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唐代越窑青瓷之装饰工艺

2021-12-11罗洪文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越窑青瓷装饰

罗洪文

考古发现,早在夏代晚期,古越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就已烧制原始瓷。商代原始瓷烧制趋于成熟,主要烧制地在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现在德清、余杭)及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西周、春秋至战国,原始瓷烧制已全面铺开,主要产地仍为越地。秦至东汉早期,因龙窑出现,烧制风格转变,原料使用技术和烧成技术随着改进,至东汉晚期,诞生了成熟的青瓷。唐代越窑走向辉煌。唐代是越窑的鼎盛期,成为中国南方瓷器的代表,也体现着越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越窑青瓷除了造型美、烧制工艺美之外,还有极为重要的纹饰美。本文拟就唐代越窑青瓷装饰工艺做一些简略的探索。

一、唐代各个时期的装饰工艺

1.初唐时期的装饰

初唐时期的越窑青瓷装饰主要有运用蓖纹、点彩斑块、堆贴、模印及镂孔。

例如初唐的篦纹装饰:篦纹指用篦状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深划、或刻压出的细密平行线条篦划状纹。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用篦状工具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篦纹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就以篦点纹和弧线篦纹为主要的原始纹样装饰方式。在屈家岭文化遗存、新开流遗址、白羊村遗址、北辛遗址都有篦纹陶器出现压印篦点纹陶器。商代陶器上少见篦纹。但西周陶瓷器上大量出现。战国至汉代,篦划纹风行。六朝早期青瓷上沿袭了汉代篦划纹造型风格与技法。至唐代越窑装饰中的篦纹表现手法已经极为熟练,纹样变化多端,线条流畅,节奏和谐,韵律感、动感极强。

篦纹装饰手法宜稳、准、狠,稳指用力要均衡,持竹刀要沉稳。准,指刻划处落点要准确,易于形成画面感和动感。狠,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刻划要干脆利落,往往一气呵成,可以适当修改,但不宜多次划刻更改形成。熟练的青瓷人,往往在心中有添加的篦划纹样式,以拿捏得当的角度和力度,恰到好处的对准装饰位置进行准确、到位的划刻,形成富有具有代表性的意义的篦划纹装饰。

2.唐代中期的装饰

唐代中期的越窑装饰受当时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金银器影响,出现变体莲瓣形茶托、荷叶形器盖等形态瓷器。唐代漆器空前发展,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堆漆花纹。受铜器《瑞兽葡萄纹铜镜》影响,越窑烧制出《荷花型“瑞兽葡萄纹”三足洗》,葡萄和叶蔓,沿洗内底排列有条不紊,繁缛有序,其间有一展翅翺翔的鹰。瑞兽共具九个,个个体态丰腴,身躯强健,神态威严,显示皇家的九五之尊;八个瑞兽在中间神兽边围了一圈。每只神兽均显不同情态,多作匍匐状而各具神韵。该瑞兽葡萄纹图案,不仅在唐代青铜镜中有,在越窑青瓷中更显其神韵。其装饰构图体现出富丽堂皇的盛唐景象。唐中期青瓷装饰除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之外,还延续着早期的堆塑和贴花等装饰工艺。

唐中期,还在原来釉上点彩技术上已发展成釉下点彩装饰。点彩,又名“褐彩 ”“褐斑加彩 ”“青釉褐斑”。青釉褐斑点彩技术最早诞生于西晋,流行于东晋、南北朝。到中唐时期,这一工艺发展成釉下点彩技术,也叫釉下斑块技艺,这是一种飞跃式的进步。多见于外翻口沿、碗口沿、腹部。以对称的圆形、半圆形的褐彩斑块为多。在镇海小洞番窑址残器上就有这种圆形斑块,有的在碗腹部未上釉部分点上褐彩,有的在口沿处点出半圆形褐彩点。这种釉下褐彩工艺的主要技法是利用含铁元素为主要呈色剂的褐釉,以点、抹、涂、刷等技法,在器物的泥坯上点出排列整齐或随意点洒的褐彩,施釉烧成后,青瓷釉面上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使原先单色的青釉增加不同色调的点缀效果,釉面出现一种或红褐或黑褐或黄褐的彩色闪烁点。因其条形和不规则的圆点形态装饰,表现出艺术装饰的任性和自由特征,彰显无拘无束的生机勃发形态,给人耳目一新而富有画面意蕴效果,受到人们的欢迎。

3.晚唐时期的装饰

晚唐讲究瓷釉装饰,以釉美取胜。越窑碗、盘、碟、瓶,多施满青釉,素面洁净,内底釉也相同。晚唐器物大致呈现翠青色,色调清新亮丽,釉层饱满莹润,釉质均匀细腻,釉面滋润如玉,光滑明净。晚唐青釉如冰似玉,将葱翠之釉色美发挥到极致,赋予越窑瓷诗一般的意境,故而将越窑瓷推上制瓷工艺的顶峰。

晚唐越窑之装饰艺术除了瓷釉装饰外,还采用了划、刻、雕、堆贴、镂孔、写意画勾勒等的装饰方式,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例如《越窑人物纹荷叶边大盘》,图案左边是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右边是织女手捧仙果,脚踏祥云,似从天界的银河星系间姗姗走来。神话故事图案的勾勒,充分体现唐人对广袤星系的遐想,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追求。此盘工艺之精湛,体现于制作技艺之高超、釉水之莹润、人物刻划之传神。可谓唐晚期越窑贡瓷中之极品。越窑青瓷人为了美化器物,赋予人视觉愉悦感之外,还融入了民俗文化故事,将简练的写意勾画装饰与时代文化融为一体,宁静的器物变得富有生气,从而增强了青瓷文化艺术底蕴。该青瓷大盘中意态灵动的写意装饰使之更富艺术个性,并充满东方意趣和审美神韵。

