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专项化训练的TCSI分析及应对

2021-12-19张莹刘馨陈冬华张首文杨心雨

学前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幼儿体育

张莹 刘馨 陈冬华 张首文 杨心雨

[摘 要] 科学合理地运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运动不当则会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幼儿的运动存在与专项相结合的单一动作模式,采取的是在成人监管下有计划、长期进行的机械训练形式,且运动量大、运动强度高,那么就属于幼儿专项化训练范畴。幼儿专项化训练起源于体育竞赛,并服务于体育竞赛。这种专项化训练因为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会对幼儿的身体、心理、社会行为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应坚决禁止以获取良好比赛成绩为目的的幼儿体育竞赛,以在源头上消灭引发幼儿专项化训练的诱因;应让民众充分了解专项化训练对幼儿身心的危害,从而自觉抵制幼儿专项化训练;应运用多种游戏化策略,助推幼儿科学运动。

[关键词] 专项化训练;幼儿运动;幼儿体育

运动作为幼儿最基本的身体活动和表达形式之一,是通过有意识地采取走、跑、跳、投、攀爬等多种动作发展体能素质的身体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的积极手段,具有计划性、组织性、重复性等特点。[1][2]对幼儿来说,所有的学习都始于身体,身体在运动中体验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身体行为本身。蒙台梭利指出,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激发人的勇气与自信,一个人使用肌肉的方式可极大地影响其个性发展,肌肉能对意志发出的每个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并服从。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产生较大影响,能够促进认知发展。幼儿的注意、态度、行为和学业的促进与每天所进行的体育活动量成正比。[3][4][5]幼儿在运动中学会了公平竞争,克服了恐惧,培养了勇敢、果断、坚毅等品质。运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幼儿后天的知识学习、思维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提升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运动还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人类动作逐渐复杂化的过程,也是人类逐渐清晰认识世界的过程。[6][7][8]

运动是把双刃剑,虽然运动对幼儿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受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不是任意运动内容、方式与强度都能实现这些积极作用。运动不当反而会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已有研究发现,过多跑、不正确的前滚翻、长时间的支撑运动、过早过度的劈叉等柔韧性练习、憋气的掰手腕和举重、不恰当的臂力练习、坚硬的地上跳跃、碰撞激烈的斗鸡游戏、长期进行单侧运动和单一的运动项目练习、大运动量训练、成人缩小版的对抗性比赛等运动内容与形式都属于运动不当,是幼儿体育竞技化、专项化、小学化的具体表现。[9][10][11][12]为此,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文指出,“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再次特别强调,“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的第十七条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商业性活动、竞赛类活动和其他违背学前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2020年9月1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提出了禁止开展专业化足球训练与比赛等八条负面清单。同年10月1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专文,提出了坚决反对幼儿专项化训练和竞赛的观点。由此可见,在上述幼儿运动不当的现象中,幼儿的专项化训练不是一个小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层面的关注,成了当前幼儿运动不当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什么是幼儿专项化训练?其来源于何处?它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应当如何甄别?这一系列問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基本含义

幼儿专项化训练是指3~6岁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以获得相应的动作技能或良好的比赛成绩为目的,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长期进行的与专项相结合的单一动作模式的高强度运动。这是对幼儿进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具有形式特色化、锦标化,内容专业化、单一化等特征,并整体呈现出成人化和功利主义的趋势。在运动训练学中,专项化训练是针对一般训练而言的。专项化训练,也被称为专项训练,指采用以专项本身的技术动作以及与之极为类似的练习动作、专门手段而进行的运动训练过程。黑尔(Hill)认为专项化训练是运动员整年进行单一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它是取得良好竞赛成绩的重要保障。根据个体开始训练的时间划分,可分为早期专项化训练和专项化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特指青春期前或12岁以下的青少年所进行的专项练习。[13]从参与的年龄来看,3~6岁幼儿的专项化训练属于早期专项化训练范畴,因此我们把这个年龄段的早期专项化训练统称为幼儿专项化训练。

