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咸水歌的视觉转换

2021-12-16崔鋆

炎黄地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联觉

崔鋆

咸水歌作为民歌的一种,传递着在水上生活劳作的人们特有的情感,通过田野调查其创作环境,基于文化背景下進行视觉内容再创作,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意识,在今后的创作中传承与发扬良好的文化传统。

咸水歌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歌的分类,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通过对咸水歌及文化背景的分析进行视觉表述并结合“咸水歌”这一独特的演唱方式与韵律来传达文化信息,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角度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咸水歌作为民歌的一种,笔者从咸水歌本身出发,就其歌唱方式、传播方式、语言(方言)、旋律曲调、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并结合实例《头山》《鳄梨色拉》进行分析,并从咸水歌的内容出发,寻找、提炼画面的叙述,更加清晰地点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结合联觉效应所带来的心理效应,将声画组合与搭配进行视觉制作。针对咸水歌的保护及传承,将在其中挖掘再创作,尝试搭建歌曲与视觉方向新的桥梁。

田野调查过程

围绕传唱咸水歌的几个区域进行周边调查与信息采集;

根据区域划分后,制定时间进行相关的具体调查与走访;

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东莞、江门市鹤山镇古劳水乡、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村逢简水乡、中山坦洲等流传咸水歌较广的地带,进行特定区域的走访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目前咸水歌继承与发扬比较完善的地区为中山市坦洲镇。文章将以坦洲咸水歌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引发创作思考。

据相关史料记载,咸水歌盛行于明末清初。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舟语·疍家艇》中有“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为聘,则置盆草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文中“蛮歌”便是咸水歌;还有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和《广东通志》分别也有咸水歌相关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民家嫁女,集群妇共席,唱歌以道别,谓之歌堂”;婚俗上,《香山县志·风俗》有:“醮子女,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酒”,咸水歌由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停演变,坦洲咸水歌直至今天已发展壮大,在民间传播给一代又一代独有的精神食粮。

在社会上很多人都习惯的将水上演唱的民歌笼统称为“咸水歌”,在珠江出海口两岸由于潮水自由涨退,农田经常遭受咸潮的侵袭。每年从农历9月至翌年的4月份河水都会带一股咸味。每当夜晚降临时,人们开始棹船唱歌、对歌,荡起的船桨激起咸水水花,通过歌唱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把生活的喜怒哀乐融入当中。每逢过年过节,尤其是中秋节期间,在平原和近海的水乡地带,人们会热火朝天地举行咸水歌擂台赛,船摇到江心,开始放声歌唱。

坦洲位于沙田水乡,地理环境为亚热带海洋气候,多雨,降水量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水产与农作物,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东临珠海市与澳门特区、西临西江出海口与珠海斗门、西北又于中山神湾镇与三乡镇相连,河涌交错,形成巨大的水网系统,交通方便,水路相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由于咸水歌抒发的是在水上劳作与生活人们的当下情感,平时即兴歌唱较多,并由水上生活的居民口口相传,具有时代性。解放前,主要因终日劳作而抒发内心的苦闷,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氛围浓烈,咸水歌也因当时形势内容有所改变,多以唱政治歌为主,1962年成立民歌合唱团,推动了当地民歌和人们的文化生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外来文化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等娱乐方式进入农村,新鲜、节奏性强的流行音乐一次次冲击着咸水歌的发展,老一辈的民歌手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年青一代缺乏对民间艺术了解的土壤,导致爱听和爱唱咸水歌的人群越来越少。坦洲政府为此在过去十年间不定期的举办中国民俗风情等活动,对咸水歌进行推广与传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推进,咸水歌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

咸水歌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种类较多,因此也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地点从而灵活运用不同的唱腔、唱法,使歌唱内容与情感表达也随着不同情境而灵活改变,也就有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当地特色,内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咸水歌根据地理环境和演唱场合的不同,产生出了不同的称谓和唱腔、唱法,大致分为四类: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每个种类在句式结构上也略有不同,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也所区分。歌曲中的抑扬顿挫、句子的滑音、颤音和摇音等,在它的传播方式上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发音上有本土音色;咸水歌在歌谣修辞手法上,有比喻、直叙、起兴、对比、重复、夸张、押韵、序列等;在歌曲表现形式上,有着直抒胸臆、质朴活泼等特点;在曲调旋律上,歌词多以四言(四字)、六言(六字)、七言(七字)、八言(八字)、九言(九字)为一句,常运用到“衬词”。