还值得一提的是,晚唐越窑褐彩装饰技法已经发展为彩绘的装饰方式。其中最典型是唐酒罂。罂是一种盛贮器,既可用来汲水、存水,也可用来盛粮,在汉代即已存在。临安县出土的酒罂与余姚出土的都属于同一款式。大腹小口,盘口长颈,鼓腹平底,从盖、颈、肩、腹通体为褐彩绘出的如意头形卷云纹。器型优雅,曲线柔美,装饰和谐,尽显南国水乡的妩媚。褐彩云纹镂孔炉,是临安博物馆三件馆藏国宝级文物之一。由炉盖、炉鼎、须弥座炉座三部分组合而成,此件焚香用供品,形态雄伟庄重,堪当晚唐越窑青瓷工艺的巅峰之作。炉体周身采用复杂的彩绘技法,须弥座形状的底座上描绘着褐彩云纹图案,五足膝部为神兽饰纹,镂孔纹饰清秀素雅。钱镠之母水丘氏之墓中还出土了褐彩云纹钵形灯,该灯通体施釉,呈青黄色,釉面滋润。釉下绘褐彩云纹,腹部饰六组双勾如意云纹和六朵绽放的莲花,腹底和圈足各饰八朵和十一朵云气纹。器内装满未燃尽的油脂。器形端庄,工艺精致,同样是硕大的国宝级越窑青瓷珍品。这里,越窑人借助釉色调和青瓷造型的完美结合,美化越窑青瓷,形成越窑青瓷色、型、点彩的完美融合,使越窑青瓷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

二、唐代装饰工艺概述

从东汉至隋末,600年的发展,经历多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越窑青瓷工艺上表现出熔儒道释于一炉的欣欣向荣和自信大度特征;装饰题材上,唐代的装饰主流,已经从三国两晋时期动物神兽为主题的装饰,转入到以花鸟图案为主题装饰时代,从而形成唐代越窑青瓷装饰的划时代意义。

首先,唐代越窑的装饰仍以釉色取胜。在朴素无纹的瓷器上施以青绿如翠、滋润类玉的青釉,使器物表面更加光滑平整而富有玉质感,是越窑青瓷的装饰形式之一。越窑瓷釉晶莹润泽,如冰似玉,故陆羽说,“越瓷类玉,邢不如越”。虽然早期的越窑青瓷多青中泛黄或米黄色,中唐以青色为主,晚唐的越窑青瓷,才因烧造方式的改变形成了青翠似玉的样子。被诗人陆龟蒙赞誉为“夺得千峰翠色来”。但是唐代的青釉装饰晶莹剔透、造型的端庄典雅与刻划花等装饰的华美之风相结合,使唐代的越窑青瓷雍容华贵,典雅端方,体现唐代青瓷卓然不俗的风格和制瓷工艺纯熟水平,备受人们的赞美和青睐。

其次,唐代越窑装饰纹样大多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唐朝崇尚鲤鱼,禁捕鲤鱼,人民生活富裕,赏鱼是其娱乐方式之一,皇宫中,帝王们就经常养鱼观赏。同时鲤鱼又是道教佛教信仰中的圣物,乘鲤升仙、鲤鱼化龙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越窑人常在瓷器上常篦纹划刻成鱼纹,或勾勒鲤鱼,表达对鲤鱼的喜爱,又寄寓年年有余、丰衣足食、吉庆有余、多子多福,子孙兴盛、鲤鱼跃龙门等美好愿望。如阳刻玉兔纹,则表示“吉祥如意、和谐比肩”等寓意;刻卷草纹,日本人称为“唐草”,指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具有“茂盛、长久、福迭绵延、富贵双至、生活如意、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等吉祥寓意。

第三,唐代越窑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工艺水平在各窑系中占据领先地位,虽然唐代越窑瓷器多素面,装饰较少,但装饰艺术也已达至极高水平。唐代装饰主要表现于装饰工艺和装饰题材两方面。

越窑青瓷在装饰方法上分两大类型:一是在素胎表面垂直用斜刀刻划纹饰或画面;其装饰纹样常见有动物的腿、嘴、羽毛、植物的叶脉、山石的肌理、人物衣纹等。二是以堆塑或贴花法装饰。

越窑装饰的题材上以花卉、人物、山水、鱼兽为主。

装饰工艺,又称装饰技法,唐代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刻写意画等。其装饰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纹饰多样、构图美观。

唐代越窑青瓷装饰位置有三方面:

①碗、盘、钵、盒、盆等大口器物的内底和外壁。

②执壶、瓶等小口器物外壁的肩、腹部以及器物的盖面;

③水盂与盏托等宽沿器物的口沿处。

总之,唐代越窑青瓷的装饰艺术,表现出高超的装饰技艺,既继承传统又积极改进,大胆创新,或去繁就简,或夸张写意,把劳动人民的审美气质和情感通过各种装饰手段注入作品之中。其装饰工艺和装饰纹样所体现的装饰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凝聚着唐代瓷人的才艺,体现出唐代人的文化审美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猜你喜欢

越窑青瓷装饰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越窑青釉直颈瓶
鲤鱼旗装饰坠
龙泉青瓷
DIY装饰沙漏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DIY节日装饰家
万金散尽为越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