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汉语国际推广探究

2021-12-11王艺文马伟忠

关键词:变局大变局汉语

王艺文 ,马伟忠

(1.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2.华侨大学 华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习近平自2012年首次提出“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之后,多次在涉外、军事、经济等场合提到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并指出,该变局对中国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的科学论断,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纲领作用。当前,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对于汉语国际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解读与汉语国际推广

“百年变局”的提出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多次提出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三千年一大变局”。[2]该说法本为李鸿章针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国内局势用语,后来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用于描写政治的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李鸿章说法的发展和深化。自提出以来,政治界和学界都纷纷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渊源、内涵、特征、动因、哲理及蕴含的中国战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如:权衡2019,李拓2019,罗建波2019,杜运泉2019等)。

关于何为“百年大变局”,目前说法不一,总体看来以下三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是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世界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3]这一观点并未界定具体时间,认为百年只是一个较长的时期。第二种观点认为,百年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近一百年以来,指国际局势正出现一百年未有过的大变化,这一变化不与百年来出现过的某阶段比较强度,[4]变化核心是世界从单极化逐渐到多极化的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这种变局是五百年来的第二次,“百年”大约可解释为200年。第一次百年变局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工业全面代替农业时代,在这次变局中以英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成为了变局的最大受益者,确定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霸权格局。其后的第二、三次工业革命为“工业时代内部催生的变局”,[5]是量变积累的“小变局”。20世纪末开始,工业时代走到末路,以信息和科技为支撑的第四次革命开始占据世界舞台。在经济全球化中科技竞争暗潮涌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大量崛起,国际局势由单极向多极化发展,国际政治局势及秩序面临大改革,甚至不排除重新洗牌的可能。各大国之间的博弈较量,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国际秩序的重塑,故此这次变局必然是“大变局、大转折”。我们更赞同第三种理解。谁能在这次大变局中抓住机遇,实现崛起,便能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确定话语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日益崛起使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陷入对自身霸主地位的焦虑中,逐渐将中国视为变局中的强劲对手,进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更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纵观全局,百年变局影响着中国崛起的方方面面,贸易战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态势,同时也对语言态势——汉语的国际推广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的同时,我们认为也可以从国内视角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进行解读。百年前,中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变局,继而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奋斗中逐渐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如今,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支付、5G领跑等使得百年以来的社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外态势都面临一个新的大变局,站在历史发展成果的积累上,必须不忘初心,转变发展路径,逐渐深化改革,才能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内变局的百年征程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随之日益成熟。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共建共商共赢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刺激世界经济发展、促进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也会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两大重要论题,故此,本文主要选取“一带一路”战略和中美贸易摩擦两大视角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来探究百年变局下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二、“一带一路”战略与汉语国际推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出访问期间,提倡与多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更旨在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该项合作不仅跨国别,更跨语言、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大机遇,正如李宇明(2015)所言,“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6]同时也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和传播。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实施期,汉语的国际推广地位日益凸显。通过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一带一路”与汉语国际推广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前的汉语国际推广回顾

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为汉语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也促使了僧人的汉语学习。发展至大唐盛世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处于文化强势地位,于是兴起历史上第一个“汉语热”,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前来学习汉语,并产生了国子监、制定官派留学生制度等,使得汉语国际推广走向正规化,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鼎盛时期。日本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吸收便主要发生在唐朝。后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领先,促使汉字逐渐为周边国家所借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元朝末期,《老乞大》和《朴事通》作为现存最早的汉语口语教材开始出现并使用。明清时期,大批传教士来华,他们用中文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同时著有大量汉语传教和汉语学习著作,开启了欧洲学习汉语、研究汉学的帷幕。晚清时期,国力衰弱,但大量基督教传教士涌入中国,形成了汉语传播的又一高潮。从汉代到晚清,汉语的国际推广并非有意为之,多由于东方文化的强势吸引或者宗教传播的途径需要。推广的方式也仅限于外国人来华学习,基本不存在海外推广。

发展至国内百年前,即民国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孕育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变局”。彼时不仅有传教士、外资公司人士及热爱汉语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多海外机构也会聘请中国人出国任教。汉语的推广由“领进来”迈向“走出去”,实现了质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推广正式作为一项事业经历了开创和曲折受挫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中国热”和“汉语热”,进而推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快速发展。[7]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HSK考试、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全面开花。

进入21世纪之后,汉语国际推广真正作为一项国家规划积极有意识地实施着。不仅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汉语的海外推广也如火如荼。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落成,2005年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作为国家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旨在“使汉语真正成为国际广泛应用的语言之一”。[8]国家汉办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球已有134个国家、地区开办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9]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汉语海外推广事业渐成体系。然而由于一些原因,汉语国际推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当作文化入侵行为,受到抵制,使得该项事业的推进遭遇困境。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解决该困境难得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汉语国际推广

