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道直行

2021-12-13冯骥才

投资与理财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杨华书坛碑帖

冯骥才

《张载名句》 楷书斗方 34cmx34cm

一段时间以来的“书法热”,使书坛无序乱变,许多青年学书者热衷时髦,于是乎,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有之,两眼望天大变活人的有之。可以理解的是,中国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从常用汉字上演变而来,自然给了后来人一个极大误解,以为书法就是写字,怎么写都行。对此,杨华有着自己的清醒认识,他认为法无边,书有相,好作品要写到不但令人可看可赏,还应出神入化到可吟可咏,才能达到书法通心的境界,否则很难摆脱汉字规则的束缚。

《宋人词句集联》 篆书九言联 135cmx26cmx2

《心经》 楷书中堂 68cmx45cm艺术家ARTISIST

杨华以楷书成名,由此享誉书坛,成为备受关注的当代青年书法家之一。选择楷书作为自己立足书坛的根基,持之以恒,乃杨华大器早成的重要原因。书法是一种能够把人写进去的艺术。楷书以正求真的方正无私,让杨华有了写天地方圆、人间正气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全国性的书法大展上,其入展之作几乎尽为楷书的缘故。喜欢杨华楷书的人会发现,他不但把原本规规矩矩的楷字写得活了起来,还写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感。我以为,能让人在书法的“法”外越看越好看的个性化汉字艺术,对于专门表现汉字特有笔划的中国书法来说尤为难得。多年来,他借楷书创作进行了不少成功的變革,以唐人欧阳询为本,兼收颜、褚的意味,继而大胆注入魏碑的笔意,在自我丰富的探索过程中结成楷书新形。结果,不仅能在向以创新意识为主流的书坛之上逆水行舟,进而从国展中独占一席。把字写活需要先把字弄明白,为此,杨华每临古人碑帖,必置一己之心于书法史的崇山峻岭。临中索悟,悟中进修,修中求道,得其金石味于笔先,体会意趣神韵于中,然后放笔敛墨,临出满纸真正自我的得意笔墨。放眼近期所临《九成宫醴泉铭》,更显登高望远,崇尚“好字亦师”的认真学风。一帖临就,观者无不屏心静气,内涵姑且不论,径取单字来看,动如朝露一珠,晶莹清亮;通篇看去,静似满天繁星,一片光辉。中国书法惟楷书最讲究中藏精神,气不外泄,于形象少变中求内在大变,一字一人,一篇一天地,否则难以言楷。而其中又以小楷最能磨人心性。杨华固执,如此这般在传统得近乎保守的格式里精临细摹,沉月浮日,非有孤守一城的学子之心不可!

杨华在书法创作上的努力显而易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整体的高度和谐—书法形象、精神和思想的统一。他认为失去了这种能够感动人于字外的和谐,汉字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了。读来有趣的是,杨华的书作中大楷往往写“小”,或诗或词;小楷常常写“大”,或文或赋。由此形成两个不同特点:看有兰竹韵味,读有大野豪情。前者屡屡形如学者,满腹经纶,给人以好字当如群贤雅集,清逸立于一纸的奇特想象;后者使人在看似极静的笔墨里,体会他以长文直抒胸臆,借难言之说磨砺墨锋的同时,走笔于铁马金戈中的从容自信。以他的年轻,能将楷书如在山之兰的静美之气和史书的厚重思想如此轻松地结合起来,并形成自己亦轻亦重的独特书风,应属不易。

明海禅师 《茶之六度》 楷书中堂 135cmx65cm

偶尔论及,杨华往往话比茶清,回味有三:一曰“学书当登高,不上高处学不到真东西”;二曰“今人学书必临古人碑帖,古人碑帖又从何来?学古人而无新意,长久下去就会断送中国的书法历史”;再曰“没有感觉不动笔,有了感觉不乱动笔;没有好心情不动笔,有了好心情慎动笔”。这就是他坚持“宁可慢走路,也要走好路----正道直行”的艺术理念。正所谓看无相不品,品无学不读,读无味何又为书?!

“难有品,品立则志成。”孟子有句,我与杨华共勉。

猜你喜欢

杨华书坛碑帖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poxy-amine: Cross-linker type and degree of conversion effects
Generation of m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by designing circular photonic crystal fiber
当代书坛二十家
碑帖硬临
杨华
碑帖硬临
当代书坛二十家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当代书坛二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