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诊改“1+3”循环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无线网络技术》课程为例

2021-12-14

物联网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毕业导向成果

赵 景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0 引 言

能力本位是国际上广泛推行的卓越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扩展成功学习机会,毕业要求要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要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评价要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评价要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能力本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挖掘职业素养,有效提升职业竞争力。

1 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研究现状

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所谓学习成果指培养目标,其教学设计遵循逆向设计原则。从学习成果、实践作品出发,逆向设计支撑这些成果达成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遵循企业的需求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括内部和外部分析。内部分析是岗位任职能力需求分析。外部分析包括学校自身定位与特色、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教师期望等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职场需求、家长期望等的分析。

(2)依据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该培养目标要满足在毕业后3—5年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成就。培养目标的内涵要与内、外部需求相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开发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开发

(3)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毕业生核心能力,相当于学生毕业时应达成的学习成果。毕业要求由教学目标决定,需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般用动宾结构描述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能力目标可评、可测、可量化。

(4)能力指标分解。参考“1+X”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等,对核心能力目标进行细化,转化为核心能力指标,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更具体、更全面的依据。

(5)根据能力指标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全面支撑能力指标的达成,从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重构课程地图,并明确每门课程的目标。

(6)根据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实施的纲领。

(7)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需要教师、教材等信息化资源与教学方法的支持。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效。

(8)诊断与改进。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检验,对毕业要求合格度的检验。评价方式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学生各方面的数据[1-5]。学生诊改和持续提升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诊改和持续提升体系

2 《无线网络技术》能力本位课程改革举措

2.1 调研岗位能力,重构教学内容

《无线网络技术》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共60学时,开设在第四学期。通过系统分析岗位职责,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面向IT集成与服务企业、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规划、无线网络建设运维及技术支持等部门,从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指导、辅助规划、部署实施、测试运维等工作,具备智慧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建设过程中,执行国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WiFi技术行业标准;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网络工程业务流程,将60学时的课程内容重构为中小型企业网的规划与部署、企业集团网络的规划与部署、新合并的职业本科校园网的规划与部署、大型现代化医院网络的规划与部署4个教学项目。

2.2 对接企业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网络系统规划与部署》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网络工程的实施流程,认识常用的网络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合理的选型与预算,并制定方案;能够进行中小企业、集团公司、大型网络的规划与部署,进行网络的安全策略规划与部署,进行无线网络的规划与部署。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红色精神”贯穿全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实施四阶递进式项目,通过“三段六步”的教学模式,逐步养成新时代网络工程师“六会”“五心”的职业素养。

2.3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实施课堂教学

本课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理念。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明确通过学习达成的学习成果,比如项目方案书、工程预算表、点位设计图等,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示范操作、评价等围绕学习成果进行。本课程的每个项目都以1(项目)+N(任务)+N(成果)导向为主线,学习成果明确,可量化。按照工作过程,《5G基站的设计与安装》项目细化为8×2个任务,对应8×2个成果,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评、可测。基于成果导向课程设计见表1所列。

表1 基于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2.4 “1+3”循环,构建过程性评价

能力本位的考核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考核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评机制。

过程性考核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形成“1+3”诊改体系,课前、课中、课后都有评价,实时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形成3个小循环与一次课1个大循环的考核评价模式。课前成绩包括自学成绩、课堂态度及表现;课中成绩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及团队合作情况;课后成绩为作业成绩。

终结性考核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新增组内案例分析,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8]。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模式,建立教师、学生、企业导师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维度多元化,增加对课程思政所实现的除专业知识外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层面的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1+3”循环考核评价图示如图3所示。

图3 “1+3”循环考核评价图示

3 结 语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逆向教学方式,通过重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项目、实施课堂教学及持续诊断改进等活动,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明显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度和专业未来发展取向有了明显的改观,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成果方面的达成度,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各类赛项参与度与获奖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校外实习评价反馈明显好转,学生对口就业率显著提高[9-10]。

猜你喜欢

毕业导向成果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我们今天毕业了
工大成果
毕业季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