渊源学理论表明,要准确地把握一个事物的影响,必须要深入了解这个事物的起源和特征,追溯本源和归纳其特征就是为了更好地甄别这个事物。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TCSI分析方式。TCSI是“Traceability、Characteristics、Screening、Influenc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分别指溯源、特征、甄别、影响。这四个环节构成了对幼儿专项化训练进行分析的系统理论。所谓系统是由诸多个要素或环节相互关联构成,而且是增加一个则多余,少一个则不构成完整的系统。所以,根据系统理论的基础条件,TCSI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解决幼儿专项化训练问题的系统理论。“溯源”具有双向追溯的特性,既能由内而外,也能由表及里地深入剖析其源头,透彻了解幼儿专项化训练,深入挖掘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判,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有效促进幼儿专项化训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特征”是指在分析幼儿专项化训练时,需要掌握的幼儿专项化训练异于幼儿其他运动练习的特点、象征和标志。明晰“特征”将为下一步的“甄别”提供理论与方法学依据。“甄别”是指研究幼儿专项化训练时,对其进行鉴别查辨,鉴定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典型特征,这为科学开展幼儿身体动作学习与练习提供了技术保障。“影响”是指幼儿专项化训练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作用,这对为何要“甄别”和应对幼儿专项化训练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这四个环节组成了深入分析、研究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层层相扣的系统,从而为正确应对幼儿专项化训练,积极开展幼儿身体动作学习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路径。

二、幼儿专项化训练的溯源(Traceability)

1973年,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首次提出了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在此基础上,安德斯·艾利克森通过对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不同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通过大量重复性的、高度结构化的并遵循“10年/10000小时法则”的“刻意练习”可提高人们在体育、音乐、舞蹈等特定项目上的表现。随后该理论被快速应用到了竞技体育领域,成为开展专项化训练的重要依据。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通过系统的人才选拔、早期专项化训练及持续多年的周期化训练,最终获得了奥运会上的成功,这使得早期专项化训练在东欧国家得到了发展,随后在全球得到普及。为了获取更好的竞赛成绩,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了很多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择。1990年马本龙在《四川省幼儿体操比赛素质比赛成绩的统计分析和计分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到,为了推动幼儿体操运动发展,适应训练的早期化,四川体委学校体育处和四川省体操协会1988年联合举办了首届7岁以下幼儿的省级体操比赛。比赛内容涉及体操专项与身体素质。同时,该文还指出客观评估比赛成绩是为了“充分发挥比赛对训练工作的导向性,以调动幼教工作者和幼儿运动员的积极性和训练热情”。这是我国文献里最早记录的幼儿体育比赛。可见,幼儿专项化训练起源于体育竞赛,并服务于体育竞赛。

岳大川等人在1995年出版的《幼儿基本体操科学论文选集(1991—1994)》一书中提到,鉴于我国少年儿童体态、素质发展的落后,1990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市举办了首届幼儿体操邀请赛,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1995年的表演大会还被列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宣传动员内容。此时,举办幼儿体育竞赛的目的由最初的“提升专项技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转向到了“促进幼儿体质发展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两个需求上。但是,随着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的表演水平越来越高,基本体操的教学与训练成了幼儿体育常态,幼儿的专项化训练愈演愈烈。

随着2016年我国对幼儿体育的重视和2017年幼儿体育工程的提出,幼儿体育赛事逐渐盛行。王凯珍等调查表明,仅2017、2018两年间,全国共举办市级以上幼儿体育赛事199场,其中2017年98场,2018年101场。参赛幼儿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仅浙江省每年就有20余項幼儿体育赛事,迄今已有两千多所幼儿园,高达十万余名幼儿参加过体育竞赛。举办“幼儿体育比赛”已经成为国家体育部门落实幼儿体育发展的重要抓手。由于比赛的强技能性,导致系统的、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持续的专项化训练成为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成为取得良好比赛成绩的重要保证。[14]刘蜜的研究表明,“追求良好的比赛成绩”成了幼儿园参加比赛的直接动机,其中94.5%的参赛幼儿园会在赛前一个月将参赛幼儿集中在一起,脱离幼儿园常规活动,每天进行两至三小时高强度的比赛项目训练。[15]正是因为有了比赛的大力推进,幼儿园才给幼儿专项化训练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温床。

