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欣欣: 最是风华正当时

2021-12-16郭博文

华人时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澳门南京文化

郭博文

她博学多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學戏剧学博士,作品有散文集《戏笔天地间》《当豆捞遇上豆汁儿》《寸心千里》等。她志存高远,多年来,致力于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被媒体誉为“让澳门文化散珠成串”之人。她成熟知性、举止优雅、谈吐从容。她就是江苏省政协委员———穆欣欣。

“文似秋水风波静,人如春山蕴藉深。”初见穆欣欣,不由得让人想起这两句话。

她对南京的城市精神气质,对澳门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文学与艺术创作,对人生和岁月的变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致南京:行云思故山

说起和南京的缘分要从1996年开始,那一年,穆欣欣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到南京大学报到,攻读戏剧戏曲学,从此和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穆欣欣说,“至今二十多年,和南京这座城市的渊源千丝万缕,越织越密。最没想到的是, 我在南京竟然有了很多亲戚。先生的妈妈生长在南京六合,她在北京念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现在娘家人却全在南京。”从此,南京于她,多了一份亲情。

在穆欣欣的心目中,南京是一座把世俗和精致结合得最好的城市。“对于南京城、南京人,最准确到位的描述是吴敬梓说的‘六朝烟水气。《儒林外史》中两个挑粪桶的小人物是在世俗中精致着的代表;劳作之后,一日将尽,他们是要吃茶、看日落的———‘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在穆欣欣看来,南京是北方中的南方,南方中的北方。“正因为此,南京被指没特点、没个性。京剧旦角流派中,梅派也曾经被指为最没有特点,但梅派的综合指数最高。”

穆欣欣很喜欢南京人的性格,“作为六朝古都和民国首都的南京,大气是这座城市从来都不可或缺的气质,四平八稳、不徐不疾是古都风范,且南京人身上自带没落贵族气,不大惊小怪,挂在嘴边的‘多大事儿,显示出见过世面。”

因为对南京这份特殊的情感和偏爱,虽然长居澳门,但她却是南京的“常客”。

2014年7月,她以剧作家的身份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合作了京剧《镜海魂》,演出后大获成功,成为江苏和澳门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以《镜海魂》为载体,穆欣欣希望让更多的南京人增进对历史、对澳门这块土地的理解和热爱。

2018年,穆欣欣被推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除了能更深入关注江苏和澳门两地的文化合作,最令她高兴的是,她终于可以不管多忙每年都能回到南京看看了。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则与南京相关的喜讯:南京申报“世界文学之都”成功了!这让穆欣欣惊喜不已,她认为,“这为南京增加了一张国际化的文化名片,要更多地去寻觅和保留城市的文化之根。”2020年1月14日—1月18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作为江苏省政协委员,穆欣欣附议葛亮提案:建言恢复晚清最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的藏书功能。将南京源远流长的文脉延续下去,这是她对南京的美好期盼。

2021年,穆欣欣向江苏政协递交提案,建议将广为流传的清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参会,穆欣欣都为江苏发展和推动苏澳友好往来贡献很多“金点子”。她还积极推动澳门和南京博物院开展合作,将南博院藏的陈之佛精品展带到澳门。

致澳门:此心安处是吾乡

1999年,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澳门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2019年10月18日,在《同声歌祖国》澳区政协委员和青少年同台的晚会上,穆欣欣和小拍档龙紫岚演绎了一曲带着京韵的《七子之歌》,全新的演唱方式为这首歌添加了别样的魅力,现场观众的掌声久久不停。

“1999年是澳门人盼回归,新《七子之歌》应该是澳门人一份深情的诉说,我们回归祖国20年了,和祖国之间是一份懂得的感情,不需要那种表面上特别强烈的感觉,是味淡情浓。”看着澳门二十年成长的穆欣欣淡然地说。

“味淡情浓”,淡而不薄,正如穆欣欣对澳门的情感,静水流深,默默有为。

其实,穆欣欣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40年前,她随家人一同从内地移居澳门。“喝了亚婆井的水,就忘不掉澳门。”徜徉于古今中西之间,又因为家庭的关系往来京澳两地,穆欣欣看待两地的发展和文化的角度便比别人多了一重。

