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探究玩具车的工作原理

2021-12-16袁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原电池教学设计情境

袁萍

【摘要】本文以“盐水玩具车”为真实情境,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四问题——四任务”的教学流程,最后以“自主设计原电池”落实原电池认知模型,旨在落实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原电池;教学设计;情境;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在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对比旧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点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原电池原理示意图、简易电池的设计与制作,其中含水果电池;模块设计上增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实践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觀探析的核心素养。知识内容上的相同点既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为选修学习双液电池、燃料电池等知识作铺垫,培养学生感受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模型认知与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体会辩证与统一思想。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还与物理学科的电学相联系,综合性较强。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偏差,对于实验探究模型意识薄弱,较难跟上实验探究思维,但为了逐步加深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最终采用结合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通过小组实验为主,感受原电池的形成与工作原理。学生已有的基础:知道Zn、Cu单独与酸反应的现象,知道电子与电流的流动方向,了解生活中电池的构造等。

前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只能接触才能反应。

困惑点:为何在实验中正、负极均有气泡产生;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原电池装置如何应用于化学电源。

三、教学目标

(1)能从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的角度解释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真实情境得出原电池概念。

(2)在对锌铜原电池工作的原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构建原电池的模型,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3)依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本质,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4)通过独立设计新的原电池,设计新的电池使玩具车启动,感受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四、教学思路

整节课熟练应用科学实验探究与问题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合真实情境,结合当下能源发展的主题,深入贯穿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以“盐水玩具车”为真实情境切入,并播放玩具车运行视频,分成8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以完成“四问题——四任务”为主线,最后以“自主设计原电池”落实原电池模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具体教学思路如图1。

五、教学过程

1.生活情境导入

任务一:猜一猜,玩具车跑动的能量转化

【引入】关于玩具车大家都玩过,接下来看个视频了解下这种玩具车是如何运行的?

教师:视频中往这个盒子里滴加了什么?

学生:盐水。

教师:滴了之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存在哪些能量转化呢?

学生:有电流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动能。滴加的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教师就有这样一个玩具车喷一种液体,小小的玩具车(如右图2)能够跑动。连接电流表,将电池取出来连接电流表,并观察现象。

学生:看到指针发生偏转了,说明产生电流

师:这个盒子里面是什么呢?我们拆开看下

学生:是锌片、铜片和一块滤纸。

设计意图:看见小小的玩具车,实验中不明的喷不知名的液体,并且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该电池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

2.分组实验初步建构原电池模型

【提出问题】任务二:找一找,玩具车中的电流从哪里来?

【设计方案实验1】将锌片与铜片先后放入同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观察锌片、铜片现象。学生独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解释锌片、铜片的现象。

提问1:锌片上产生气泡,这种气体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1:氢气

学生2

问2:既然有电子的转移,那么存在电流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需要有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连接导线

师:怎样才能将电流体现出来?

学生:用电流表。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并解释锌片、铜片上的现象,用电流表体现电流的产生,完成教学案上的第二部分,继续建构模型。

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1:观察到两边电池都会产生气泡,并且锌片上的气泡快且多,不能很清晰的看到铜片的现象。

学生2:可否换一种溶液让锌片不产生气泡,只让铜片上产生气泡呢?

教师:好的,那我们先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模型。

学生

教师:那为什么会出现你们所看到的情况呢?

学生:因为锌本身就会与硫酸反应,且速率快。

设计意图:按照实验探究的模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方案、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收集科学证据和确立寻找证据的途径;学会利用实验模型描述化学变化,解释化学现象;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宏观变化的思维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

3.完善原电池模型——锌铜原电池

任务三:完善原电池模型

师:先完善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

学生: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问题3】内电路(溶液中)的电子流动方向?提示:原电池的条件需要形成闭合回路。

学生:阴离子流向负极,阳离子流向正极。

【问题4】为什么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为什么向正极移动?

学生:正极附近留下大量OH-离子,导致SO24-离子流向负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负极产生大量的阳离子,与SO24- 離子正负电荷相吸。

【问题5】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学生: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教师:完善初始模型,最终形成锌铜原电池模型(如图3左学生绘制,图形右)。

【问题6】原电池的模型出来呢,那如何找原电池的正负极呢?

学生1: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较不活泼的做正极。

学生2:一般现象表现为逐渐溶解的作负极,一般现象为冒气泡或析出固体的作正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突出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构建了锌铜原电池的结构模型,以此推到原电池的认知模型。

4.发展原电池模型——能使玩具车跑动的原电池

【设计新原电池】实验药品:电流计(导线)、镁片、石墨片、铜片、NaCl溶液、稀硫酸,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并画出内外电路模型的离子和电子的流动方向,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性优化,学会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5.改进原电池实验

针对学生在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时间有剩余的话,可以选择仪器或操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仅展示不需讲解。

学生1:可不可以在铜片那边加入不跟铜反应的溶液,这样铜电极附近就不会产生气泡了。

学生2:两边的溶液分开可以,在各自的容器中。

学生3:然后加一根能够导电的铜丝连接两个容器,这样可以吗?

师: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大家的疑问,以上大家的思考非常不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性质及所观察的现象等维度结合起来,得出最适合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锌铜原电池是化学电源的具体模型,它模拟了对象物的正负极、离子导体、电子导体以及闭合回路等。从锌和硫酸铜溶液的接触反应到单液原电池装置模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推论预测、设计装置、自我评价等,提升学生对单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水平,构建科学的原电池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化学(必修第二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宋心琦.化学(必修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陈博毅,王季常,陈钰姝等.基于模型认知与手持技术的化学能与电能项目式教学———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电源”为例[J].化学教育,2020,41(15): 14-23.

猜你喜欢

原电池教学设计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原电池教学设计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