三、幼儿专项化训练的特征(Characteristics)

(一)本质特征

幼儿专项化训练的本质就是把“幼儿当成了一个缩小版的成人”,以获取良好的动作技能和比赛成绩为目的,其背后隐藏着“幼儿是被动的运动技能接受者”的儿童观和“唯动作技能发展”的教育观。它否定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否定幼儿的学习特点,从而也否定幼儿与青少年成人身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到的“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的指导精神。

(二)内容特征

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长期地对幼儿进行相同或相近的动作练习。比如,进行爬梯子、攀绳子或软梯、悬吊平移、爬竹竿、拉绳走斜坡等活动时,虽然器材不一样,但都是以发展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为主的相似动作模式,都属于攀爬类动作练习。二是放弃其他运动内容,仅专注于单一的运动内容。比如某篮球特色幼儿园每天的晨间活动、户外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都是以篮球活动为主,用篮球贯穿于一日体育活动之中,很少开展其他内容的体育活动。

(三)负荷特征

幼儿专项化训练的负荷特征主要表现为每次练习都采用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运动负荷。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练习时间过长,每周的训练时长超过幼儿正常训练时长,如4岁幼儿每周进行超过4个小时的训练;二是练习次数过多,每次的运动密度为70%以上。三是练习强度过大,每次运动中的平均心率超过180次/分钟。

四、幼儿专项化训练的甄别(Screening)

学者们对于评估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要素有不同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开始训练年龄、训练项目类型、训练投入的时间、训练负荷、训练目标。[16][17][18][19]鉴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等完全不同于青少年,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幼儿专项化训练的甄别也有别于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

(一)从运动内容甄别

泽费尔特(Seefeldt)、格拉夫(Gallahue)、克拉克(Clark)等一致认为,幼儿时期主要学习走、跑、跳跃、投掷、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技能,这是未来熟练掌握其他动作的基础,是发展基本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也是今后进入青少年时期参加各种游戏活动、竞技比赛和终身身体活动的根本保障。伊雷克申(Ericsson)等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提出了最早开始专项化训练年龄的建议。(见表1)

从表1可知,开始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段是青少年时期,而不是3~6岁幼儿阶段,因此,本研究把3~6岁幼儿运动能否满足基础性、全面性和启蒙性的幼儿体育特点,是否只进行了“与专项相结合的单一动作模式”的练习内容作为甄别幼儿专项化训练的首要条件。

(二)从练习方法甄别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教育应以愉快的游戏为主要形式。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鉴别某一运动是否为专项运动:是否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是否反复不断地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机械的刻意练习;是否在成人的监管下,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长期的、反复不断的枯燥练习。比如,在教师的要求下,幼儿每天多次单调、枯燥、反复地进行篮球操的分解或全套动作练习,从练习方法上来看,这就属于专项化训练。

(三)从运动负荷甄别

根据幼儿生理活动特点,平均心率为120次/分以下的运动为低强度运动,120~150次/分为中等强度运动,超过150次/分为高强度运动。以成人指导为主的集体活动时间来说,小班幼儿以15~20分钟为宜,中班幼儿以20~25分钟为宜,大班幼儿以25~30分钟为宜,运动密度以50%~70%为宜。平均心率控制在150~170次/分时,幼儿表现较好,动作协调,有耐受力。[20][21][22][23][24]超过这一练习时间和平均心率的运动负荷反而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小班幼儿每周练习某项活动3次及以上,每次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中班每周4次及以上,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大班每周5次及以上,每次持续时间超过40分钟,且运动中的强度≥6METS或平均心率超过了180次/分,即可识别为幼儿专项化训练。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甄别幼儿专项化训练:与专项相结合的单一动作模式的运动内容;在成人的监管下,实施有计划、长期进行的机械训练;进行了大运动量、高强度运动。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条即可甄别为幼儿专项化训练。