“澳门虽小,但有不少经验都值得内地借鉴,例如给公车贴上明显标识,以严控公车私用。又例如成立专门的控烟办公室,在餐厅等公共场所进行突击抽查。这些方法都很有效。”除了对比,她也用开放的视角来看待两地的发展,“澳门的发展实际上是与国家分不开的,经过这么多年,澳门人和内地人是互相读懂了彼此的心声,澳门人也越来越懂得国家的发展大局,主动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

穆欣欣觉得,近年来,澳门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但如何在社会的急剧变迁中保存从容宽厚的城市性格、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这是澳门人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谈起澳门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穆欣欣如数家珍。“澳门开埠400多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早窗口,传教士从这里登陆,带来西方文化,又将中国典籍翻译传播出去。它是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中国和西方的地方。”

在谈及澳门的文化事业时,穆欣欣认为,首先要让下一代认识自己的文化,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才会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要让他们知道澳门的文化独特性在哪里,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什么差异。一直以来,除了政府之外,很多文化社团也在推动文化传承这项工作,形成由政府到民间一起来投入文化的传承事业。

穆欣欣认为,“文化传承,不单只是政府的责任,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和下一代讲一讲澳门的文化、独特性、历史故事,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有感情之后,才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是珍贵的。”

致文学、戏剧艺术:清风明月本无价

穆欣欣热爱文学,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澳门日报》副刊、《深圳特区报》副刊专栏作家,有多本著作问世;曾获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全球征文赛“中国散文奖”,同获此奖的还有余秋雨,这一殊荣无疑为她的写作历程奠定了一个新的高度。

穆欣欣也热爱戏剧艺术。婉转清亮的唱腔、柔媚的眼神、飄逸的甩袖、轻盈的迈步,让穆欣欣深深陶醉在戏曲的艺术魅力中。

那一年,穆欣欣十七岁,在广州读大学。“尽管,当年的我不可能体察到《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对故园南京的遥望意味着什么,《游园惊梦》和钱夫人却打开了我对美的领悟力的一扇门。”

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她看到杜丽娘对美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留恋,何尝不是一种“美到极至,都有些凄凉”?园子里“姹紫嫣红”美得眩目,她却马上看到“断井颓垣”的破败之相。“汤显祖和白先勇,是在不同时空用不同的形式诉说着这份极至的美。”

汤显祖忌辰四百周年(2016年)之际,穆欣欣在第五届澳门文学节讲座上讲述汤显祖和《牡丹亭》,澳门诗人姚风教授说:“听欣欣讲述,感觉汤显祖穿越时空,正在向我们走来。”

穆欣欣说:“从汤显祖到今天,这时空中间还站着白先勇先生。没有他,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机缘接触《牡丹亭》;不曾看过舞台剧《游园惊梦》,我对这份美的感悟便不是最直观的。从最初翻读《牡丹亭》到听昆曲再到认识汤显祖,整整三十年时间,我所能领略的,也仅仅是皮毛而已。这里还有无尽的美,等待着我去探寻。”

唯因孜孜以求,是故一往无前。在三十多年的研究中,穆欣欣对许多剧目的价值提出了新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思想作出了新阐释,对一些经典作品大力推广和传承。因此,她同时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像这样身兼两个全国专业行业协会的人,在澳门她是唯一,在全国也罕有。

谈及澳门的戏曲文化氛围,穆欣欣认为目前澳门不缺乏爱好者,应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和传承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讲述方式是化繁为简,在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中,同样需要化繁为简的智慧。如果年轻人能够积极了解戏剧的魅力,并通过长时间与戏剧建立的情感,他们自然就能体会到这种智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澳门要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只有打造成文化基地才能借助澳门战略地位的优势,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里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穆欣欣认为,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本、民族的命脉,做好传承和推广,自己责无旁贷。

