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以成都兰溪庭为例

2021-12-10

智能城市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兰溪符号学屋顶

康 欣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1 背景与分析

1.1 背景

目前,在建筑设计中,设计手法已经不再局限于模仿符号,更趋向于将符号进行抽象、组合,使观看者通过建筑符号感受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如何对传统建筑的造型与空间进行全新转化,是设计师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过程中,创盟国际设计事务所设计了成都兰溪庭,兰溪庭通过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新演绎,其建筑的空间布局对我国传统南方庭院进行全新诠释。

1.2 分析

兰溪庭坐落于非物质遗产文化公园,为西城事组团中的1号院,总建筑面积约4 000 m2,层高为两层,屋顶为坡屋顶,建筑类型为餐饮设施。

(1)在建筑布局方式上,兰溪庭是南北划分,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园林空间进行联系。

(2)在建筑造型上,曲线的屋顶使连廊与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如何产生水与建筑、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3)在建造方式上,因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如何有效将建筑形态界定为亭、台、楼、阁、廊、桥等。

2 思考与研究

2.1 建筑符号学的含义

建筑符号学是由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构成的物质符号,可以通过符号元素产生一定意义,同时表达“能指”与“所指”两方面的功能,揭示了符号的性质、成因、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阶段中产生的文化含义。“能指”为建筑造型、细部构造、色彩装饰和空间形态,“所指”为看到、感受到产生的联想,符号为其表达的设计理念。

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划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

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基本一致,通过使用者的感官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相关物质要素的符号类型,如建筑物的装饰构件、色彩搭配或材质等。万科金域西岭项目,建筑外立面采用红砖、青砖和白墙等传统建筑材料,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高层建筑立面与多层建筑立面材质相统一,利用外立面整体配色进行视觉信息的传达,在用户接收色彩装饰符号信息的同时,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

指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是物质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传统建造技术下的多种构造方式,可以反映当时的施工技术或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象征符号通过物质要素传达表象之外的引申含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某些地区特有的装饰构件用以表达宗教信仰或精神崇拜。北川羌族自治县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建筑以“白石”凸显于场地中,建筑整体富有雕塑感,在呼应抗震纪念园主题的同时,以隐喻手法表现羌族文化。

2.2 成都兰溪庭的建筑符号学研究

(1)建筑造型内涵及符号分析。

兰溪庭采用传统的屋顶形式坡屋顶,运用数字建模设计制造一整面类似瓦片质感的屋顶。

“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与“幽远”是北宋时提出的山水画六景法,合称为“六远”;其中“迷远”指烟雾缭绕的旷野中,隔着薄雾望山,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恰好与兰溪庭建筑屋顶的高低起伏和变化相符,是对中国山水画意向延绵起伏的表达,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文化符号进行隐喻,从远处看,屋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可以得出兰溪庭的建筑造型手法采用建筑符号学分类中的象征符号。

不同的建筑造型会使观者产生不同感官联想,不同的山水画手法代表不同的符号属性,对兰溪庭屋顶造型的符号属性进行分析。

(2)建筑空间的内涵及符号属性。

山水画六景法中,“高远”“深远”“平远”“阔远”与“幽远”的含义分别为:“高远”指从山下向山上仰望,“深远”指从山前向山后看,“平远”指从近处的山向远处的山看,“阔远”指从隔着宽阔的水面遥望远山,“悠远”指位于远处的景色看起来缥缈不定。

中国山水画与坡屋顶的建筑符号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山水画与坡屋顶的建筑符号属性横向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山水画意境与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园林造景手法与山水画意境的建筑符号属性对比

在空间组织方面,兰溪庭提取园林的建筑空间手法,通过不同院落的空间组合形成不同空间的多重组合,整体空间分为三个院落,分别是餐饮、内院和私人会所。私人会所与内院的多重组合布局表达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层次性和多维性,在侧面印证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符号属性运用。

(3)建造方式的符号属性。

建筑空间的营造离不开院落空间的营造,水在空间营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面有聚分之别,动态的水流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官呈现,也可以通过桥、廊、岛分割水面。为了使建筑整体具有统一性,建筑墙面呼应水的自然意境,对砖块砌法进行数字化转译。

现代的施工技术无法对不同尺寸砖的错缝进行精确表达,所有的青砖砌筑均由工人徒手砌筑,具有5种不同的砌筑模板,5种模板数值的排列展现砖缝的渐变效果。使墙面具有水的流动感,数字化设计结合低技建造方式实现数字化建造效果的思路,是将数字技术与本土建造材料和建造模式相结合。

3 借鉴与运用

3.1 我国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符号学运用的理解偏差

(1)建筑设计中多个建筑所用符号相同,导致多个建筑设计理念具有类似性,建筑忽略所处的地区文化、民俗特色、传统建造方式,缺乏与当地相呼应的符号特征。

(2)许多建筑设计为引起关注,常常将符号不加转译直接运用,使得建筑本身与城市格格不入。

(3)对建筑符号学的运用处于表面,没有挖掘符号背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深层含义。

3.2 成都兰溪庭设计中对建筑符号学的运用与借鉴

(1)造型。

对中国传统坡屋顶创新,连绵起伏的屋顶呈现出独特的符号表达方式,强化“山水画意境”符号化。兰溪庭的符号化以独特的隐喻文化符号和清晰的语态,向人们展示深厚的内涵。

(2)空间。

建筑坐落在狭长不规则地块上,长墙将建筑空间划分出不同宽度的空间,包含堂、室、廊、院,空间层次收放有序,通过对园林空间手法的转译,较好地表现出空间所具有的符号属性。

(3)建造方式。

首创手工砌体达到参数化效果,以砌块的不同砌筑方式表达水的流动之感。

4 结语

(1)从建筑符号学的发展角度分析,兰溪庭对园林空间进行了继承性的全新诠释,在运用象征符号方面很成功,但在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方面略显不足。

(2)设计使用青砖材料进行建造,总体建造材料缺乏与当地建造材料的呼应,在建筑的细部以及室内装修上应多加应用。

(3)建造技术做出新的创新,但仅体现在墙体砌筑上,将其运用在屋顶构造上会更加成功。

兰溪庭建筑进行的技术创新以及对文化符号的转译均是值得借鉴的设计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兰溪符号学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屋顶屋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屋顶的雪(外四首)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