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理解能力是设计高效数学活动的支撑

2021-12-16王万丰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学理解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摘 要】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载体,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在充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数学以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理解学生为确定教学难点提供保障,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而理解教学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设计高效的数学活动,实现教学预设,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 数学理解;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1 引言

随着课改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对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有深刻的认识,即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资源,以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成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要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最终目的,关键还是要提升教师的学科理解能力,即章建跃老师的“四个理解”.

实际上,教师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围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的教学主线进行教学,同时,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形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阶梯性的高效课堂.“四个理解”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如图1所示.

下面以浙教版“2.5有理数的乘方”为例,谈谈数学理解能力对数学活动设计的支撑.

2 理解

2.1 理解数学——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理解数学,首先是要理解教材,如何正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学目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及教材内部联系和规律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等.

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是几个相同数字相乘的一种特殊乘法,内容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本节主要内容是有理数乘方的基本概念,包括底数、指数、幂的基本概念,乘方与幂的运算表示方法;理解幂的符号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此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基于以上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为幂的概念及幂的运算.

2.2 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准确分析教学难点

理解学生,就是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和习惯等,教师只有弄清这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联系,又要理解当前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距离.

小学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数的乘方,如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a2,正方形的体积表示为为a3,也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乘方运算;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学生掌握了乘法运算的运算法则,也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的乘法,特别是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法则,这些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于(-a)n与-an的辨析仍然是难点,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底数的辨析与相关运算.

2.3 理解教学——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理解教学,是指遵循教学的规律,灵活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选择好的内容、合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底数的辨析与幂的运算,特别是(-a)n与-an的辨析,在运算中也是易错点,那么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数学活动来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算,达到不犯错或者少犯错的目的呢?这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提出问题,精心设计难度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

3 设计

3.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 假设一张厚度为0.1 mm的纸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将其对折20次,一共有多少层?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将超过你的身高?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探究,从特殊到一般,从对折1次,2次,……,20次,罗列所得的结果,进而发现这些结果是表示多个2相乘.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突出算理.

3.2 交流对话,理解概念

问题2 像上面那样表示多个相同的数相乘,有没有简洁一点的表达形式呢?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完成底数、指数、幂的相关概念的介绍,并完成一些针对性的练习,特别是底数为负数或分数时,底数需要加括号,对于类似于“(-7)3与-73”这样易错的问题,教师做针对性的讲解辨析.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底数的辨析,计算题的易错点也在这,所以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强调.

追问 读读下列各数,它们的意义一样吗?

(1)64;  (2)(-6)4;  (3)-64.

師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若出现错误,教师和同学纠正,重点在于底数及幂的运算的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两个有关(-a)n与-an的辨析,突破本节的难点.

3.3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问题3 计算:(1)(-3)2; (2)1.53;(3)(-4/3))4;(4)(-1)11.

师生活动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1)计算时提醒学生先把要求的式子写成几个相同因式相乘的形式,把问题转化为多个有理数乘法的计算;(2)底数是小数的可以转化为分数,底数是带分数的要化成假分数;(3)在运算的过程中要先定符号,再用绝对值相乘.

设计意图 理解了幂的意义,进行幂的运算,理解幂既是运算的符号,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

追问 我们知道有理数的运算首先是确定结果的符号,从上面的计算中你能归纳得出幂的运算结果的符号吗?

师生活动 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幂的符号规律.

设计意图 一以贯之地体会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问题4 1.计算:(1)-32;(2)3×23;(3)(3÷2)3;(4)8÷(-2)3.

2.解决问题情境中的折纸问题.

师生活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算,规范运算步骤,要先让学生分清每一题中有哪几种运算,然后按照运算顺序逐步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幂的运算,特别是遇到混合运算时应首先确定运算顺序,将幂的运算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对于折纸问题的解决,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

3.4 课堂小结,颗粒归仓

问题5 谈谈你对乘方的认识.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自己对幂的认识,重点可以从幂的意义、幂的表示、幂的运算等方面来讲,同时从幂中底数的确定,含有幂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确定等方面来思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

设计意图 回顾本节课的所得,对本节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做进一步的梳理.

4 思考

4.1 基于理解数学的角度思考课堂引入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学设计中的课堂引入方案,通过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种课堂引入方案.

问题1 前面我们一起研究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乘法运算的运算法则.

追问 我们还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那么它的运算符号如何确定呢?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特别是运算符号的确定.

设计意图 有理数的乘方是乘法的特殊运算,本节课的学习上位知识是有理数的乘法及多个有理数乘法,有理数的运算与小学的运算最大的区别是符号的确定,一旦学会了确定有理数的运算符号,就将有理数的运算转化为小学的运算,所以运算的关键之处在于确定运算结果的符号,所以回顾运算符号的确定对于本节课非常重要.

问题2 如图2,一正方形的边长为5 cm,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cm2.一正方体的棱长为5 cm,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cm3.

追问 一正方形的边长为a cm,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cm2.一正方体的棱长为a cm,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cm3.

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以上问题,并得出以上运算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并顺势介绍乘方的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 乘方运算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的乘法运算的算理.

比较两种引入新课方式,笔者更推崇后一种引入方式,为方便阅读,不妨将前一种引入方式称为“折纸引入”,后一种引入方式称为“复习引入”.“折纸引入”最大的优点就是提出一个悬疑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可以顺利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同时也具备一个致命的缺点是情境难以理解,增加了学生的思考负担,部分学生也可能因为这个情境无法理解,而导致后面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即使有能力理解的学生也增加了教学难点.而“复习引入”则情境非常熟悉,完全不用担心增加新的难点;另外,本节课需要用到乘法运算的法则及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方法,通过复习引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为后续乘方运算打好基础,让学生能轻松而不知不觉的进入新课的学习,起点低,入口宽.另外,若仅是起到提升学生学生兴趣的目的,也可以把折纸问题放到应用环节,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

4.2 基于理解学生的角度思考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底数的辨析,特别是(-a)n与-an的辨析,教师是如何设计数学活动突破难点的呢?教师主要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

通过以上数学活动比较可以看出,教师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设计了有效的4个数学活动,从易到难,从概念的源头一步步理解,如辩一辩环节,学生主要从底数的角度思考,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计算算出结果,从结果上比较;读一读的活动就更难一点,特别“-64”应读作“6的4次方的相反数”,学生完成了读的任务,即是深度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算一算环节,则是从计算的结果上去辨析;比一比的活动更是将幂的各种不同形式综合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当前,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教师要对所教内容的理解要到位,否则,若教师对所教數学的内容知识、实质性结构知识等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对教学的理解不够,就会导致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点、难点和关键等不甚了了,从而就抓不住内容的核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指向性不明,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参考文献

[1]范良火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学参考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74-76.

[2]吴增生.用数学发展智慧——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数学教学策略[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154-155.

[3]章建跃.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10(12):3-7.

作者简介 王万丰(1979—),男,江西九江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人民教育出版社室外编辑.主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及解题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及教师用书,发表论文20余篇.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微课技术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初探
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不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
将学生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