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精准扶贫背景下教育扶贫的困境及改革路径

2021-12-15□陈

山西农经 2021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教育

□陈 昕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 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念

199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将扶贫开发的内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1]。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结合新形势,进一步抓实抓牢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学生重返校园,创新教育扶助模式,完善相应政策,提高成效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贯彻落实教育扶贫精神,推动相关工作有效开展。

2 教育扶贫的重要性

2.1 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扶贫根本之举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呈多层次发展格局,线上教学俨然处于蓬勃发展之势,以此为契机,推动线上教学方式走进贫困地区,使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确保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这无疑是一次良机。通过教育实现脱贫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教育是长久大业,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只有提升教育水平,才能真正地改变一个国家,为国家长远稳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2]。

2.2 扶贫先扶智,注重教育是扶贫的重要手段

精准脱贫工作讲究方式方法,需要实践。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物质帮扶只能脱一时之贫,智力帮扶才可长久脱贫。教育扶贫对于每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是求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将“扶贫”和“扶智”实现有机结合,是当今发展趋势,需要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切实保障。教育可以满足贫困地区的基本需要,是奠基石。在贫穷地区培养出一个知识分子,使其走出大山,这就是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把一个家庭“扶”起来,是根本上脱贫,是“造血”式的功能性转变。

教育扶贫,扶的是优干,是人才,培养优干人才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充分的耐心狠抓、长抓,重视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发展,持续巩固扶贫成果,确保扶贫真正见成效。应以“智”为抓手,在思想上引导贫困地区人民注重教育,使人民真正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政策。

3 教育扶贫的现实困境

3.1 缺乏针对性

当前各贫困地区已经建立相关基础教育体系,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按期得到补助,接受义务教育,比如四川地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施帮扶计划,对其子女进行基础教育的全程帮扶,但后期常因学生基础过差、自身学习动力不强或教育落实的持续力度不够导致竞争力不足,未能实现长久性教育脱贫。这说明落实教育扶贫工作过程中未能实现资助方案的精准聚焦,没有精准根据地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扶贫,故不能获得“造血”式改变,缺乏针对性的策略。

3.2 形式主义严重

当前的教育扶贫工作讲究责任落实机制,但也导致在执行时容易出现形式主义,严重忽视教育扶贫效果的质量。有些地区本末倒置,重点帮扶一般困难对象,以此提高工作绩效,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而某些特别困难的家庭因帮扶困难大,工作任务重而没有落实应有的帮扶措施,这种形式主义的行为与国家教育扶贫精神背道而驰。

3.3 教育理念落后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究其根本是观念理念的问题,比如受到祖辈影响未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或认为早日赚钱才有利,或认为女性学会相夫教子即可,不需要受教育。如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观念或理念的问题,扶贫工作很难顺利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智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家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开阔思维,提高其整体素质,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对未来的收益是无形的[3]。

4 提升教育扶贫水平的路径

4.1 开展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要想真正实现精准脱贫,必须从教育入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长久大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与实用性,必须要服务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确定职业教育的方向,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素养的人才。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整体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020 年5月全国两会召开之时,李克强总理39 次提及“就业”一词,可见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贫困地区更应抓住机遇,结合国家对各地的政策,通过深入开发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帮助贫困人口根据发展需要掌握技术,使其更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4.2 采取切实措施,重返校园逐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4]”。应杜绝形式主义,将措施落到实处,使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教学,开展名师交流讨论会,完善公费师范生顶岗实习机制,引导更多人才扎根乡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基础教育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还应加强幼儿教育、高中教育及扫盲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普及性。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孩子能够在专业的教育机构学习,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素质。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不能让适龄青少年错失学习的机会,应不断完善各贫困地区的分等级资助体系。相关部门摸清贫困学生的情况,对具体信息进行摸底和筛选,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并进行动态管理,尽可能提供相应补助,使教育扶贫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同时,学习其他已经成功脱贫地区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借鉴通过教育进行精准扶贫脱贫的成功经验。比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借少数民族特性,结合“协同式教育扶贫”模式及“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云支教”公益模式,并在当地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010 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民族地区能够有条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形式的运用,将各种创新教育理念观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比如在线课堂、学生主体式活动课堂等,进而形成有效的教育扶贫脱贫方式在民族地区推进,加快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脱贫。比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根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规划,实施教育云“1+3+7”教育精准扶贫机制[5],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以直播、录播等新兴方式,打破传统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让贫困地区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6-7]。

4.3 积聚社会合力,共赢教育脱贫战

教育观念理念落后,不是教育部门“一肩挑”就可以解决的,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凝聚社会力量共赢脱贫。应建立起国家主导、地方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教育扶贫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在落实政策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并完善相关措施,真正实现教育扶贫脱贫,建立起新长效机制模式[8]。

不少高校开展定点帮扶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行动,2019 年四川师范大学根据定点扶贫地区实际教育水平发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分为学前绘本和普及型读本。

调查发现,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线上教学条件[9]。2020 年4 月,四川师范大学派出了教育扶贫顶岗实习支教队伍,队伍成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定点教育扶贫。教育脱贫攻坚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社会应形成合力,进入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为地区孩子带去温暖,为少年点燃理想,努力做好当地学生的“点灯人”。

5 结束语

教育扶贫不仅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教育、扶智、扶业、扶志,才能更好地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助力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比亚迪集团扶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