2020年11月5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在澳门开幕,京剧、昆剧、豫剧、粤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齐集濠江,共同演绎中国戏曲的精髓和魅力。戏曲文化节作为澳门承办的首个大型中国戏曲文化联展,将促进澳门文旅深入融合,助力澳门经济复苏,提升社会各界信心。穆欣欣认为,这不仅能让澳门戏曲爱好者及市民领略到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也有助于加强大湾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葡语系国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澳门和江苏的戏曲文化交流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澳门和江苏出版社共同编写了一本《澳门戏剧史稿》,1999年澳门回归以后,两地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比如澳门乐团参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拉贝日记》的合作演出。江苏省京剧院的代表剧目《骆驼祥子》,在澳门艺术节上演出引发轰动,让澳门人民对江苏文化大省的印象更为深刻。穆欣欣表示:“这些交流让澳门和江苏在文化上有了亲近感,是两地民心相通特别好的桥梁。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也反应在文化方面,经过400多年的沉淀,澳门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

2014年,穆欣欣以剧作家的身份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创作了京剧《镜海魂》,讲述的是一段澳门历史的真实事件,是江苏和澳门在文化领域的首次深度合作,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演出大获成功,风靡一时,一票难求,后来作为澳门回归15周年的庆典剧目多次展演。最让穆欣欣感到欣慰的是,《镜海魂》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常演常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更多的人通过此剧对澳门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致岁月:我言秋日胜春朝

岁月从不败美人,无惧岁月,才是最高级的美。穆欣欣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谈及岁月,穆欣欣说起一个小故事:

“想起一位著名雕塑家,我们的交往在多年前他还未名声大躁之时,在南京金陵饭店的高层餐厅里,说起某某,我说那是一个年轻有为又漂亮的人。但这位雕塑家只回了我一句:她很挣扎!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用‘挣扎来形容一个人的容貌,艺术家的视角果然不同凡响啊!”

穆欣欣认为,一个人在步入中年后的容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和心境有关,中年人得平和相,便是大美。

“不少中年人,表现在热衷于从心灵鸡汤到佛教信仰的武装,轻则频繁转发鸡汤文章,重则室内布阵置剑,暴露出内心的挣扎和无助。”

穆欣欣很喜欢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那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她看来,中年是个热退凉来的年龄段,以季节对应的话,中年是秋天。

幼童蒙学的《千字文》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讲的是世间万物,顺应四时,自然也包括了人。对穆欣欣而言,“到了中年,是收敛的时候,克制、精简, 克制欲望、克制脾气、精简语言,交友、应酬和饭局都应减量。不要滔滔不绝,语言的得体和精炼都很重要,这世界已经很喧闹。更不要以为自己是已婚的中年妇女,就毫无顾忌地大讲荤段子。讲荤段子的中年妇女很可怕,歇斯底里的中年妇女更可怕。”

穆欣欣从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谈到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穆欣欣认为都是更适合给中年人的寄语。“不指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中庸,他们需要活出极致的色彩,方称得上‘青春无悔。”

她说:“人到中年,对事,看大局,勿过于执着细节,不钻牛角尖;对人,多一份‘彼亦人子的理解,怜老惜弱,推己及人。心宽,境界开阔了,天地亦宽,自是进可攻退可守。而中年的经历和学养,也最是厚积薄发之时。过去‘不求甚解之事,中年里的某一天总能忽有‘会意。中年是修平和相、怀宽容心之期。热退凉来的秋天, 可以不必萧瑟;暑天的余热,正好用来温暖这个世界,希望世界可以变得更好。”

无论是对生活、对爱好,还是对使命或目标,穆欣欣始终温婉平和,智慧又沉着地经营着一切。

最是风华正当时,如春一样盎然,秋一样沉静,优雅如她,洒脱如她,拥有这样豁达自如的心态,穆欣欣把中年的日子过成了温暖的诗,鹤飞冲霄,诗情旷远。(责编  艾  华)

猜你喜欢

澳门南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南京大闯关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谁远谁近?
澳门回归日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