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微探

2021-12-16邵汉军冯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邵汉军 冯倩

【摘要】本文结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究了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初中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聚焦深度的有品质的群文阅读,引领群文阅读教学向深度推进,促进学生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略文本的主旨要义,生成新的认知和体悟,在实现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群文阅读;路径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阅读形式,群文阅读以其独有的特性,不仅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弊端,而且通过整合、拓展与所教学文本相关的类群文本,有效推动学生进行广泛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然而,群文阅读不仅是“单一文本”到“多篇文本”的教学形式改变,而是更多关注学生阅读触角的重构与分享,关注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阅读“量”与“质”协同发展。因此,聚焦深度的、有品质的群文阅读,引领群文阅读教学向深度推进,促进学生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略文本的主旨要义,生成新的认知和体悟,在实现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结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路径。

一、文本重组,寻找群文阅读关联点

深度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而是需要引领学生围绕文本经历分析、比较、总结、批判等阅读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深度学习视域,打破传统阅读文本处理方式,对教材文本进行重组,寻找并抓住群文阅读的关联点。那么,群文阅读的关联点如何生成?需要深入解读部编本教材编写特质。部编本语文教材主要采用“双线并进”的编写体系,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基于部编版教材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双线对教材文本进行重组。

(一)人文主题统摄,化零为整

部编版教材双线并进的编制特点为文本重组提供了方向,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度解读学情特点,而且要深入与教材编写者进行多维度的对话,从而精准把握教材编写者意图,利用好教材载体作用,在学情和教材平衡中实施群文阅读,引领群文阅读走向深入。人文主题是双线之一,教师在重组文本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基于教材人文主题,在深入解读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发挥人文主题统摄效应,按照人文主题组合群文,在化零为整中引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学习活动。

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由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组成。对单元内文本表达的主题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本单元按照“亲近自然”的主题编制单元文本。其中三篇是教读课文,一篇是自读课文。从文本体裁来看,三篇是写景散文,《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由不同时代的古诗歌组成。基于单元文本编制特点,笔者按照“亲近自然”的人文主题对单元文本进行重组,课内文本群文以《春》为中心文本,即确立“1”,单元内其它文本为“X”。《春》中心文本为支架,通过《春》习得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探析写景散文这一类主题的文本阅读方法。

重构文本打破传统单篇语文阅读教学平分笔墨的做法,确立一个中心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并以中心文本为支架,引领学生在“X”群文阅读过程中把握该类主题文本的一般特质,从而学会自主阅读,引领学生语文素养自然生长。

(二)聚焦语文要素,类比互见

如果将文本比作一个生命体,人文主题是文本灵魂,语文要素则是文本的血液和基本组织,它们生成了文本的丰富性,也赋予文本更多的可读性。因此,课内群文重组要聚焦单元文本包含的语文要素,包括文体知识、文本表达等,引领学生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比较,或求同,或寻异,在类比中达到互见的目的。聚焦语文要素不是关注某一个语文要素,同样也需要对语文要素进行聚合,与人文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的确定,主要抓住“写景”,又细化为两个基本的体系,一是写景散文,一是写景的古代诗歌。在關系处理上,以写景散文为主,写景的古代诗歌为辅助。写景散文语文要素分解为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写景的角度、写景顺序、主题思想、表达技巧等。

在教读中心文本《春》时,按照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征、按照怎样的写景顺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表达的特点与效果等语文要素组建群文阅读任务群。单元内其它文本阅读,引领学生按照这几项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建构。微观层面,可以基于比较阅读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求异阅读。例如,比较《春》与《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的表达效果等。四篇古代诗歌则重点聚焦比较的视角,引导学生比较写景散文、古代诗歌在写景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寻求古代诗歌和现代散文在写景方面的承继性和创造性。

二、文本拓展,衍生课外阅读勾联点

初中语文教材受纸质载体束缚,在文本数量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尽管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编写者的深度思考,然而,阅读信息量存在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基于教材纸质载体特质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教师要突破语文教材的束缚,能够基于教材文本进行适度的文本拓展,衍生课外阅读的勾联点,促进学生课内群文阅读消化吸收,提高群文阅读高度。

