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2021-12-14韦启辉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白沙水产畜牧站

中国畜牧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流行性养猪场圈舍

文│韦启辉(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白沙水产畜牧站)

生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应、农民增收致富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巩固提升贵港、贺州、玉林、南宁、桂林等地生猪传统主产区,加快发展北海、钦州等地区的生猪产业,建设了百色、河池等地方品种特色生猪养殖产业,生猪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养猪业长期受到疾病的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和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着疾病防控带来的压力。笔者针对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仔猪流行性腹泻现状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发的高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所有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以仔猪感染率最高。研究表明,在发生疫情的养殖场,仔猪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和淘汰率较高,给生猪养殖业带来较大威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养猪业发达,受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影响较大。根据赵武、秦毅斌、何颖等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养猪场流行性腹泻情况的研究表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平均检出率高达58.26%,5日龄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淘汰率达到100%,6~15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8%以上,给养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往仔猪流行性腹泻暴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冬两季为主要暴发期,但近年来该病的季节性流行减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这给该病的常态化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养猪业的生产成本。

二、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在体外对环境抵抗力弱。病猪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猪的粪便排出,污染圈舍环境、饲喂用具、饮用水、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染给周围健康猪。仔猪感染该病的传播链为病猪—产房母猪—仔猪,传播途径为病毒经口鼻感染后进入小肠。该病主要以急性传播和大暴发流行的方式发生,主要发生在10日龄内的哺乳仔猪。如果养猪场陆续有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仔猪,使疾病呈地方性流行,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

仔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饲养方法不科学。如果饲料配比不合理,微量元素、酶制剂等添加过量,导致仔猪消化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体质变弱,从而易感染病毒。二是免疫失败。未按规程进行疫苗免疫或接种的疫苗针对性不强,导致免疫失败,当体弱猪感染或存在隐性感染时,会将病毒传播给仔猪,导致仔猪大量感染。三是饲养管理不当。圈舍环境、饲喂用具、饮用水、运输工具等未进行彻底消毒,使环境中存在病毒而发生感染。圈舍温度控制不当,寒冷天气可引发仔猪的应激反应,也易导致仔猪感染发病。

三、临床症状

仔猪流行性腹泻潜伏期为5~8天。仔猪发病初期体温短暂升高,可达41℃,但很快下降,表现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黄色,有恶臭。染病仔猪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不振,饮水量增加。病情严重时可见仔猪肛门下方皮肤发红,眼窝下陷,出现明显的机体脱水。仔猪发病后2~3天,如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因连续腹泻而严重脱水,发病3~5天内出现大量死亡。少数染病而未死亡的仔猪成为僵猪。

四、诊断

由于仔猪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发病仔猪的日龄明确,根据病猪发生的水样腹泻等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为了防止与其他疾病如传染性胃肠炎发生混淆,可对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或对发病仔猪活体组织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理剖检。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时,目视可见病猪小肠出现明显病变。小肠膨胀、肠壁变薄,肠系膜大量充血、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肠壁无弹性,肠腔充满大量黄色液体,有的为灰黄色液体。肝、脾、心脏等脏器存在一定的出血现象。胃中含有大量黄色液体。显微镜检查可见小肠绒毛萎缩变短,肠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并坏死性脱落,此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特征性病变。

2.实验室诊断。采集发病仔猪的粪便、小肠内容物或小肠组织,做触片、冷冻切片或肠组织抹片,采用免疫荧光(FAT)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检查。免疫荧光:组织样本经风干、丙酮固定后加入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发现细胞内有荧光颗粒即为病毒阳性。免疫荧光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使用ELISA检测处理后的粪便样本,可以直接检查病毒抗原,可迅速做出诊断。

五、应急措施

当养猪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时,要立即启动紧急疫情处置方案,实行应急措施尽快扑灭疫情,防止疾病扩散。及时隔离发病仔猪及哺乳母猪,阻断病毒的传播来源。对猪群进行紧急接种疫苗,使母猪快速产生抗体,通过母源抗体保护新生仔猪。新生仔猪出生24小时内应及时注射相应疫苗,预防病毒感染。其他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抵抗病毒感染。对圈舍环境及饲喂用具进行全面消毒,以迅速杀灭环境中存在的病毒,降低病毒传播概率。对病猪圈舍的粪便、残留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六、治疗

目前,仔猪流行性腹泻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手段。

新生仔猪发生流行性腹泻,可使用康复母猪血清经灭活处理后加入适量氧氟沙星,每次用量3毫升,每天注射2次,连续进行3~5天。同时给仔猪口服液盐,纠正体内酸碱平衡。

14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可使用氧氟沙星每次3毫升,每天注射2次,连续给药2~3天。同时在饮用水中加入5%葡萄糖、0.9%氯化钠和0.2%碳酸氢钠。严重腹泻的仔猪可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毫升进行肌内注射,或用头孢曲松钠25毫克+黄芪免疫肽3毫升+氟苯尼考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2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注射2次,5天为一疗程,预防仔猪继发感染。

在防治实践中,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可有利于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常用中药方剂有茯苓45克、炙甘草45克、党参45克、白术45克、山药45克、桔梗30克、砂仁30克,煎汤灌服,每剂分三次使用,每天一剂,连续给药3天。

七、 预防措施

1.加强免疫接种。目前,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仔猪流行性腹泻的重要手段,养猪场应高度重视免疫接种工作,做到应免尽免、分类免疫、及时接种,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养殖场应在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同时,根据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或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经典毒株疫苗(Ⅰ型)、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生产母猪在分娩前40天、20天应各注射一次疫苗,使母猪产生抗体。当仔猪出生后,可通过吃初乳的被动接受免疫方式,获得抗体保护。

2.加强环境控制。一是做好日常管理。做好猪舍的清洁、通风,保持圈舍、饲料、饮用水的清洁卫生;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引发疾病;科学供应饲料,按照不同饲龄合理添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确保营养全面且充足,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二是做好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产房要做好消毒,前一批母猪及仔猪移出产房后要对环境、饲喂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干燥,并进行熏蒸消毒,空舍5天以上后方可移入下一批待产母猪。分娩区每周应消毒一次,并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环境中的病毒数量。仔猪出生前后,增加产房垫草数量并及时更换,保持产房温度和干燥。必要时可增设红外线灯取暖,仔猪出生后3天内适时开启,为仔猪和母猪供暖。

3.加强仔猪管理。初生仔猪免疫力和抗病力弱,应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出生3天内,可适量补充铁制剂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出生7天时诱导补料,断奶后逐渐补充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并适量补充铁盐,促进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降低流行性腹泻的发生概率。

此外,养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避免引入疫情。仔猪生产期间,饲养人员、运输工具、饲料等要加强消毒管理,防止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感染与传播。

猜你喜欢

流行性养猪场圈舍
小青龙汤在流行性感冒中的应用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