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浙江粮食产销合作纪事

2021-12-14朱晓平

中国粮食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粮油黑龙江浙江

文/朱晓平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退休干部)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中,能看到用稚拙的线条刻画的稻株和稻谷,这不但反映出浙江先民对于稻谷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崇拜之情,更说明远古时代的“浙江人”就不乏解决粮食困顿的智慧和办法。当狩猎、采摘无法满足生存需求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播种与收获间的联系与奥秘。于是,有了一万年前的“上山稻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品牌”、五千年前良渚的“鱼米之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种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沧海桑田,当代浙江人则通过粮食产销合作,保障全省粮食安全。

走出去请进来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八八战略”体现了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的哲学精髓,因而成为浙江粮食产销合作的行动指南。浙江是全国最先放开粮食的省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与此同时,粮食产需缺口慢慢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浙江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决心以更高水平开放带动更高层次的省际粮食产销合作,实现全省粮食供需平衡。

浙江与吉林首先拉开了粮食产销合作的大幕。2000年6月,两省政府在杭州签订粮食购销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浙江粮食企业可以到吉林以设点、订单、委托等方式收购粮食,吉林粮食企业可以到浙江设立分公司直销,也可以委托浙江粮食企业代储代销。两省互惠互利,互帮互助。浙吉两省这一开先河的举措,激活了全国粮食产销合作的整盘大棋。同年8月,浙江、黑龙江两省政府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互相保证,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签下《关于促进两省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的协议》,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此后,在广袤的东北平原、燕赵大地、鲁豫鄂赣等粮食主产区,不时出现浙江省政府粮食考察团风尘仆仆的身影。2000年12月,“黑龙江(杭州)粮油商品展销会”在杭州举行。黑浙两省各组织300 多家企业参加,展销黑龙江省1200多种粮油产品,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338 份,成交量571.8万吨,到现场购物的群众高达12万人次,在杭州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2002年,原浙江省粮食局、绍兴市政府共同主办“浙江绍兴粮油精品博览会”,11 个省、市近千名粮油客商云集绍兴,销售粮油精品1200 吨。2003年,“浙赣皖2003 中国衢州粮食贸易招商洽谈会”召开,签订粮油购销合同64万吨、粮食合作项目96 个。在此前后,“黑龙江粮油商品一条街”“山西杂粮土特产品一条街”如雨后春笋到浙江安营扎寨。

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统计资料中,有这样一条信息:2007年,全省32 家粮食批发市场中,共有省外粮油经营者352户,在市场经营户总数中的占比竟高达29%。这些经营户分别来自14 个省、市、自治区,口音南腔北调,习俗天南地北,但他们肩上扛的,都是浙江的“米袋子”。

发扬“四千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乡镇企业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讲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十数年时间,筚路蓝缕开辟了民营经济的新天地。虽说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复制,但“四千精神”移植到粮食产销合作领域,功夫同样不负有心人。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0.3 亩。2001年,温州乐清人陈定友等21 名农民响应市委“走出去”发展农业的号召,找田种地,找米下锅,毅然踏上了“省外种粮”的征途。山水兼程,一路逶迤来到黑龙江前进、前锋农场,签约承包了5.2万亩水稻田。这些走出来的粮食人抱团取暖,自发组建了“温州·黑龙江绿色粮食协会”,注册“黑绿”品牌,带头推广优良稻种和科学栽培技术,率先使用和推广新式农机具,创办现代农场和农机服务站,逐步建成了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销合作组织。现在,这些“陈定友们”每年都向温州市场提供5000 多吨东北大米,为温州的“天下粮仓”添砖加瓦。

随着粮食产销合作的一步步深化,“陈定友”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2002年,杭州市提供厂房、仓库,引进黑龙江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到杭州投资兴办日产100 吨大米的粮食加工厂,第一时间向杭州市民供应黑龙江“冰灯”品牌新粳米。2005年,杭州市粮食收储公司投入1260 余万元,干脆到黑龙江密山市投资改建扩建粮仓1.5万吨,形成拥有日烘干粮食300 吨、日处理稻谷100 吨的粮食储加销基地。基地近旁的一条铁路专用线,随时将加工出来的大米源源不断运回西子湖畔。以糯米为原料的绍兴黄酒企业则每年从湖北优质糯稻基地调回近20万吨糯米,用于酿造闻名遐迩的绍兴老酒。到2020年,浙江粮食企业共在省外建立粮食基地500万亩,通过多种多样的产销合作,弥补了全省75%、1700万吨的粮食缺口。

拥抱长三角

粮食产销合作,浙江既结交远亲,又携手近邻,朋友遍天下。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河湖相通、阡陌与共,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浙江有市场,苏皖多粮源,上海有产业。

“阿拉宁波人”捷足先登。2004年,宁波市北仑区粮食总公司一马当先,到安徽巢湖投资2000 余万元,建设1万吨仓容的粮库,每年收储中转粮食3万吨,为宁波觅得了新粮源。杭州、温州、嘉兴、绍兴等地闻讯迅速跟进,高唱产销合作“三部曲”:粮食经营户跑“单帮”,种粮大户“包大田”,粮食企业建加工、中转基地和租建粮库开展异地储存或者代储业务。截至2020年,浙江省共在苏皖沪建立粮源基地111.12万亩,粮食储加销基地20个,粮食生产加工线15 条,年稻米加工能力65.5万吨,自建、租赁仓容21.34万吨。如今,“水韵苏米”“皖美粮油”袅袅婷婷走进浙江百姓家,香飘厨房内外,味满城乡餐桌。

今年3月,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要负责人率队,深入安徽和江苏粮食主产区,考察调研粮食收储、加工、仓储、贸易企业、批发市场和港口码头,与两省相关部门领导、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探讨产销合作新路子,决心全面提升长三角粮食安全一体化保障水平,行稳致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粮食产销合作为浙江赢得了汩汩粮源。展望未来,随着浙江粮食“255 工程”的实施,全省粮食产销合作,将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进一步贡献“粮食力量”。

猜你喜欢

粮油黑龙江浙江
Mother
Task 2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羡慕等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