自2013年首倡建设“一带一路”之后,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我国会在沿线国家全面建设孔子学院,加强与各国的教育文化友好合作。[10]孔院的建设既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较好的教育,也是展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双赢的友好合作,更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又一个春天。首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沿线国家中已经建成了100余所孔子学院以及几十所孔子课堂。例如,欧洲沿线国家里,匈牙利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除了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匈牙利还专门开设中外友好学校进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和推广的形式多样。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始成为来华留学生源大国,尤其印尼、巴基斯坦等国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多。另外,文化的推广与语言的推广相辅相成,面向沿线国家开设的许多短期项目、文化周、文化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一带一路”对未来汉语国际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战略通过中国贯穿亚非欧大陆,将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区互联互通。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发起国,对沿线国家具有模范作用。一方面,经济贸易的互联互通使得汉语学习成为了一种必要工具,促使很多与中国经济往来频繁的国家或企业有意识地学习汉语。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中设施和民心的互联互通,促进了沿线国家与我国教学、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使得沿线国家的人民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情感,更吸引了大批人士对发起国的探索,激发了更多人自发主动学习汉语的热情。有了“一带一路”提供依托,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推进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汉语国际推广本身也在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利于语言互通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语言相通是“五通”实现的基础,是“一带一路”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基石。汉语国际推广的顺利也会反作用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三、中美贸易摩擦与汉语国际推广

(一)贸易战前汉语在美国的推广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很长时期内一直占据着霸主地位,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其使用的英语一直扮演着世界第一语言的角色,并发展出“美式英语”特色。由于强势推广,其他语言在美国均处于劣势地位,汉语的推广在美国也同样历经曲折。美国最早的汉语教学起源于19世纪中下叶的华人移民,后来一些大学开始开设中文课程,然而起步艰难,学习者较少。二战时期,由于远东军事需要,美国开始有计划地培训军事人员的汉语能力,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随着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美苏斗争日益激烈,也使美国意识到外语水平提升的重要价值,开始注重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汉语传播也随之提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凸显了语言的重要地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外语人才储备列为国家重要战略。加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开始将汉语列为“关键语言”之一。[11]美国对汉语的学习是基于抑制中国的崛起,保障美国本身利益的,然而却也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在美国的推广传播,这一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积极落实。

来华留学方面,美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例如,2009年奥巴马提出五年内向中国派送10万美国留学生的“10万强计划”,这一政策同样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双方在汉语学习上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此外,中美双方还合作了许多短期强化项目。汉语在美推广方面,截止2015年,美国共有100所孔子学院,356个孔子课堂,并有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堂,[12]学习人数众多。同时中方也向美国输送了大批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之前,汉语在美国的推广传播虽有波折,但整体呈现良好上升趋势。贸易战的愈演愈烈不仅使两国经济两败俱伤,也对汉语的国际推广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二)贸易战对在美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

近些年来,全球出现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这点美国方面表现地尤为明显。特朗普上台后,其秉持的“美国优先”价值观更是加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关系一直在曲折摩擦中发展着,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成为了美国的强劲对手。为了维护美国一家独大的强权地位,特朗普不仅接连“退群”,还执意发动对中贸易战。这次贸易摩擦不仅使得中美经济在不断加征的关税中不堪重负,还辐射到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也可见一斑。我们认为,从深层次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代表着霸权国与新时代崛起国之间的大国较量。这种较量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从目前美国的汉语国际推广现状来看,贸易战也使得汉推工作进入严冬。美国对孔子学院的制裁是两国贸易摩擦和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体现。首先反应在美国数家孔子学院陆续关停。国家汉办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美国仅有孔子学院75家,孔子课堂13个,[13]较之2015年,呈现较大缩减。孔院的关闭虽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政治斗争和贸易战是重要的推手。其次,特朗普还签署了国防预算法案,停止资助有孔院合作教学项目的大学,更阻碍了其他诸多长期、短期合作项目的开展。从中美现状来看,中国虽然已从站起来、富起来发展到强起来,但目前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中美关系中,美国处于文化高势地位,两者的斗争是文化低势国与文化高势国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短期来看,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极大的打击,加之西方媒体有意将汉语国际推广定性为中国的文化侵略行为,随着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使得亲美国家的汉推工作同样受阻。