五、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影响(Influence)

专项化训练可以带来更快的训练适应以及短期内明显的运动表现提升,更有利于幼儿掌握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从这个阶段就开始进行专项化训练,因为他们的身心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好的教育必须尊重成熟的作用,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成熟。[25]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骨骼、关节、肌肉和循环、呼吸系统,以及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都未发育成熟,对他们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导致其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潜在风险。[26]

(一)专项化训练对幼儿生理的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枯燥、单调、大运动量负荷训练,会使得幼儿的身心压力过大,不利于其身体素质提高,从而无法满足未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需求。[27][28][29][30][31]雖然通过专项化训练,幼儿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会有所提高,心肺功能、运动系统、神经支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但成年时想要再进一步提高各器官系统的能力则比较困难,这不利于身体的持续发育。[32]幼儿骨骼尚未完全骨化,长期进行不合理的训练负荷和单一练习会增加心血管及运动系统的损伤概率,[33]使单侧肌群和器官功能发育受限,[34]生物平衡紊乱,[35]局部压力强度过高,容易导致骨化提早完成和关节周围紧绷与僵硬的不良后果,使幼儿患胫骨结节骨骺炎病、软骨病以及身高增长高峰期骨折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使儿童过早受到骨关节病的折磨。[36]这不仅可能使幼儿的正常活动受限,而且其身高也会受影响。而这些却是幼儿健康成长和提高运动表现的先决条件。幼儿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心脏收缩力弱,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小,胸廓狭小、呼吸肌力量弱,呼吸的深度不够等特征也表明幼儿不宜长时间进行激烈的对抗性运动。[37][38][39][40][41]此外,激烈的竞争将极大地增加教练因过分关注比赛成绩而对幼儿施加不恰当训练负荷的欲望。这将会导致教练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经常忽视幼儿的伤病。这些伤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断积累,将造成幼儿疲劳性运动损伤,不利于未来专项运动技术构建与发展。[42][43][44]

(二)专项化训练对幼儿心理的消极影响

早在1986年,《上海教育》就关注到了“幼儿园进行体育比赛会引发失败幼儿的沮丧、无能感,和容易出现消极等待现象”,因而在其小学版第4期发表了《幼儿园不宜举行体育比赛》一文。范振静于1995年再次提出比赛失败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创伤,幼儿不仅会失去对比赛的兴趣,甚至可能会失去对运动的兴趣。但是,社会、家长与幼儿园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运动生理学认为,如果进行单一刺激的运动,即使体力尚未明显下降,但是如果大脑细胞的工作能力开始下降,就会引起整个身体机能的下降。脑力疲劳往往同时伴有心理疲劳。韩胜利于1996年就提出专项化训练会造成幼儿心理疲劳,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心产生消极影响,使其自我怀疑,情绪不稳定。与此同时,幼儿进行专项化训练,过早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容易使其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难以自控,从而放松训练,失去奋斗目标。由于幼儿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无论是从身体、能力、心理上都尚无法达到专项化训练的要求,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严重时会使青少年运动员产生心理倦怠,导致抑郁和伤害风险增加,过早退出体育运动。虽然幼儿具有好奇心、探究欲强、喜欢冒险与挑战等心理特点,但是他们还具有情绪波动大、自信心和意志力不稳定等特征,他们在7岁以前不能区分努力和能力的差异。如果不能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经常会有一种失败感,会感受到过度的压力,认为自己能力不强,在同伴面前感到脆弱,这些经历容易导致其缺乏自信和自尊。[45][46][47][48]在4~16岁之间开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低,他们在运动中获得的乐趣较少,还会产生社会发展受损、运动辍学、倦怠和饮食失调等现象。[49][50][51][52][53]

