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构建高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探索

2021-12-16官惠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道德与法治兴趣

官惠敏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习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小学生具有容易兴奋、注意力不专注等特点。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加强有效性教学探究,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在欢快、舒畅、活跃的心理支配下,思维就会进入最佳状态,潜在创造力就会在愉悦的心境中爆发出来,促进其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兴趣;寓教于乐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如何引导学生乐学问题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法,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下的时事热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寓教于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推动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在课堂上,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有艺术的情境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导入多采用故事、图片、音乐、视频、漫画等方式,同时将导入与运用多媒体相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化,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在《做个“开心果”》这一课教学中,笔者为了落实好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人带去快乐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播放《吉祥三宝》歌曲,请学生们听这首歌,会唱的跟着唱,不会唱的跟着哼,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受到歌中的小女孩就是家中的“开心果”,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接着小组讨论:你在家或班集体中是“开心果”吗?你是用哪种方式带给别人开心的?你给别人带来开心的同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与家人、同学们相处的快乐时光,让学生讲述自己是用哪种方式给别人带来开心的以及谈谈给别人带来开心后的感受。通过运用《吉祥三宝》歌曲创设情境导入,自然引出“开心果”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适时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他们把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思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二、学生成为主体,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传统教育中往往主客颠倒,学生在课堂上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溉,积极性被压抑,思维逐渐固化,面对这种情形,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迫在眉睫。

为了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实现从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轉化,在教学时笔者还采取辩论赛、小品表演、演讲活动等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如,学习《网络新世界》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分小组设定正反方进行辩论赛,正方观点网络的利大于弊辩,论反方的网络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形成思想的碰撞,教师鼓励学生从网络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影响进行积极思索,大胆质疑,让他们养成批判精神,形成创新思维。正方陈述理由:第一,小学生上网,通过远程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第二,小学生上网可以开阔眼界,能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第三,通过网络,扩展我们学习空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反方陈述理由:第一,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不少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做了网络的俘虏;第二,电脑会产生辐射,长时间地对着电脑,会有害视力;第三,小学生好奇心强,分辨能力差,极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诈骗。面对学生能掌握网络的利与弊时,顺势利导,提出问题:与现实生活相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是否需要遵守网络规则,讲究网络道德?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再适度点拨,引导学生一起深入探究,引领学生获取新知,触类旁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一份关于文明上网规则的倡议书,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内化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效果甚好。

三、教学联系生活,培养探究精神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都说明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生活性较强,注入生活元素才能让课堂更具有魅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学始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高效措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笔者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在《心中的“110”》一课教学时,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对陌生人的警惕性,遇到危险时,懂得及时求助。提出问题:如果你独自在家,有人敲门,你怎么办?教师分别扮演送外卖员、快递人员和邻居王奶奶。学生根据不同身份的人敲门作出判断,在这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做到确定情况、确定身份后才选择是否开门。接着,笔者出示日常生活中伤害小学生的一则真实案例:一个孩子放学后,被一位租过他家房子的叔叔接走,在途中的车上,孩子感到事情不妙,奋力反抗,罪犯在慌乱中,杀害了孩子。让学生谈谈从案例中感受到了什么?面对危险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有学生感叹说:“危险原来离我们那么近,遇到危险,要用智慧同坏人做斗争。”也有学生说:“一定要提高自己防范意识,对熟悉的人也要有防范之心,不要轻易跟熟人回家。”运用实际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引起学生的关注重视,顺理成章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和出示生活真实案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融入时政,开阔学生视野

《道德与法治》教学上把时政热点与课文知识点相结合是实施新课堂理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时政热点,丰富和拓宽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同时,能有效地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在讲述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时,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除了时代久远黄继光、邱少云等为誓死保护我国领土的事例,笔者还结合时政热点中印冲突,播放《央视军事》里勇护边疆为国捐躯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相关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从战士们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视频学生纷纷落泪,感受到战士们为保护国家领土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其中“00”后年轻战士陈祥榕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我们国家的每一寸土地的例子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做勇于担当的新一代少年。因此,结合时政热点与课文内容,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将抽象的理论观点转化为直观可感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不管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不管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祖国的领土和主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综上所述,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情境活动、主体式体验、生活化模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快乐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凤仪.情境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益追寻[J].考试周刊,2018.

[2]牛淑娟.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道德与法治兴趣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