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路径探究

2021-12-19冯志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协同教学思政课专业课

冯志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文章以此为指导,结合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针对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梳理,对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提出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具体路径,以期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专业课;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6-0088-03

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专业课是中职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根据“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育人本质认识的深化,也为中职学校做好课程协同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可见,思政课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渗透专业、职业元素,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研究现状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研究已经出现。2020年10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找到相关文献19篇。在这19篇文献中,2017年有3篇(占15.8%),2018年有5篇(占26.3%),2019年有6篇(占31.6%),2020年(截至笔者搜索时)已有5篇(占26.3%)。由此可以看出,从2017年开始,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主题的研究,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后,综述如下:

1.已有研究多侧重理论层面,强调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如刘冬梅等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度还不够,并提出加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等建议。又如,赵静的《高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从分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现状出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探讨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从教师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融合育人的新途径。

2.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已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高校层面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出的19项研究成果均聚焦于高校,其中有4项是侧重高职院校的。如张怡和张志雄的《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的内蕴、问题和出路探寻》提出:高校思政课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专业课要深入挖掘德育资源,主动向“课程思政”转化;在两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上,要各自准确定位,以明确育人功能,要突出队伍建设,以夯实师资力量,要强化合作交流,以建好体制机制,发挥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又如,栾谨崇、于学花的《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的思考》从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角度,提出要构建长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平台的各种育人功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产生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来探讨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主题,涉及中职层面、聚焦于具体某一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具体的思政课——“职业道德与法律”出发,探讨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二、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现状,笔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运用“问卷星”对沪上14所中职校的81位承担“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调研,同时通过微信、QQ等途径对他们进行了访谈,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调研对象分布情况

参与本次调研的学校涵盖国家示范校、上海市特色示范校等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参与调研的教师具有广泛代表性,具體情况如下(见图1):

2.“职业道德与法律”与专业课协同教学情况

大部分调研对象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与专业课相互联系或在部分单元中密切相关,只有1位教师认为两者关系不大。调研对象中,48.15%的教师认为学校建立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的机制,32.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未建立跨学科的联合教研机制,19.75%的教师表示对此不太清楚;近60%的教师认为协同育人效果很好或较好,40%出头的教师认为协同育人效果一般或说不清楚。综上可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的机制有待形成,学校需要提高重视度,通过制度保障,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服务学生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学习了解所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学生职业成长。调研发现,在备课过程中,41.98%的调研对象经常尝试着去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54.32%的调研对象只是偶尔去了解,3.7%的调研对象从未了解过人才培养方案。可见,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识有待加强,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岗位的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立足课堂,主动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来。

同时,大部分调研对象认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有诸多优势,如“案例鲜活,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易于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师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见图2)。可见,无论是从思政课教学本身来看,还是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成长来看,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的机制大有裨益,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

3. 调研对象对《课标》的了解程度

《课标》是中职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系统设计、融通整合的逻辑框架,一名合格的中职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熟悉和掌握《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要求,指出要积极挖掘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调研发现,30.86%的调研对象系统了解過《课标》,62.96%的调研对象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6.17%的调研对象不了解《课标》;77.78%的调研对象能够做到经常结合专业开展教学,22.22%的调研对象只是偶尔结合专业开展教学。

这一调研结果反映出,大部分中职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做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但部分教师做得还不够,需要在思政课中更多地结合专业元素,在价值引领和行为选择中渗透职业素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具体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生的培养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挑战。建立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机制,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职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可在价值观共同引导、联合教研机制构建、实践平台共同搭建、教学评价双向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思政课教师应增强“课程标准”意识,围绕学生职业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课标》作为指导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纲领,是中职思政课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基本文件。《课标》指出:“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在调研中,对于“您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的问题,选择人数占比从大到小的选项依次为“新课标专题培训”“备课组集体研讨”“观摩有关公开课”“提升科研能力”“多维度了解学生”。

可见,培训、交流和探讨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及时总结经验,在思政课教学中收到“以标引领”“贯标于行”“用标于心”的实效。学校应利用好上海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资源,引导教师对《课标》的要求进行“点穴”式学习。同时,教研活动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围绕学生职业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发挥立足于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研活动中理解、落实《课标》的要求。

2.学校应注重“协同育人”,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宗旨,认真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跨学科联合教研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方案落细、落实、落微。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意识,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思政联系专业”意识,进而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这些从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教师中,有1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达67.9%,可见大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促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从一门专业课程切入,从学生专业、岗位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精神,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为其他思政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提供有益的借鉴。

3.立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

思政课不止于四十分钟,不限于三尺讲台。“职业道德”与“法治精神”的教学价值最能体现在课堂与社会的融合中。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入职场,或参观体验,或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大课堂中激发自我认知,增强对思政课的兴趣;之后,学生又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新的问题走进教室,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跨界融合的教学中,探索问题的答案。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有鲜明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学校应该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增加具有上海特色的思政实践课程,作为补充课程并参与评价考核,让思政课真正做到与国家、家乡以及身边的人和事相结合,用家乡的故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4.学校应建立中职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体系应侧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过程,包含思想上是否高度重视、元素是否充分挖掘、内容是否有机融合、结果是否及时反馈等关键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与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教学实施、教学考核评价中可以渗透职业发展元素。考核评价结果的适当利用有利于改进教学、完善机制,还关系到教师对开展协同教学的价值认知。片面纯粹强调协同教学的意义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关注协同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考核、职业晋升以及绩效激励等方面的作用,把考核作为服务教师成长、提高教师协同教学积极性的手段,增强教师在教学研究探索方面的获得感。

总之,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学习;通过跨学科联合教研,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树立“协同教学”意识 ;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协同教学思政课专业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互联网+”时代下协同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构建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