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治理贫困的脉络中探寻百年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

2021-12-15□常

山西农经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困人口攻坚

□常 婧

(中共长治市屯留区委党校 山西 长治 046100)

贫困是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难题,一些国家贫困率居高不下,有些甚至陷入深度贫困的境地。当前,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8 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减贫规模令人惊叹,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超过1 000 万人,中国对世界的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不仅是中国贫困治理模式的成功,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功的最佳印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特殊历史节点,有必要梳理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历史脉络,进而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

1 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历史脉络

从解救劳苦大众,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再到构建精准脱贫格局,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在治理贫困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艰辛探索、接续奋斗,书写了中国治理贫困的伟大奇迹,深刻改变了亿万人的生活。

1.1 治理贫困的初步探索阶段(1921—1949 年)

毛泽东同志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深入分析当时国情的前提下,明确指出要想改变中国人民的贫困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2 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面对渴望摆脱贫穷的人民群众和极其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入手治理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对治理贫困的基本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仅用3 年时间就全面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尤其是引导广大农民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这无疑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探索。

在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没有余力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活动,没有明确地提出“扶贫”“返贫”和具体的实施政策,但是政府对一些无劳动能力、丧失部分劳动能力以及无人赡养的困难群体给予了救济。同时,通过推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事业,贫困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

尽管如此,1978 年中国农村处于温饱线上的贫困人口仍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0.7%,人口数量高达2.5 亿人[1]。

1.3 从以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到实施开发式扶贫阶段(1978—2011 年)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召开,在全国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大幕,中国的扶贫工作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体制改革促进扶贫阶段。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进,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出巨大的减贫效应。与1978 年相比,1985 年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 亿人,但是这些贫困人口中有近4 000 万人的年均收入不足50 元,占全部农村贫困人口的32%,且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较为偏远的革命老区、边远山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即“老少边穷”地区。

为进一步消灭贫困,从1986 年开始,国务院成立了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的领导小组,确定了331 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制定并实施开发式的扶贫方针。这一方针一改以往的粗放式扶贫方式,开始把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贫困县为重点治理对象,实施有标准、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1993 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4 500 万人[2]。

1994 年颁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将脱贫攻坚的战场转移至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截至2000 年底,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贫困人口减少近5 000 万人,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设定目标。

2001 年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与“八七”扶贫计划相比,对扶贫开发的重点进行了重新布局,开始将工作重点聚焦到了贫困村,进入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2000—2010 年,全国贫困人口共减少了29 657 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减贫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

(4)B普通混合酸化成箔:皮膜抗水合性一般、漏电流大,高压水煮后皮膜耐压变化不大。虽然表2反应的性能和C2差距不大,由于其漏电流大,表4、5反应的寿命就有明显的差别。由于此类化成箔生产成本低、容量转化率适中、强度好,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适用普通品铝电解,实际使用中控制要求类似A化成箔。

1.4 精准式扶贫阶段(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刚上任就到河北阜平调研,开启了扶贫考察之旅。从河北阜平骆驼湾村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从大兴安岭到武陵山区、从梁家河到山西吕梁山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全国最贫困的地区。

精准脱贫将贫困户作为扶贫的着力点,使帮扶对象更加明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最后一公里”“扶贫先扶智”等重大创新性理论在基层得以贯彻实施,“互联网+扶贫”“绿色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等创新形式纷纷出现,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2020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工作停滞,工作难度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鼓作气、坚定信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20 年11 月,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3-4]。

2 从治理贫困的实践中看百年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

2.1 坚守人民立场,接续奋斗是核心价值

在治理贫困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治理贫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崩溃,人民生活艰难。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出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罪恶的社会制度,要想消灭贫困,只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打破旧社会的桎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力,通过“一化三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毛泽东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理论探索。1955 年,“共同富裕”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毛泽东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有一大特色,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与否为出发点,思考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张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摆脱贫困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逐步推进,中国扶贫思想内容、体系和战略逐步改变,但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江泽民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要改变过去的方式,尤其是要进一步发挥贫困群众自身的作用,因此强调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调动群众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进入21 世纪,胡锦涛秉承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纵深发展[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理念”的提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的举措、精准扶贫的实施,对拓宽增收渠道、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更是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中国“共同富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从历代领导人扶贫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到,虽然各个阶段扶贫治理的国情不同,治理思路有所区别,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没有改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可以看到,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贫困治理的主体,在与贫困斗争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解决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在整个扶贫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当作受益者,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保障了人民的平等发展权利,确保贫困人口能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小康[6-7]。

2.2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目标引领是战略保障

顶层设计是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中求进的要求,也是政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体现在制定战略规划能力上。

在治理贫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从“救济式扶贫”到“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从“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每一次扶贫工作指导思想的变化,都是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阶段贫困治理的特点,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作出的顶层设计。比如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合作化,消灭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实现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设想不仅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还提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引领。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原则:一是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不动摇,二是要坚持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的构想里,社会主义不要贫穷,也不要苦乐不均,所以他提出了“部分先富,带动后富”的论断。正是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完成了经济社会转型[8]。

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重塑了我国脱贫的体制,开创了中国治理贫困的新阶段。精准脱贫更加强调“精准”二字,如果过去国家确定的扶贫对象是以区域为主,那么精准扶贫则转向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这让脱贫攻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任务。在精准脱贫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2013—2019 年,中国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正在因为有了这些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中国的贫困治理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

2.3 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多元治理是动力支撑

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发力,多元主体参与贫困治理,是中国贫困治理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八七”扶贫计划不仅明确了农林水利、科教、文化、卫生等部门的扶贫责任,而且倡导充分发挥民间扶贫团体的作用,号召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发展,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参与扶贫,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扶贫事业,这不仅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更是创新了扶贫体制。

数据显示,1994—2000 年中国社会扶贫投入约300 亿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确定为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9],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视程度。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这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政策支撑,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是因为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其独特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对贫困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弥补了政府在治理贫困中的短板,为贫困治理开辟了更多途径,比如“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春蕾计划”等,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社会协同发力的贫困治理模式的优越性[10]。

3 结束语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事业中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加强顶层设计,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推动贫困治理事业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贫困人口攻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