状花岗岩,浅肉红色,灰白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组成。

4.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现将主要蚀变特征简述如下:

4.1黄铁矿化

主要见于钻孔中,呈星散状、团块状、细脉状分布于岩石片麻理或节理裂隙中,脉宽0.5mm~1cm,最长约3cm,团块直径最大可达0.5mm,呈他形、半自形、自形存在。

(1)硅化

分布较普遍,以细脉状或小透镜状、小团块状分布于各类岩石中,顺层或斜交地层,宽1mm~1m左右,呈白色、烟灰色,成分主要为石英。

(2)绿泥石化

分布比较普遍,在各类岩石及构造破碎带均可见到。主要是岩石中的云母、长石、角闪石等矿物发生分解或者交代蚀变而成。它是在成矿过程中和矿石同时形成,与矿体密切共生,且分布比矿体更为宽广。

(3)绢云母化

分布比较普遍,主要是围岩蚀变形成的。

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研究区为灵宝—舞阳与太古宙变质作用有关的铁、石墨矿床成矿亚系列。区内石墨矿的控矿因素主要为原岩(建造)性质和变质作用。石墨含矿地层在鲁山地区主要为太华群水底沟组,原岩为含炭砂泥质岩和灰岩,夹长英质和铁镁质火山岩;在灵宝地区石墨含矿地层为太华群焕池峪组,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岩、含炭白云质灰岩、铁镁质火山岩。含炭原岩建造严格控制了本区石墨矿的产出,是石墨矿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之一。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含碳原岩建造在温度、压力及H2O、CO2等挥发组分的变化影响下,岩石发生重结晶、重组合及变形作用,改变了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在变质作用中,变质热液促进了石墨的重结晶富集。

矿区石墨矿赋存于太华群地层中,含矿地层岩性为含石墨混合片麻岩,原始岩性组合为含炭砂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夹少量长英质、铁镁质火山岩,为一套有连续相序的浅海陆源碎屑-碳酸盐含炭沉积建造。矿石中脉石矿物组合为长石、石英、透辉石、黑云母等,石墨呈鳞片状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之间,沿片麻理分布,可见石墨聚集成的条带或条纹等原始层纹构造,说明石墨矿质与地层岩石同时沉积,受一定的地层岩性控制,明显与含炭质、钙质的砂泥质岩密切相关,即上述岩性为石墨成矿的矿源层。

由于后期构造作用及以钾化、硅化为主的混合岩化作用,致使石墨晶片随脉石矿物颗粒增大过程中,亦再生增大,并进一步迁移富集。

综上所述,本区石墨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矿床,并具有后期热液叠加富集特征。

参考文献:

[1]罗铭玖,黎世美,卢欣祥,等;河南省主要矿床的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M].地质出版社. 2000.

[2]于吉林,邱冬生等;河南省石墨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预测[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2(04): 60-62.

[3]白茹玉,查琦等;安徽北淮阳地区石墨矿找矿潜力和找矿方向浅析[J].西部资源, 2018(05): 71-73.

猜你喜欢

角闪石斜长石粒状
角闪石矿物化学研究进展
角闪石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展及其地球物理意义
探究乳化粒状铵油炸药春夏季结块、黏性消失快原因及防范对策
桂北新寨角闪花岗岩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内蒙古获各琦地区海西期石英闪长岩中角闪石成因矿物学研究
科科斯脊玄武岩斜长石矿物化学及地质意义
西南印度洋中脊63.9°E斜长石超斑状玄武岩对超慢速扩张洋脊岩浆过程的指示*
现代办公室粒状碎纸机创新设计研究
横切棒状和包覆粒状发射药混合装药定容燃烧性能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斜长石溶解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