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事文化建设浅谈

2021-12-20陈亦农

珠江水运 2021年22期
关键词:海事内涵建设

文| 陈亦农

文化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而海事文化是海事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行业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它是海事部门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

文化及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此都有不同的论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易经》中关于文化的论述。“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梁晓声说:“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也就鲁迅先生说的这个国民性”。还有现代人类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笔者认为这个概念道出了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建设的方向,对于从事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位置。2011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文化建设发展纲要,提出了“十、百、千”工程,即十大交通运输文化品牌,一百家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一千家交通运输示范典型。得益于交通运输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部属单位踊跃参与、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交通运输部也先后于2013年和2015年开展了两次评选活动,在系统内营造了良好的评先争优氛围。

文化品牌是一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表作。在参与交通文化品牌竞争的单位中,从海事系统来看,直属局层面总体表现不错,整体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较好。但在分支局和基层海事处层面,其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真正懂行的人才匮乏、文化建设层次跟实际地位不相符等方面,这是目前海事系统基层单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建设具有三个作用。一是能够凝聚干部队伍,形成强大向心力,这是粘合剂作用。二是能够推进创先争优,促进中心工作,这是推进剂作用。三是能够形成文化认同,推动事业发展,这是催化剂作用。从这三个作用足以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部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文化内涵的四个特性。第一是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品牌的文化底蕴深厚,要有继承性,也就是说,它的历史传承的那些优秀的东西,形成的底蕴要有传承;第二是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品牌的时代特征明显,一个行业的发展,到了现阶段,应该是站在时代的潮头上,代表世界潮流和国家的最前沿的东西。第三是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品牌的技术优势突出,这个特殊性极其重要,它有别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单位一些个性的表达,要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在文化展示中反映出来。第四是具有价值的普同性,品牌的传播认同广泛,只有价值普同的才容易传播,大家才更加容易接受。一个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有这四个特性,作为建设者来讲,需要靠能力深入去研究、去挖掘并把它表现出来。与上述四个特性相关联的,也可以概括成“三有”,即有内涵、有特色、有影响。内涵包含了四个特性中的两个,即继承性和前瞻性,这是内涵的一个重要特征。特色即特性,除了行业特性,还有地域特性,要善于将行业特性和地域特性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一个是影响,也就是价值,传播出去也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文化建设缺乏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南海海巡执法总队“海盾”LOGO。

《纲要》还对文化内涵提出了一个整体的要求,叫做完善的价值理念体系,里面包括核心价值,职责使命,共同愿景与精神追求这四个基本要素。举个例子,南海海巡执法总队的LOGO,其核心价值是“舟巡南海,盾保平安”,把“海盾”二字镶嵌其中。这个“海盾”就是“舟巡南海”的最后一个字,和“盾保平安”的第一个字的组合。它的职责使命是“向南向海向世界,为国为民为海权”,大气表达了海事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共同愿景是“争当海事的先锋”,精神追求是“爱国,敬业,进取,奉献”,职业道德是“热爱海事、忠于职守、风纪严整、团结和谐”,这个价值理念是比较完善的。

一个优秀的海事文化品牌,可以感召带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海事事业传承延续。

第二点是关于特色,一个品牌特色,可以带来四个好处。一是能够促进品牌内涵的深化;二是它可借鉴,但不可复制;三是容易记住,不易混淆;四是容易传播。以杨丽萍的孔雀舞为例,杨丽萍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的山村里,舞蹈跳得非常好,她通过肢体语言把云南的孔雀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民族的元素、民族的符号,最终都走向全国,形成全国影响,甚至走向了世界舞台。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把个性打造出来了,才能够传播得更远。回归到海事行业,那就是“越是行业的越是社会的”。只有行业特性特别经典、特别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品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点是影响,品牌的价值体现,包含三个方面。对自己、对本单位而言是一种价值实现。当我们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取得了很多业绩,把它展示出来之后,干部职工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提升了,工作起来更加有积极性,这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对同行而言,是一种价值引导。见贤思齐,当同行中出现一个佼佼者时,势必会带动众人向其学习,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对社会而言,是一种价值传播,能够传播出去便会产生更好的、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何建设海事文化