(三)专项化训练对幼儿社会行为的消极影响

专项化训练对幼儿社会行为有很大的消极影响。首先,如果幼儿花费太多时间用于专项化训练,他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幼儿与学校、家庭、同伴之间的关系。[54][55][56][57][58]其次,强烈的获胜心理经常导致赛场上出现幼儿相互埋怨、指责、甚至推诿、打人等现象。另外,专项化训练将幼儿与同龄人隔离,影响幼儿正常的认知发展,导致其对运动项目产生懈怠。同时,由于整个训练过程都是由教练掌控,幼儿需要绝对服从教练的安排,长期下来,容易导致幼儿缺失自我而盲目顺从权威。

六、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应对

(一)加强外界环境管理,切断引发幼儿专项化训练的源头

从幼儿专项化训练的溯源来看,社会等多个部门组织的幼儿体育竞赛是导致幼儿专项化训练的主要源头。无论举办幼儿体育竞赛的初衷如何,其导致的严重后果都是为了获取良好的比赛成绩而使得幼儿专项化训练大量存在。因此,就社会这一外界环境来说,应由各级学前教育部门联合各级体育部门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监管各类社会组织,严禁任何部门组织针对幼儿或幼儿园举行任何以身体激烈对抗为显著特点、以输赢为主要目的、将比赛结果与任何荣誉或利益挂钩的体育比赛,由此消灭诱发家长或幼儿园对幼儿开展专项化训练的外界因素,从源头上切断引发幼儿专项化训练的诱因,从而让幼儿专项化训练无处可存。

(二)提升内部环境水平,让民众自觉抵制幼儿专项化训练

“知信行”模式(KAP)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该模式认为人类行为的改变可以分为3个连续过程: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从内部环境来说,学前教育部门要积极宣传与引导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充分认识到对幼儿开展专项化训练和幼儿体育竞赛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一步从特征等方面深入把握幼儿专项化训练的本质,剖析幼儿专项化训练的弊利,明确幼儿阶段更多的是启蒙教育、奠定基础。各部门应协助幼儿园和家长主动甄别幼儿专项化训练,明晰专项化训练对幼儿健康成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带领他们深入学习、领会和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基本动作的发展,从而提高全民自觉地防范对幼儿开展专项化训练的意识,自觉抵制幼儿专项化训练。由此,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幼儿,让幼儿专项化训练无机会,让幼儿专项化训练无人参与。

(三)应用游戏化策略,助推幼儿科学运动

切断幼儿专项化训练源头和抵制幼儿专项化训练,并不等于要彻底反对幼儿进行动作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不同动作练习是其多样的运动内容之一。我们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应用游戏化策略,助推幼儿科学运动。

1. 巧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幼儿的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动作学习依托于一定的游戏情境更有助于幼儿学习。比如,学习篮球运动中的“侧滑步”动作时,把它描述为“螃蟹走”能够让幼儿愉快地学习与练习。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情境都是适宜的,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比如,3~4岁幼儿好模仿,喜欢动物,可以创设“小兔子蹦蹦跳”和“小青蛙过荷叶”的情境。5~6岁幼儿偏好生活、成人活动以及带有一定竞争性和智力因素的情境,所以选择“解放军”这一角色,创设“小小神投手”的运动情境,能有效吸引大班幼儿注意力,激发大班幼儿参与的热情,达到积极锻炼的效果。

2. 活用奖励,培育幼儿运动习惯。

灵活运用奖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动作学习与练习。幼儿的兴趣有外部兴趣和内部兴趣之分。外部兴趣就是运用小红花、贴纸等小奖品来激发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内部兴趣则是通过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酣畅感、力量感与成功感,从心里散发出对运动的热爱,即便没有外部奖励也能主动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奖励方式也不同。3~4岁幼儿喜欢直接可见的小红花、贴纸等外显奖品,这样的奖励更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参与。4~5岁幼儿逐渐能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虽然也比较容易为了追求“手环”等外在奖品而参与运动,但也开始满足于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力量感与成就感。到了5~6岁,幼儿更乐于与人比赛、与人合作,做一些包含智力因素的运动游戏。他们不再满足于外部奖励,更在乎内心对于运动的体验,更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 善用竞争,满足幼儿发展诉求。