然而,从长远来看,此次贸易战对中国的发展和汉语国际推广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强国竞争的表现之一,贸易战的输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国家话语权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如果打赢了贸易战,则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实力足以与美国抗衡,国际话语权也会大幅提升。目前,中美两方在多次协商之后,达成基本协议,标志着中美贸易的破冰,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输赢,双方平局和解,也证明了中方的实力。贸易战无论是赢还是平局,只要不输对中国而言都是巨大的胜利。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无论贸易战的输赢,对中国及中国语言文化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因为文化高势国对文化低势国的打压,从侧面证明了文化低势国对高势国的潜在威胁,也在向世界宣告被打压国家的实力。长久来看,这无疑会带动更多国家和人民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好奇,能够吸引大批汉语学习者。正如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一样,无形中也给华为做了巨大的宣传,不仅使得华为越挫越勇,也较大促进了华为产品海外购买力的提升。故此,孔院的关停只是暂时的,斗争结束后,美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定会呈上升趋势。另外,除美国外,更多国家会看到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话语潜力,汉语学习俨然是一项增值的自我投资,汉语国际推广的海外市场自然会随着扩大。第三,人民币贬值也是中美贸易斗争的一个反映,这对有来华学习意向的留学生来说有着极高的经济学效益。国内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阵地,人民币的贬值会降低来华留学的学习成本,能更多地吸引海外人士到中国学习。来华学习不仅能更好地学习汉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能真实了解我国国情,消除固有的偏见和误解,提高汉语学习的内驱力。

四、汉语国际推广在“百年变局”中的应对策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极其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共同作用产生的,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这一变局,需要拿出“中国方案”,保持中国特色。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作为中国国家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也应该从多角度分析,拥有大局意识和充分的应对策略。

第一,增强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是所有方面发展的基石,任何一种语言文化的推广都需要强大国力的支撑。要想使汉语国际推广更加有效和系统,首先应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国力的昌盛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进而提高我国的文化权势地位,增强自身吸引力。同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推广往往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也应该进一步增强。可以打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项目,不再局限于京剧、剪纸等古老文化载体,可从更贴近生活的形式入手,如影视剧、音乐等,从文化不同形式的吸引力来促进语言的推广和传播,提高汉语的声望。

第二,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汉语国际的推广在大方向上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前国际形势的“东升西降”[14]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我们也应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推广汉语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方式方法上,将深化改革的理念融入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在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实现汉推的方式改革,与时俱进,使得该项事业有层次有系统地推进。尤其是以往有些急于求成,存在方式方法的欠妥,也加深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语言侵略、文化侵略”的偏见。在以后的改革中应注意收起锋芒,不以结果为导向,用更加平和的方式消除对方疑虑。

第三,借鉴其他语言推广策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汉语国际推广更要有规划有策略。应该多汲取其他国家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国际推广经验。英语从殖民地扩张开始的强制推广发展到今天的世界语言,其推广路径和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负责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小组可以深入研究英语及其他世界语言的推广历史,从中找到适合汉语的参照点。

第四,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汉语的推广不仅取决于汉语本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对汉语国际推广产生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将亚非欧洲相互联通,关涉到政策、贸易、民生、设施等方面。汉语国际推广应该搭上顺风车,借助沿线国家之间的各方面往来推进汉语的传播。[15]并且“一带一路”战略会越来越多地吸引沿线国家学生主动学习汉语,我国应充分利用战略发起国的优势,制定好沿线汉语国际推广的规划,将未来的市场方向与“一带一路”充分结合。

第五,借助庞大的人口红利并发挥华人华侨作用。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人口红利,使人口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助推剂,并合理利用各方面人才。在宏观规划、政策制定、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测试研究等方面发挥个人所长,为汉语国际推广贡献力量。同时,从国际层面来说,汉语现在已经不单指国内汉民族通用语,还包括台湾国语、港澳华语、东南亚华语及其他海外华语,统称为“大华语”。广大的海外华人华侨同胞为传承祖国文化一直在努力推进子孙辈的汉语教育,他们对汉语国际推广有着天然的热情。加之,不同地区的海外同胞对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着得天独厚的认知,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作用,可以使汉语的海外推广更加科学顺利。

第六,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中国陆地边界长两万多公里,接壤国家达14个,并与多个国家临海相望。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分区域规划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如云南、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可立足东南亚,重点推进老挝、越南等接壤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国东北也可利用地缘优势,可充当汉语国际推广在日韩等东北亚地区的主力军。北部和西北地区可重点辐射欧洲国家的推广工作。各区位做好分工合作,更有利于系统有效地促进汉语国际推广。

总之,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面临国际和国内局势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抓住“一带一路”战略为汉语国际推广带来的难得机遇,并客观冷静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机遇和挑战,力求在百年变局中有层次有系统地将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成广泛使用的世界语言之一,为我国在变局中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贡献语言力量。

猜你喜欢

变局大变局汉语
学汉语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楼市新变局
中国,在变局之中开新局
大变局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运营战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外币清算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