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小学生党史学习的有效路径

2021-12-15吴叶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穿越

吴叶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穿越”时空的情境,使儿童“穿越”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穿越”探究,促进认知深化;“穿越”思辨,引领价值内化。

关键词:“穿越”;党史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B-0055-03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课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让遥远、厚重的党史进入童心呢?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穿越”时空的情境,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站在特定的历史视角,体验、探究、思辨党史问题,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传承红色基因。在此,以“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为例,试论党史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穿越”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治教材遵循着儿童的生活逻辑,力求儿童向生活学习。党史因与儿童的生活距离较远,儿童经验无法很好地与之勾连,形成静态的历史。为了让儿童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活经验,创设“穿越”情境,让他们在创设的历史现场,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亲自感受,在亲身经历中,让知识动态生成,情感得到共鸣,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诞生”这部分内容,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和意义,其中“阅读角”讲述了一大会址转移的故事,引出“红船精神”。这部分的内容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仅仅进行知识的讲授,需要介绍一大必须秘密召开的背景,介绍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的相关知识,还要介绍“红船精神”的内涵……尽管教师已经非常努力想要讲得通俗易懂,可是学生们依然兴趣不大,感觉难以理解,更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穿越”到1921年7月,走进上海望志路10號一个旧式石库门建筑,此时,学生就是中共一大参会代表。为什么把地址选在这里呢?当时是怎么开会的?开会开到一半,为什么又去了浙江嘉兴的南湖?最后怎么样了?学生一旦进入历史的情境,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此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情景剧的方式,通过“秘密召开”“密探闯入”“转移红船”“麻将掩护”四幕剧,生动再现中共一大召开的经过。在角色体验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难,对理想的坚定,有了切身的体会。教师适时采访:“你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为了救中国,为人民为国家谋幸福。”从学生铿锵的话语中,教师惊喜地发现,共产党人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碰撞在一起,引发了共鸣。教师告诉学生,这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红船精神”。

借助“穿越”情境,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体验历史,历史以亲切易懂、生动多姿、与时俱进的姿态走近学生。从“他们”到“我们”的角色转换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去思考、处理、行动、共情,在历史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勾连、融合中,丰富真经验,此时爱党爱国不再只是书面话语,而是由衷从心里迸发出来的真情感。

二、“穿越”探究,促进认知深化

“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用“阅读角”“活动园”“相关链接”等栏目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中出现的党的基本知识,重大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2]。小学时期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的阶段,教师可以立足儿童视角,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研究教材,创设儿童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在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认知深化。

“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一板块,课前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搜集五四运动的资料,并在课上交流、补充。但是,学生拿着从网络上搜集、打印的密密麻麻、枯燥乏味的资料照本宣科,往往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教师不妨运用“穿越”情境,发布“穿越”任务单,引导学生回到1919年5月4日,以当事人的身份,借助查找的巴黎和会背景、五四运动口号以及教材“阅读角”等相关资料,进行分小组活动,围绕核心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过程是怎样的?这对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影响?”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交流时,一号小组的一位学生说:“我是一个参与游行的北京大学大学生。这次游行,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打仗,但派往欧洲战场的劳工有14万,最终中国作为战胜国赢得战争,希望能收回当时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小组的另一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我特别气愤的是,1919年初,战胜国一起参加巴黎和会,会议上日本代表提出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欧洲列强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这时,小组的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中国明明是战胜国,为什么要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讨论,明白了弱国无外交,认识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要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还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青年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借助资料,学生们发现,口号中的“外争主权”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国家,“内除国贼”把矛头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穿越”,让教材中的“阅读角”变成真实、立体的历史场景,让资料变成自己的见闻,教室里的学生变成了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小组合作中借助资料,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在讲述、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更为理解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好了铺垫,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产生情感认同,对党史的认知得到深化。

三、“穿越”思辨,引领价值内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拓展和道德认知的丰富,引导其熟悉和理解日益广阔的生活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能力,实现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在党史学习教育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穿越”,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辨析、比较、反思,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价值认同、价值内化。

“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内容的相关链接呈现了党旗、党徽的知识。通过认识党旗、党徽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行价值引领,增强爱党爱国之情。在小组合作共同绘制鲜红的党旗时,学生由党旗的颜色联想到共产党员的牺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穿越”时空来到1927年4月6日,这天李大钊不幸被军阀逮捕,要他说出共产党的秘密。面对严刑逼供和利益诱惑,教师引发学生道德思辨:“你选择坚守党的秘密,还是保存生命获得利益?”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大家逐渐明白了,为革命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忠贞不渝,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选择。“大丈夫宁可断头流血,也不同流合污。”李大钊的话语,引发了学生们的价值认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的消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中共地下党组织也在暗中商讨营救计划,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再次思辨:要不要同意组织的营救?有的学生认为共产党组织需要领头人,同意营救;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认为如果实施营救,共产党可能会暴露,牺牲更多的共产党员,让党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在辨析中,学生理解了李大钊写信拒绝营救的选择,他不惧牺牲,坚信还有很多同志会坚定不移地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学生对共产党更加热爱和崇敬,看到党旗那鲜艳的红色,受到革命精神的强大感召,生发出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建设祖国、奉献祖国的强烈愿望。

学生在“穿越”中,以“亲历者”的身份面对多元矛盾和道德冲突,使个人的认知与他人的观点不断碰撞、修正、融合,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与新时代学生的选择同频共振,引领价值内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穿越”情境,让党史成为动态立体的真实场景,学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去探究、体验、思辨,认知得到深化,爱党爱国的情感得以激发,价值观真正内化。“穿越”,其实是从教师立场“穿越”到学生立场,从教“穿越”到学,从旁观者“穿越”到亲历者,在儿童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在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党史学习教育发挥实效性,在儿童的心里播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31)[2021-05-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103/t20210331_523725.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责任编辑:賈凌燕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穿越
党史学习模式在党支部工作开展的路径探究
高校党史教学与党的认同教育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研究综述
试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试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圣诞“穿越”回童话小镇
一起“穿越”吧!
超光速中微子的发现对相对论的影响
新时期加强党史学习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