3~4岁幼儿开始有了比赛意识,喜欢比赛游戏,到4~5岁以后开始关心胜负,而5~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比赛意识,对个人和集体比赛都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带有智力比赛内容的游戏。尊重幼儿身心和社会性发展规律,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设计适宜的比赛内容与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面向全体幼儿,采用促进幼儿动作完成度、身体素质、合作精神、运动创意、运动品质等发展的比赛内容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和教师应将比赛的导向由“少数人参与,以获取良好的比赛成绩”为目的转向“全体幼儿参与,以创意地完成动作、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动作”为目的,在規则允许范围内开展竞争,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体验到比赛游戏的乐趣。

4. 常用挑战,诱发幼儿运动进取心。

挑战游戏中的征服与受伤、愉悦与恐惧、有趣与害怕等情绪的对立为游戏情境增添了快乐和兴奋。不同年龄段幼儿都喜欢进行挑战性游戏。这些挑战不仅有动作完成度的挑战,也有动作完成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方面的挑战,也有参与人员合作程度,以及对一定高度、较快的速度、危险的工具、在危险元素旁玩耍、激烈的打斗和在可能走失的地方玩耍等方面的挑战。

5. 灵用选择,调动幼儿运动兴趣。

提供选择是支持个人自主的核心特征。灵用选择能够极大刺激幼儿的运动兴趣。选择的核心就在于让幼儿有自主感、自由感和掌控感。幼儿能凭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就能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于其中。虽然存在着偶然性,但正是因为有偶然性,才有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里就充满了神秘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神秘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如果一个练习是由幼儿自由选择场地、器材、玩法、同伴或自愿参加、自主决定活动,即使没有来自外部的评比或奖惩,也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220-2223.

[2]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第九版[M].王正珍,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2-3.

[3]唐孝威,秦金亮.神经教育学:心智、脑与教育的集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70-188.

[4]纳格尔.生命之始:脑、早期发展与学习[M].王治国,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65.

[5]GREENSPAN S. Building healthy minds: The six experiences that create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growth in babies and young children[J]. New York: Da Capo Press,2000:145-147.

[6]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7]周喆啸.3~6岁幼儿身体功能性动作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6.

[8]张莹,崔康丽,袁朝霞,等.幼儿动作的学习方式、特点及其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6):170-176.

[9][41]张莹.学龄前儿童身体动作的游戏设计及其效果评估[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50.

[10]王凯珍,王晓云,齐晨晖.当前我国幼儿体育的热点现象、问题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5):30-38.

[11]张莹,刘馨.幼儿不宜参加专项化训练与竞赛[N].中国教育报,2020-10-18.

[12]教育部.避免出现幼儿体育“竞技化”“专项化”小学化“现象[N],中国青年报,2020-11-22.

[13][18]LIACH W.High performance sport of children in Russia[J]. Leistungssport,1997(27):37-40.

[14]DALTON S E. Overuse injuri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J]. Sports Medicine,1992,13(1):143-149.

[15]刘蜜.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比赛的现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

[16]BAKER J, C?魸T?魪 J. ABERNETHY B. Sport specific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 decision making in team ball sports[J]. J Appl Sport Psychol,2003:12-25.

[17]FERGUSON BRAD, STERN PAULA J. A case of early sports specialization in an adolescent athlete[J].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Chiropractic Association,2014,58(4).

[19]李丹阳.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学者共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112-121.

[20]张莹,蔡淑钰.复学后疫情防控时期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建议[J].幼儿教育,2020(06):11-15.

[21]王占春.幼儿体育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14-115.

[22]克涅曼,胡赫拉耶娃.学前儿童体育的理论和教学法[M].徐志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92-195.

[23]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24]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儿基本体操促进会.幼儿基本体操科学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3-16.