(一)由此及彼,内化吸收

由此及彼是从单篇文本的视角而言,立足于教材文本,以教材文本组建的群文阅读语群为起点,构建更加开阔的语文阅读群文体系。由此及彼不是随意地进行文本组合,而是需要根据群文阅读教学主题,或者围绕群文阅读针对的专项语文要素,组建起更加庞大的阅读文本语群。这样就形成“1+X+X”的新型阅读语群。其中,“1”是中心文本,“X”文本体系形成课内+课外的文本新结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群文的组建,体现出两重思考:一是人文主题相关性,二是扣住语文要素。基于这两重思考,笔者围绕以自然为主题的写景抒情散文为勾联点,选择了朱自清的《松堂游记》、郭沫若的《银杏》、郭枫的《秋日行吟》和余秋雨的《阳关雪》四篇散文为课外阅读文本。该群文体系文本选择围绕自然四季为主线,引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感受名家笔下的四季。

通过由此及彼,学生阅读信息量不僅得到了较好的扩展,并基于相同的主题和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特征深化学生对“亲近自然”类文本的阅读认知,也聚焦语文要素,强化学生“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方法的自主建构。

(二)由单及整,提升高度

目前,群文阅读设计主要局限在单篇文本组建的语群,单篇文本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通道还没有形成。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群文阅读教学要突破传统思维束缚,从单篇文本向整本书阅读勾联。即在单篇文本组建语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让群文阅读的高度得到较好的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笔者向学生推荐阅读2006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散文集》,或者由学生自主推荐一部散文集,为散文集写一段推荐词。通过整本书阅读,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风格,或者推荐散文集的整体风格,归纳总结写景抒情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从单篇向整本书阅读的拓展,不仅扩大了学生阅读信息量,而且基于散文集的高度,引领学生基于更加广泛的语群进行阅读。通过序列化散文阅读,从写景散文向“散文”群文阅读扩展,让学生打破写景抒情散文的束缚,感受散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展学生散文阅读的视野。

三、环境重构,打造群文阅读朋友圈

深度阅读视域下,群文阅读设计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需要基于系统化设计的视角,对群文阅读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其中,构建群文阅读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可以围绕群文阅读结构化需要,对群文阅读环境进行优化,以读养读,以读荟友,扩展群文阅读效应。

(一)以读养读

群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能够不断拓展阅读视野。因此,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施过程中,可以基于环境重构的视角,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思维,能够基于分享、共享等阅读理念,以群文阅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部编版第一单元群文阅读实施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导入环节安排了经典片段赏析活动,每节课安排一至两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经典美文片段,并阐述自己交流与分享这一片段的原因。在经典片段交流时,课前教师明确的方向,方向设定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展开。例如,精彩写景片段,语言优美的片段,构思独特语段等。

通过改变传统群文阅读课堂环境,利用每一节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获得分享、展示的机会。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过程,无疑也是促进优质文本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大好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经典美文寻访与分享活动中。通过经典片段欣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对“亲近自然”主题认识更加深刻,群文阅读也从有限阅读走向泛在阅读,亲近经典的阅读氛围也逐步形成。

(二)以读荟友

习惯成自然,初中生群文阅读离不开良好阅读习惯的支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又需要分享,我国古代文人素来就有“以文会友”的习惯。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需要打破传统闭塞的阅读教学环境,对传统阅读教学环境进行重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围绕群文阅读教学开展微阅读探讨活动,将学生组建成群文阅读“朋友圈”,或者利用微博等,引导学生利用微平台、微媒体进行交互,从而达到以读荟友的目的。

部编版第一单元群文阅读实施时,笔者围绕“亲近自然”和“写景散文”两大核心词汇,引导学生利用微平台开展微交流活动。例如,围绕“语言表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微欣赏活动:探寻写景散文的语言之美。学生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语言之美进行交流互动。基于共同的话题,学生之间的距离顿时亲近起来。不仅如此,基于微平台和朋友圈,学生之间的观点得以聚合,并且围绕微专题,群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要素得到较好的落实,群文阅读教学更加具有深度。

总之,群文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群文阅读要避免走入误区,一味地追求阅读量,容易忽视群文阅读的品质,我们要做到量质并重,在海量阅读的同时优化群文阅读设计,坚持以教材为中心,遵循部编版教材的编制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群文阅读,并对群文阅读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相对完善的群文阅读教学模态,引领学生从容地走在自主阅读的路上。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0年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高年级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fz2007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维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4):71-72.

[2]陆登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20(11):46-47.

[3]张沥文.基于部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3):100-101.

[4]初翠菊,王璐莹.群文阅读的理论建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2):3-12.

[5]诸定国.整合与重构: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9(39):17-19.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