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2021-12-15吕月珍李廷

杭州 2021年22期
关键词:活力杭州人才

吕月珍 李廷

杭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活力之城,助推高质量发展。2020年,杭州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活动集群排名跃升至第25位,位居国内地区第五;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第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位居首批15个城市第一;创新综合实力全省第一。

多措并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加大政策保障,创新政策体系全面覆盖。杭州为做好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顶层设计,2016年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创新37条”)推出37条助推创业创新的政策;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球聚才10条”和“开放育才6条”;201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2020年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从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十条具体举措。目前,杭州市科技局正在牵头起草《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进新时代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为推进新时代创新活力之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搭建创新载体,全域创新布局初显成效。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平台,杭州持续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引领,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新型实验室体系、大科学装置、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截至2020年底,杭州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实验室4家,中法航空大学、西湖大学等“名校名院名所”35个;累计拥有4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累计拥有市级(含以上)孵化器213家、众创空间181家。全域性创新载体建设已初步展现出生机和活力,2020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7.3万件,增长25.2%,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杭州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行动、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基本建成“创客-雏鹰企业-市高企-省科技型企业-国高企-领军型企业”六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杭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雏鹰计划企业5966家,独角兽企业25家,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小微企业实现营收3.69万亿元,同比增长4.3%。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578.7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53.08%;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亿元,企业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

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新格局初步呈现。杭州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2020年数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290亿元,同比增长13.3%,占GDP比重为26.6%。加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之江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聚焦“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良渚实验室和西湖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形成清晰的产业布局。2020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43亿元,增长3.8%;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48亿元,增长8.6%;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3441亿元,同比增长12.9%,占GDP比重为21.4%;数字内容产业增加值3113亿元,同比增长12.7%,占GDP比重为19.3%,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创新科技金融,赋力创新创业新增长。杭州市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创业,建立了国内引导与跨境引导基金内外联动,天使基金、创投基金阶段接力的引导基金体系。创投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总额26.81亿元,累计建立合作基金159个,总规模266亿元,财政资金通过引导基金放大5.9倍。出台政策性融资周转等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首创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担保+银行授信”融资闭环模式成功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第二批20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做好人才引育,增强创新创业人才活力。杭州市着力打造双创人才最优城市,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300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量达3943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5万人、外籍人才3万人,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保持全国第一,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入选数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目前,杭州已连续11年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面向未来,

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目前,杭州创新创业环境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创业政策落地和实施效果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对创新创业政策不了解或不熟悉,导致可以享受的政策没有享受到;部分政策的执行和实施缺少跟踪和反馈机制,政策是否发挥效用难以把握。二是创新创业服务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随着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杭创新创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本土企业走出国门的也越来越多,对成果转化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高端国际化人才缺口较大。虽然近年杭州人才总量和层次持续提升,但从整体看,杭州对国内外高端人才吸引力还是十分有限,顶尖人才落户扎根杭州依然较少。

面向未来,杭州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仍须在技术创新、人才汇聚、模式创新、改革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

坚持技术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发挥科创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平台作用,坚持产业导向、需求牵引,聚焦产业特色,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研发机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强核心关键技術攻关,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和新制造业,建立企业和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的需求长效对接机制,努力攻破相关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坚持人才汇聚,打造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目的地。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推进外国人才小镇等平台建设,落实顶尖人才“一人一议”政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领军型人才、跨界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育。推进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所作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建立“科研院所引才、全市统筹用才”的有效机制,整合科研投入和产业基金,组建千亿级产业基金和人才扶持基金。探索留人用人新机制,完善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放权赋能,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探索市场化人才遴选新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坚持模式创新,打造科研成果产业的汇聚地。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经纪、知识产权、等第三方专业化科技服务,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投资模式,发起设立市场化的直投基金、母基金,打造多元化的投资基金体系,设立重点产业专项基金,形成引导基金体系的造血机制。创新合作模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化杭州都市圈、G60科创大走廊合作,拓展“一带一路”等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坚持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精准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推进数字型政府建设,建好“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推进政策兑付流程再造,加强数据协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和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创业成本。

供稿单位: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活力杭州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活力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杭州旧影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