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提升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1-12-18杜磊李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力提升创业教育

杜磊 李猛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重要且宝贵的人才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不足、缺乏专业的教师和适宜的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多措并举以建设个性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统一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辅团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各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举措。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147-05

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成员,但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少,且主要聚居在山林、高原、草原等经济欠发达的边陲地区。如何发挥少数民族本身的特色与优势,以便更好地促进当地的发展,是实现“大家庭”和谐、繁荣所亟须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地的精英群体,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繁荣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以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为对象,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内涵,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的意义,考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探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提供理论指导。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培养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鉴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其他大学生可能更重,因此亟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缓解其就业压力。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双创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潜质、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也是其最终目标。双创教育是指各高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内涵,获得创新创业的知识和经验,继而产生积极应对创新和实践创业的心理状态。双创教育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并促使他们通过相关创业活动提高实践能力[1]。双创教育既包括创新教育又包括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创新是实现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创业本质上是创新的一种具体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多种特征[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既包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教育,又包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拓精神的创业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气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可以是从无到有,也可以是从旧到新,既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精神意识。创新教育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保持理性批判精神,不盲目迷信书本和权威,以发展、批判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理性的批判思维,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不单单是告知其如何开办公司、培养其经商赚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形成独立自主的理念和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创业教育不应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各种因素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应着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培养其开拓精神,为其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其未来创业提供可能[3]。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概言之,创新创业不仅是一种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面向少数民族群体学生,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培养少数民族群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教育的核心应是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因子和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养成理性批判、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实践的创业精神,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创业能力。这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的旨归要义。

(二)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第一,助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资源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加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均,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比较薄弱,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就业中没有明显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形势较为严峻。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视野,使其将专业知识用于就业实践,也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现状,极大地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在地以传统经济为主,少有创新型企业,导致学生较难受到良好双创氛围的熏陶,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4]。高校应以双创教育为抓手,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而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创新,实现创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创业热潮。这都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的特色优势、传播传统文化,从而有力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三,促进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将其培育成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创业能力大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拾柴添薪。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时,可以融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彼此的民族文化差异,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感,有效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越来越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的普遍做法是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和实践平台、举办科创竞赛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且缺乏针对性,师资队伍从理念到能力皆有不足,不著见效。概言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中普遍存在体系化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追本溯源,探究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问题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化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的双创教育缺乏连续、规范、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科创竞赛,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5]。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体系分散、呈碎片化状态。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分别由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不同的职能部门承担不同的培养职能,各部门工作重心不同,各有侧重,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培养合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是双创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是一种新兴事物,国内各高校的双创教育发展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双创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及教学管理机构)主要注重创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教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此外,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知不足且理念落后。有些高校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重点关注学生就业技巧的提高和创业形式的分析[6]。采取的具体措施仅限于开设创业讲座、举行各类大赛等基本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的重点不在双创教育,他们认为双创教育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或者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庸,仅对一部分有创业意愿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1]。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双创教育是一种“广普式”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基础性课程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应该构建跨学科的教育机构,开设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验班,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相互支撑、分工协作机制[3]。双创教育理论的缺乏以及高校管理者对双创教育的不同认知,导致国内各高校之间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片面的认知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使得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形成卓有成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教辅团队和教学环境

专业化的教辅团队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双创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专门从事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比较少,尤其是熟悉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實际状况的教师甚少。实施双创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由行政、管理教师兼任,或是由辅导员担任创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虽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熟悉学生工作,但并未系统化地接受过创新创业培训,或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创新创业的概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也了解不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缺乏理论储备,开展的双创教育不具有精准性,难以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效率和质量[7]。

此外,双创教育不但要向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还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提供渠道和平台。尽管国家制定了大学生创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机制并不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主体并没有融为一体,没有建立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互动协同机制。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大部分是让学生简单地走访参观创业企业,缺少深入了解企业从创新想法到尝试历练再到成功创业的历程,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或企业应用环境而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1]。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欠缺不仅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从实践中获取行之有效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储备,也不利于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不利于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更遑论积累创业经验和提升创业技能,最终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失败。