首先,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因素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结晶。一个单位的文化建设绝对不能脱离所在的地域或行业,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且是无形的,而我们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的展示就是一个让文化现形的过程。从无形到有形,遵循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整个文化策划与建设的过程中,要让干部群众广泛参与,要有核心主创人员,同时收集意见,对整个单位的文化进行筛选,把最精华、最重要的东西留下来,从中提炼出一种为大家共同接受,形成共识的一些文化理念,最终慢慢发展完善成为一个文化品牌。

第二,单位文化的分类。单位文化大致可以分成四类。一是文化内涵,其核心是如何提炼。二是视觉文化,其核心是如何设计识别系统。三是环境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把文化品牌展示得美轮美奂、赏心悦目,同时富有艺术性,其核心便是如何布局。四是行为文化。这是对我们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开展过的重要业务等内容如何进行选裁的问题。

第三,品牌名称的提炼。海事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海事文化品牌。一个优秀的海事文化品牌,对外可以提高海事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展现海事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对内可以感召带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海事事业传承延续。但是,客观而言,树立品牌文化、提炼品牌名称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注重将地域特色与行业特色相融合,做到内涵和特色兼顾,其次要善于集思广益,形成大家对品牌在精神上的认同,从而创造共同的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共同的品牌忠诚。

四是,识别系统的确立。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娱乐性。漫画同其他绘画的主要区别在于独特的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使其具有讽刺与幽默的艺术特点。漫画具有两项重要的功能,特色的识别功能和特色的诱导功能。

五是,内容的切割和分类。内容的切割和分类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面对庞杂的工作内容,如何正确对内容进行分版块划分和有效切割,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访其中的规律。广东海事局南海海巡总队,其海盾文化有“五个子盾”:先锋盾、平安盾、卫戍盾、节廉盾、共济盾。以先锋盾为例,盾是开创、攻坚的一个工具,类似地铁施工使用到的盾构机,也是一个盾向前推进,攻坚克难。整个海盾文化用“盾”字贯穿始终,又用“盾”字完成了内容的切割和分类。潮州海事局的立潮文化提炼了五个潮,江海潮,指辖区的江河湖海;立新潮,指勇立创新的潮头;共生潮,指代和行政相对人、地方政府构成水上安全命运共同体;清心潮,寓意清正廉洁;望海潮,是指对未来的展望和发展规划。

六是,文化展示要善于讲故事。文化的展示即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传播得更好?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际传播和公关传播,这是由公共服务品牌非同寻常的社会性决定的。海事文化展示要有时代精神、交通题材、社会视角、百姓语言等方面内容,同时在形式上要做到典型化、故事化、艺术化。因为有故事人家才愿意去听,有艺术人家才会享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感染。但是,文化品牌展示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却是不会讲故事。其实善于讲故事往往对文化展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枯燥的概念通常不容易被人接受,而感人的故事能够直击人心,生动的故事能够口口相传、利于传播。讲故事,不仅仅有助于对外传播,对内部来讲,也有利于文化的落地,使文化理念为干部职工所认同。例如我们的干部职工讲身边人的故事,他通过努力把讲故事这么困难的事情都做到了,你作为他身边的同事,你也会认为你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大家都按照这种好的做法向他们学习,就能够使这种文化理念让广大干部职工内化于心,形成一种认同感,形成一种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由此可见,讲故事对于文化展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海事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实践,需要一代又一代海事人的接续探索和不断丰富。只有在思考、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真抓实干,加强建设,才能实现海事文化的长足发展和繁荣,为干部职工营造快乐、舒适、健康、奋进的文化氛围,从而引领海事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海事内涵建设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活出精致内涵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