[25]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24.

[26]LAPRADE RF, AGEL J, BAKER J, et al. AOSSM. Early sport specialization consensus statement[J]. Orthop J Sports Med,2016,4(4):1-8.

[27]韓胜利.谈谈少年儿童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03):62.

[28]黄小平.少儿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J].田径,1995(02):34-36.

[29]吕长春.论田径早期专项化训练的优劣[J].运动,2014(14):14-27.

[30]崔光国.浅谈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大运动量训练[J].冰雪运动,1986(02):30-31.

[31]王培锟.试论武术运动员的早期专项化训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6(01):76-78.

[32]HARRE D. Principles of sport training[M]. Berlin: Sportverlag,1982:15-17.

[33]王典,冯跃.“早期专项化”训练之研究[J].运动,2015(22):13-14.

[34][42]MOSTAFAVIFAR A M, BEST T M, MYER G D. Early sport specialization does it lead to long term problems?[J]. Br J Sports Med,2013(47):1060-1061.

[35]OMMUNDSEN Y, ROBERTS G C, LEMYRE P N, et al. Parental and coach support or pressure on psychosocial outcomes of pediatric athletes in soccer[J]. Clin J Sport Med,2006,16:5223-5226.

[36]JAYANTHI, LABELLA, FISCHER, et al. Sports specialized intensive training and the risk of injury in young athletes: a clinical case control stud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5,43(4):794-801.

[37]SAMUEL J, OLSEN, GLENN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houlder and Elbow Injuries in Adolescent Baseball Pitcher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6,34(6):47-52.

[38][55]李野.少兒滑雪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06):13-15.

[39][43]瞿方阳.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33-34.

[40]HELAL B, KULUND D N. “The Injured Athlete”[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3,17(2).

[44]JAYANTHI N, PINKHAM C, DURAZO A R, et al. The risks of sports specialization and rapid growth in young athletes[J]. Clin J Sports Med,2011,21(2):157.

[45]HILL G. Celebrate diversity (not specialization) in school sports[J]. Executive Educator,1988(10):24.

[46][59]WANKEL L M, KREISEL P S. Factors underlying enjoyment of youth sports: sport and age group comparisons[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5,7:51-64.

[47][56]WANKEL L M, MUMMERY W K.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0,22:167-182.

[48][57]MARTENS 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CAHILL B R, PEARL A J. Intensive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s sport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3:9-18.

[49]BOYD M P, YIN Z. Cognitive affective sources of sport enjoyment in adolescent sport participants[J]. Adolescence,1996,31:383-395.

[50]LAW M, CT J, ERICSSON K A.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t development in rhyth mic gymnastics: A retrospec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7(5):82-103.

[51]GELFAND D M I,HARTMANN D P. Som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of children’s behaviour[C]//MAGILL R, ASH M,  SMOLL F. Children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82:196-203.

[52]GOULD D, TUFFEY S, UDRY E, et al. Burn out in competitive junior tennis players: II. Qualitative analysis[J].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6(10):341-366.

[53]BARYNINA I I, VAITSEKHOVSKII S M. The aftermath of early sports specialization for highly qualified swimmers[J]. Fitness Sports Rev Int,1992(27):132-133.

[54]WIERSMA L D. Risks and benefits of youth sport specialization: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2000(12):13-22.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xercise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while sports that viol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will hinder children’s healthy development. Through TCSI analysis on children’s specialized training,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screening methods, and influence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on children’s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aspects. It’s necessary to prohibit infant sports competition aiming at obtaining good competition results, as to prevent the initiation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at the source. It also needs to impro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harm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to children’s body and mind, as to consciously resist the special training of children. In addition,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gamification strategies can help boost young children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sports.

Key words: specialized training, children sports, physical exercises of children

猜你喜欢

幼儿体育
新时期对幼儿体育教育的思考
小圈圈 大成长
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
幼儿体育教学改革新尝试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呼啦圈活动的寓教于乐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