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公益精神涵养新时代出版业

2021-12-18刘海静

新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出版业公益精神

刘海静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公益精神指的是公益主体从关怀和利他意识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扶助所进行的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人格品质和行为倾向,体现了人在超越个体私利之上的理性精神升华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因此,作为现代公民都应当具有一定的公益精神,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也都应当积极倡导并践行公益精神,而出版行业及其从业者则必须传承和坚守公益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继续强化和努力践行公益精神。

为什么说出版业必须传承、坚守和弘扬公益精神?这是由出版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和文化现象的独特性决定的。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所从事的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复杂的高级精神劳动,其活动对象是精神劳动的初级产品,其最终劳动成果——出版物,虽然以物化形式出现,但内容是一种思想或意识的集中抽象,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思想文化性。因此,出版属于精神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是对初级精神劳动成果进行组构、选择、优化和创造的活动,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是作为传播载体的出版物的缔造者,其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直接串联着社会意识系统,影响着社会精神文化走向。而我国的出版业,作为从事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行业,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其社会主义性质更需要公益精神来涵养和保障。

新时代中国出版业应该如何坚守和践行公益精神?首要的是弄清楚公益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这样才不至于使其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和概念上。总体而言,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内涵主要包含超越私利的利他精神、扶助弱势的友爱精神、热心公益的责任意识、注重行动的实践精神等,体现出助人自助的互惠性、人格平等的责任性和理性主导的自觉性的特征,展现出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和谐的时代价值。具体对出版业来说,应该进一步提炼出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公益精神的具体内涵。本文试图从出版人的社会担当切入,并结合自己入行以来的工作感悟和切身体会,就此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出版行业是社会的文化良心,从其特殊属性看,公益精神至少应当包含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四个维度。笔者认为,这四种精神正是出版从业者尤其是编辑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因此,从出版业角度对这四种精神进行梳理和阐释,既可以说明出版业坚守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必要性,也可以指出新时代出版业践行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具体路径。

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的、实践着的人,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是无法单独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从哲学的层面上说,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人类前途的关怀与探索,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追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出版业是关涉人的事业,从事出版工作的是人,出版物的内容是人及其活动,服务的对象也是人。因此,倡导和践行人文精神,主张人文关怀,是出版工作本身的应有之义,既关系到人类个体自身的建设,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出版业倡导和践行人文精神的具体路径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是就出版业、出版社和从业人员而言,出版社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工作和思想氛围,让从业人员感觉到为之忙碌的不仅是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更是一份实现个人理想、人生追求和传承文明的伟大事业,从而把出版社的事业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坚守自己的出版理想和信念。客體方面是就出版物而言,要重视出版内容的丰富性,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需要。一方面,要出版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另一方面,要出版涉及人类衣食住行的“短、小、精、薄”的内容通俗的畅销读物。要始终着眼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着眼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幸福,通过出版来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警醒人。

时代精神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学说,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出版行业及其从业者作为时代发展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意识,关注时代发展和时代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主题,才能反映时代风貌,凸显时代问题,讲好时代故事。从当今世界看,时代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问题讲的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讲的是经济问题,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出版物的内容应当坚持反映这一时代主流,从而助力整个人类的长远和健康发展。从当下中国看,时代主题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一主题。出版物的内容一定要围绕这一主题,关注大事、大情、大爱、大理,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之,出版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应当彰显时代性,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一方面要提炼和弘扬现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引导和构建未来的时代精神。

担当精神

“担当”二字,重逾千钧。担当精神是一种直面问题、敢挑重担的勇气和态度,是一种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品质和精神。勇于担当是一种政治勇气,是一种全局意识,是一种敢于碰硬的斗争精神,是一种愈难愈坚、愈险愈强的拼搏精神。古语有云:“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挑战面前,担当是迎难而上、善于破题的努力和智慧。在抗击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人民出版社等多家人文社科类出版社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在很短的时间内策划编辑出版了多种抗疫主题类图书,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宣传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引导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防控。这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出版社还提供了多种免费的电子书及大量的数字资源,供人们疫情期间在家阅读和使用,这种大爱精神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出版业的这些作为正彰显了出版人的担当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不仅是对作家的警示之言,而且是对出版系统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出版工作者一定要有关注现实、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前所未有,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风险挑战依然存在,无论是国内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还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以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表明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进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挑战多多。出版物在总结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发展中的问题,出版社应当拓宽选题思路,在做好政策解读和前瞻性分析的同时,关注民生现实,深刻体察民情,实事求是,客观地呈现和反映出民众的公共利益诉求、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阶层状态等,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只要出版人时刻牢记自己的担当,就不会辜负人民的期待。

奉献精神

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范畴之一的奉献精神,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平、安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上,对出版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工作最普遍的概括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流传甚广,几乎人人皆知,形象地说明了编辑出版工作者的默默奉献精神。出版从业人员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幕后工作者,社会存在感和社会地位不高,对于一本图书来说,受到读者和社会高度关注的往往只是作者,而编辑出版人员付出的辛苦劳动却很少被提及。这是因为编辑出版工作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选题策划、申报、论证、立项,合同草拟、审核、签订、盖章,书稿初审、复审、终审、排版、校对、质检,封面设计、初审、复审、终审、打样,申请书号和CIP数据,以及发印、看蓝图、检查样书、宣传发行等诸多环节,有些环节甚至要反复几次才能完成。虽然编辑出版人员在其中做了大量的琐碎工作,才使图书以比较完美的形象呈现在作者和读者面前,但读者甚至作者并不清楚这背后的心血和劳动。当一本产生广泛影响的图书出版后,很少有人会想到编辑出版人员,而一旦发现了其中的差错,几乎所有人都会归之于编辑。这种情况对编辑尤其是一种品质和意志的考验,所以作为一名编辑,要了解出版工作特性,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甘于燃烧自己、奉献他人,才能甘为人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正所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编辑出版人员必须具备这种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将自身的外在利益,如金钱、财物、权势、地位和名声等置之度外,要发扬一种超功利性的精神,无私地为作者服务、为作品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类服务。

出版行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生产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功能,扮演着文化的传播者、精神的启蒙者和思想的催化者的角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是一份良心事业,也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当持有敬畏之心和职业自豪感。所以出版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事情,只有具有公益精神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时代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的人,才适合做出版人,否则,就走不出做单纯的“书商”或“编辑匠”的困惑。青年马克思曾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出版业就是这样一种能够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能够产生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的职业。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和多元,这要求出版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把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出版业发展也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目标而努力。因此,出版业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这是新时代赋予出版业的新使命。出版业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出版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必须固守出版人的文化良心,坚持这一行业的本色:“愿以出版利苍生”。唯有以此种公益精神涵养,新时代出版业方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二部(重点工程办)副编审

猜你喜欢

出版业公益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公益
公益
公益
拿出精神
公益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