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朗书声伴课堂

2021-12-16游彦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朗读小学低年级想象

游彦佳

【摘要】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里,能长时间听到朗朗读书声的已不多见。这或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所在。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加强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手段。本文就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所容易忽视的问题提出笔者的见解:一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二是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指导:扫除识字障碍,拓宽识字量;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模仿;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运用表演与击打节奏,辅助朗读;引导想象,激情诵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情感;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目标”都写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每个年级每篇精读课文的第一道练习题也写着同样的话。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可體现他们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朗读,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通常会存在以下问题:1.集体朗读时常常出现拖音,语速非常慢;2.大部分学生一个腔调,没有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3.全篇文章都用相同的语速、相同语调在朗读,不管是文段之间还是语句之间都没有停顿,也没有节奏感,更没有轻重缓急的情感表达;4.有部分识字量少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开口朗读。

在朗读中,能让文字内容、文化内容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碰撞出火花。但怎样的朗读才能让文章与学生的世界碰撞出火花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扫除识字障碍,拓宽识字量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谈“流利和有感情”。仅是从字面上来看,学生应该做到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在朗读课文时,一部分识字量较大的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畅。一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费时吃力,且在借助拼音的前提下,勉强才能够把文章读下来。

由此,在课堂上,笔者改变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形式;其次,改变读的遍数,变一遍为两遍甚至三遍以上。第一遍,同桌齐读,发现有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对读错的句子进行同桌再读、全班交流读。第二遍,在全班交流后,再一次自由朗读全文,让学生在交流反馈后有一个再落实改进的机会。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正确朗读做好积累。另外,笔者鼓励家长陪伴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认识街道上的广告牌、横幅、宣传单等,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等方法教会学生们识字。学生们的识字量增加了,借助拼音读课文时才不会感到吃力,才会有兴趣、有信心大声朗读课文。

二、重视范读,引领学生模仿朗读

生动的范读能够为学生引路。当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范读,受到启发,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自觉模仿,对朗读产生兴趣。在范读时,笔者着重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重音包括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词重音是指多音节词中的重读音节。语句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短语,甚至某个音节的重音。重音在词句中出现,是体现语意的重要手段。

在此,笔者试举一例来说明重音的确定体现作者的着眼点和表情达意的重点。“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此文段出自人教版(2017年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一分钟》。“就睡”说明元元觉得一分钟根本不会影响任何事情。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二十分钟。”强调由于多睡一分钟导致迟到二十分钟,因此,“二十”应是重音。笔者首先范读第一句话,并提出问题:“我把哪些字词读为重音了?猜猜我为什么把‘就’读为重音?谁来读读这句话,也让同学们感受一下爱赖床的元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句话里重音词语的作用,并且知道如何读好一句话里的重音字词。此外,笔者还通过范读告诉学生朗读中的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语法停顿基本上是与段落、标点符号一致的。逗号、顿号,停顿的时间要短一些,而句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稍微久一些。感情停顿则需要通过延长或缩短语法停顿的时间。如,表示高兴、着急的词语、短语、句子之间,停顿时间要缩短,而表示悲伤、充满希望的短语、句子之间,则应适当延长。

三、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让朗读有声有色

适宜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兴奋起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随着积极地活动起来,对表现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时,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易于接受,且学生朗读的语调和语速随感情的起伏而自然流露。在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精美的课件进行情境的渲染: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在可爱的动画中,小公鸡和小鸭子在觅食的过程中表现出有趣、活泼、着急等情绪。因而,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可爱、投入。

“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的第一自然段。低年级的课文通俗易懂,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朗读。在教学此文段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想着妈妈平时非常辛苦、劳累,由于担心吵醒睡梦中的妈妈,我们应该用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朗读课文。

四、运用表演与击打节奏,辅助朗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利用表演的手段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进行表演,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出感情。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适合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佩戴老虎、狗熊、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的动物头像与饰品进行表演,比如,国王老虎应该字正腔圆,嗓音较为低沉、有威严感;狗熊用喇叭大声喊话时,声音要放开,而且吐字要清晰,读出对其它动物邀请时的诚挚。朗读狗熊说的“为什么?”时应该用惊讶、疑惑的语气;狐狸、大灰狼与梅花鹿指出狗熊的错误时,语速要稍稍缓慢、有重点,做到把课文中较为枯燥、反复出现的句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和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得学生会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甚至不同的音色来模仿课文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说话的,从而提升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部编版小學二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以《树之歌》为例: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笔者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让他们加上自编的拍手和击打课桌的方式:

杨树/高↑,榕树/壮↓,(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一次;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一次)

梧桐/树叶↑/像手掌↓。(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枫树/秋天/叶儿红⌒,(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松柏/四季↓/披绿装⌒。(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木棉/喜暖↑/在南方⌒,(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桦树/耐寒↑/守北疆↓。(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银杏/水杉↑/活化石↑,(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金桂/开花/满/院/香⌒。(拍手两次,击打桌面两次;拍手三次)

学生从读得有快有慢变为读得整齐;语调从软绵变得响亮;语速从缓慢爱拖音变得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五、引导想象,激情诵读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幻化成具体可感的生动想象。想象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激起情感的火花,以情诵读。课文朗读是一种“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的情感体验活动。所以,可以通过播放情境视频、多媒体课件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特定环境,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广东的秋天,各种植物的色彩变化比较不明显,比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由于“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联系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理解为“颜色繁多”。所以,在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看相关视频、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并思考:除了颜色繁多,“五彩缤纷”还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当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这段话,眼前浮现大片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能大致理解“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并且指色彩绚丽丰富。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秋雨带来果园的丰收、植物的变化等美景。于是,在钢琴曲“Kiss The Rain”美妙的旋律中,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朗读课文时,那份赞美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时代气息浓烈,人文内涵丰富,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有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陶冶丰富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得有血有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猜你喜欢

朗读小学低年级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