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全链融合、校企精准共育思维下教育模式改革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1-12-10

智能城市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岗位

张 英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广东清远 511500)

1 产教全链融合、校企精准共育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与碧桂园集团产权一致,成立集团所属企业深度参与的“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完善理事会研究和决策制度,倾集团之力支持学院工作,构建校企融合运行的管理组织与制度机制。依托世界500强碧桂园集团的强大产业优势,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实施产教全链融合、校企精准共育的“双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智能建造技术管理专业人才。

产教全链深度融合、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构建、校企精准共同培养人才体现了“责任共担、标准共定、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质量共保”的目标,形成企业资源全过程深度参与的“产教全链融合、校精准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2 聚焦岗位职务、创新教育模式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包含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施工与机器人技术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装配式施工与机器人技术应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3个专业、5个专业方向。该专业群包含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承担建筑产品生产中约70%的任务量。该专业群综合性强、就业面宽,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建筑公司从事建筑施工、BIM建模、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岗位工作,实现培养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目标。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具有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德技兼备、高薪就业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企业施工主管、测量主管、BIM主管、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商务主管等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目标和定位模糊不清以及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等问题。经过三年的校企共同培养和大三毕业前的岗位竞聘,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施工主管、测量主管、商务主管等主管级要求的能力,胜任对应的岗位职务。

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聚焦专业岗位知识和能力,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职务岗位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培养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方式。将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将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转化。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聚焦专业岗位职务能力要求,全面实施专业共性基础、岗位技能分流强化、企业实践培养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实施共性基础、岗位聚焦、企业实践培养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方式,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核心能力为目标,“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为原则,建立“企业为依托、需求为导向、素质为本位、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质量为根本”的教学理念。

(1)第一阶段(第1~3学期)。

重点学习和掌握专业综合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教学,使学生接受素质品行、基础能力、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的通用知识和基础知识。

(2)第二阶段(第4学期)。

聚焦专业工作岗位,实施订单岗位需求与学生志愿特点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岗位分流,深化专业岗位知识和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专业岗位工作内涵,基本掌握企业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第三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做好铺垫。

(3)第三阶段(第5~6学期)。

聚焦企业专业岗位职务要求,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与碧桂园集团下属企业进行产教全链融合、校企精准共同育人。

聚焦专业岗位、产教全链融合、重构工学交替的能力进阶式三段式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进阶式三段式课程体系

在企业真实岗位和生产环境下,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1对1”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指导,开展“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三阶段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出发点进行课程整合设计,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团队。

根据当前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企业专业岗位,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智能建筑、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新方法、新工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校企双主体办学特色。

积极应用信息新技术助推教育改革,碧桂园工程教育作为信息化资源的服务平台,将在政行企校四维度的产教全链融合、校企精准共育生态图谱之下,为三段式教学组织展开项目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基于产教融合专项解决方案和集课程、方案、培训、研发、交流、比赛、就业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深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做到立体对接、多方位推进、深度合作。

四维度共育生态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政行企校四维度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生态构建

3 高阶能力培养、校企共定标准

(1)将专业的设置与产业真实对接。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接企业的项目工程师、智能建造师等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探讨编写《专业岗位工作标准》。学校依照专业岗位标准开展精准教学培养,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对应的职业岗位,达到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无缝衔接。

(2)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针对企业职业岗位必备的综合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学校与合作企业需要多次深度研讨,制定第三学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

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人才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教学改革。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知识学习与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学生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和处理工程问题,突出“工学交替、行知合一、在岗培养、岗位成才”的教育特色。

第三阶段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第三阶段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第三阶段“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培养教学中学生们出现或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集中授课工作,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碧桂园所属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安徽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沈阳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博嘉拓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博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博源机器人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博智林工程应用研究院等7家企业的共同组织制定《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和《集中授课工作实施方案》,分工负责,分阶段实施,集中授课解决学生们在“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培养教学过程中出现或存在的共性问题,严守授课质量。

《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标准的实施,是一个学生对应一个企业导师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指导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安排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开展“1对1”或“1对2”的专业岗位企业岗位实践指导,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学习任务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强化理解专业基础理论,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拓展掌握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技术技能,提升岗位职业高阶能力。

通过在第三阶段的实践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各方面能力均有提升,增加了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学校配备1名驻企业指导教师,每个学生除了企业导师外均有一名在校指导专业教师。在校指导教师实施的“1对多”的指导模式。负责与学生的企业导师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工作表现,掌握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及在企业实训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集中授课工作实施方案》教学标准要求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分阶段施工、注重实效。

(4)统一组织。

由建筑工程技术教育部与碧桂园所属的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定集中授课工作实施方案,多渠道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统一考核标准。

(5)分工负责。

①教育部。

入驻企业教育部教师协调企业落实“集中授课”计划,通过多渠道协助授课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在实践教学工作岗位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例如学生记周记的反馈、企业指导老师的反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谈反馈等收集学生在《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炼共性问题提供给企业安排的授课老师进行集中授课。

负责集中教学管理工作,提供集中教学场所。负责审核授课计划、落实授课方案,与企业授课老师共同商议授课内容。企业教师和教育部教师共同完成集中教学的考核评价工作。负责课程标准、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试卷、考核评价等资料的整理归档。负责召开座谈会,总结集中授课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②合作企业。

按照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授课时间和地点,负责下发集中授课通知、确定培训教师,与入驻企业的教育部教师共同确定授课内容。协调学生因参加集中授课离开工作岗位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负责完成考评以及向学院提出集中授课建设性改进意见。负责与教育部的教师共同完成集中教学考评工作。参加座谈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总结经验与教训,积极改进。

(6)分阶段实施。

集中授课分为4次,每隔2~3个月进行1次集中授课。

(7)注重实效。

校企双方应根据实际,统筹部署集中授课工作,优化配置授课讲师,妥善配置资源,科学整合授课内容,提高集中授课效率,确保集中授课质量。

4 提升岗位能力、改革评价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校上课获得的成绩,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实践学习中企业导师评定的成绩。在校成绩主要体现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工作,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改革和完善评价方式和内容,提升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实施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方式。

(1)强化动手实操考核。

对实践类的专业课程,实行“卷面考核+动手实操”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卷面成绩占50%,动手操作成绩占50%,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实用技能的培养。

对于《BIM技术应用》等实践类课程,以实际工程为案例,分层次分解任务,老师根据每部分任务的实操结果给予打分,通过独立完成1个完整新项目评定成绩,各占50%确定考核成绩。

(3)过程考核评价。

如第4学期《专业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在全过程实训中的学习态度、操作熟练度、实训结果、实训答辩纳入考核范围,按一定比例进行评价,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4)职业技能综合性考核。

对大三学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阶段进行成绩评定,主要包括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综合成绩、企业集中教学成绩、毕业设计与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答辩等内容的成绩评定。

改革评价方式的目的为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受益。因此,学生也应参与课程建设成效的评价,通过评教、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需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建立教学评价信息库,定期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对教师实时监控。

评价信息收集完成后,及时向被评价人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通过考评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参与整个课程教学,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除了建立反馈机制,还可以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开展教学专项检查和日常教学管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完善教学档案资料管理。通过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创新“三段式”人才培养方式,重构工学交替、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创新全过程双师、校企共育的教学组织策略,搭建协同创新教学资源与社会服务平台,形成立德树人的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为解决高职生高阶赋能培养、高薪就业提供成功典范。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