咸水歌本身带有舒缓、气息深沉、婉转悠扬并有较强的灵活性等特点,歌唱音率像水波起伏一样,就像坐在船上,随着水波的摇晃细细倾听唱者诉说衷肠。

咸水歌的视觉转换

根据咸水歌的特点以及动画创作过程中的需求,与画面的配合可作出多种组合方式进行实验。

例如,动画导演山村浩二所制作的《头山》作品采用三味线特有的弦乐节奏和单口相声的组合,加上手绘风格的画面,颜色与画面进行夸张处理,张弛有度,节奏性强形成了张弛有度,有着独特视觉效果的动画片。

声画表达上,有一种“吃到了蓝色的味道”之类的心理体验感受,称之为联觉现象。所指的是在当任何刺激物的作用下,不管主体本身意向如何,通过所谓的意识联觉,从而引起主体的其他所有感觉,甚至引出附加的感觉表现力。在心理学中所指的联想是指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对现实中某些特定的事物有着指定的心理现象的出现,在意识中把没有引起意向的外部刺激物经过意识而产生意向,引起隐藏着的心理感受。例如,第8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鳄梨色拉》,是很好的联觉例子。短片突破常态,在视觉上做了材料替换,通过颜色的搭建,让人们把不能吃的但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视觉替换成为可食用的观感,通过日常食用的拟音置换掉正常状态下的声音,在心里进行强调与暗示,是一种巧妙的心理满足。音乐与画面达到完美的结合带给观者以立体丰富的观感。

联觉现象这种意向是通过固有物理作用和声音的动力模式同构实现的,而音乐视觉转化上这个特性上表现尤为突出。通过联觉效应,进行动画制作上的统一与联系,将色彩、物体的形状、图案元素、空间的象征通过主观能动性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确立岭南地域所形成的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关系后,尝试通过定格动画制作的方式表现民间文化与人们之前割不断的浓浓血缘关系,以实体模型与电脑后期处理相结合,从物质空间所展示给大众的可视环境形象与社会空间构建出完整的属于岭南文化氛围下的空间形象,从中试图认识和理解岭南非物质文化。

在场景视觉化上,通过对其内容属性的分析与重构,构建出一个虚幻的空间,漂浮在无际的水面上,植被繁密,树木茂盛的岛下有支撑着生命循环的生物体。整体造型为几何形体圆形,象征自然的循环、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生活状态。

考虑到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整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相互依存与共生,设定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通过循环来保持整个小世界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角色造型上,父亲采用体块强的形态,手脚设定粗壮,略有驼背,皮肤黝黑,表现出经过长期的生活劳作而慢慢形成的体格。女儿设定为活泼,对周围充满了好奇心,体型手脚细长,表现在岛上生活所需的灵活性。

岛下为地壳的四层,分别在视觉观感上给观者以不同的心理体验感,通过空间上的组合,给人以进入一个神秘的空间未知的体验感。

咸水歌传承意义与价值

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时代而变化,外部主流的文化形态也开始关注起民间文化的传统形态,咸水歌是对生活的依附,对咸水歌的分析研究与再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高文化意识,确立本土化精神,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与再生。通过对咸水歌的视觉转化,在专业方向上可得到一些分析方法作为今后对音乐与动画研究整理出一个思路与方式。突破旧方式的界限,以民间文化作为本土化精神资源与艺术传统进行再创作,加入现代认知与创作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是否可以将区域性的民族特性的文化转化成大众文化,需要在视觉内容制作上慢慢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猜你喜欢

联觉
你是联觉人吗
你能听到GIF的声音吗?
看见时间的人
联觉现象与视觉传达设计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浅析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联觉现象”
听觉与视觉的“联通”之谜
“品尝音乐”的联觉现象
大脑“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