(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

大学生是高校双创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参与。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略有欠缺。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感到自卑,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8]。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基础和沟通能力较为欠缺、对自身自信心不足,致使他们缺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可知,若要改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独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改变高校管理者的理念认知,打造专业的熟悉少数民族特性的双创教育教辅团队,改善双创教育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自愿、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一)构建个性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

本研究结合一线教师经验,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应该秉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为核心,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从“意识培养—能力提升—项目孵化—专业服务”四个方面着手,构建个性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

一方面,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3]。完善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双创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发展,有利于保障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将双创教育理念与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结合起来,既包含理论课程,又包括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业实例的个案分析和创新思维等基础理论知识,旨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所了解,塑造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课程则是为有创业意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实训与实践平台,旨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由于学生的就业意向千差万别,因此,比较适宜的课程设置是将理论课程设置为所有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实践课程设置为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

另一方面,构建个性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制,以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构建“以学术论坛和科研活动为载体的科研平台(意识培养),以科创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的培训平台(能力提升),以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为驱动的实践平台(项目孵化)和以环境建设和激励机制为基础的保障平台(专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育体系。创新创业培育体系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他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创竞赛或创业培训(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自主管理项目进程)。承担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任务的学校对双创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二)构建统一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组织的强力保障。对于专业教育而言,传统的院系管理体制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传授,便于操作与管理。但是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高校内部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双创教育实施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统一协调的双创教育管理体制,构建跨学科的教育管理机构。例如高校可采取“虚体建制、实体运作”的方式构建一个跨学科的教育管理机构(目前大多尝试为建设创新创业学院),有效统合校内外资源,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双创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三)打造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辅团队

教师是双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创新精神的培育者、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辅助者。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辅团队有利于保障双创教育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指导和保障。为了打造专业化的双创教育教辅团队,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校及本地实际情况的双创教育教辅团队培训计划。例如,江南大学为了保障双创教育的实施,形成了“以院长牵头,分管教学、实验室建设副院长、学院副书记相互配合,竞赛指导骨干教师、实验室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密切合作的科创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定了适当的专任教师考核奖励政策,包括减免科创竞赛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的部分教学工作量、将科创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纳入工作量核算并列入年终奖、给予指导学生特别突出的老师年度综合奖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专任教师参与双创教育、指导科创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各高校应重点用好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宝贵资源,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创新创业领域的行家,再结合他们熟知少数民族学生的天然优势,以期培养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高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或者进行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性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以提高专业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和指导;也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实地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和双创教育能力。除了专任教师,各高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少数民族成功创业者、企业家等作为双创教育的兼职教师,邀请他们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或提供创业竞赛指导,不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累知识和经验。

(四)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语言基础薄弱、沟通能力不足、存在自卑心理等因素,缺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因此,高校有必要从内外两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外部方面,各高校可以引进企业设立创新奖学金或潜力资助金,奖励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打通其与第二课堂学分的通道,通过学分来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多渠道推免机制,在推荐研究生中设立创新创业加分项,对于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学生可降低GPA占比,走院长推荐通道;为成果丰硕的学生举行颁奖典礼,做大范围的宣传报道等。通过这些外在激励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活动效果,丰富双创教育形式。

内在方面,各高校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使其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克服其自卑心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刚入学时,高校可组织引导新生参观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向新生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和荣誉墙,以良好的环境氛围给予新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他们心底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

四、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且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塑造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是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持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以及保障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谐、繁荣的重要举措。多措并举以便构建个性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育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打造专业化双创教育的教辅团队,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双创教育现状的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 马金平,胡玉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大学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3):64-67.

[2] 付春权.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6):78-81.

[3] 陈玉萍. 创新创业教育:新疆高等教育发展新契机[J]. 教师教育学报,2017(06):80-87.

[4] 宋晓东.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13,24(05):33-37.

[5] 乔尚.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3):80-81.

[6] 李存林.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7(21):177.

[7] 吴明海,娜迪拉·阿不拉江,段世飞.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122-128.

[8] 胡漂. 高校少数民族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以西藏民族大学藏族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J]. 西藏教育,2017(06):33-38.

(荐稿人:蒋毅,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力提升创业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