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市特色果品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12-10王长雷吴颖欣张旺林侯军铭陈晓曦

河北果树 2021年1期
关键词:沧州市果品

王长雷,吴颖欣,张旺林,侯军铭,陈晓曦

(1 河北省沧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061001;2 沧州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1 沧州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8 年底,沧州市果树总面积6.26 万hm2,果品总产9.3 亿kg,产值50 多亿元,其中梨、枣面积5.45 万hm2,梨、枣产量8.25 亿kg,面积、产量分别占沧州市果树总面积、总产量的87.1%和88.7%。沧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枣都”称号,沧县、献县、黄骅、盐山、青县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冬枣之乡”和“中国无核小枣之乡”,“沧县金丝小枣”“黄骅冬枣”和“泊头鸭梨”先后通过证明商标注册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注册。沧州作为全国最大的红枣产业基地,拥有面积最大的国家级重点良繁基地沧县红枣良繁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枣基因库;拥有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红枣批发市场沧州红枣交易市场,其年交易量320 万t、交易额350 亿元。同时,全市建立一定规模和牵动能力的龙头加工和购销企业200 多家,年加工能力3 亿kg,果品储藏能力达到5 亿kg,加工增值超3 亿元,梨和枣年出口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到0.7 亿kg、创汇6 000 多万美元。金丝小枣、冬枣和鸭梨作为我市传统特色果品,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风味好、品质优,已成为全市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当前,果品产业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市场的发展,沧州市果品产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如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果品比例小,高标准生产基地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深加工产品单一等,造成果品生产比较效益下滑、果树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造成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果业增效、果农增收要求之间的差距。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按照“调整结构,唱响品牌,培育龙头,依靠科技,促进增收”的总体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果品提质增效工作的深入开展。

2 沧州市果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构建

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传统习惯、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科学布局,着力构建四大果品优势产区。

2.1 梨树传统优势产区 以泊头市、肃宁县、河间市、青县等梨果特色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品种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工程,建设高标准优质梨出口基地。重点推广老龄低效梨园的更新改造和品种结构调整、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叶片诊断施肥等技术,实现优质、安全生产,提高果实品质和优质果率,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快梨果深加工研发,强化果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扩大出口规模,增加经济效益。

2.2 梨树新型优势产区 重点建设孟村县、海兴县、东光县、吴桥县等新型产区,实施生产方式革新和三产融合田园模式工程,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和无袋栽培技术,加快传统梨园的转型升级,适度推广新梨7号、秋月梨、雪青梨、玉露香梨等新品种;着力推进梨园节水、节肥、节药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梨果生产,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构建标准化生产基地、观光采摘、物流电商、产业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强化科技支撑和技术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者专业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主产区梨产业化水平,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

2.3 枣树核心区和辐射区 以沧县、黄骅市、献县、泊头市、河间市、青县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加强现有冬枣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成熟期不同的鲜食枣品种,开展鲜食枣冷棚和日光温室保护地栽培。加强金丝小枣提质增效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沧县枣产业加工聚集区,提升加工能力,推动枣精深产品研发,增强企业品牌科技含量。

2.4 优新特杂果生产示范区 各县(市、区)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土壤、水源以及栽培技术等情况,建立不同类型和模式的观光采摘基地和优质杂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桑葚、葡萄、桃、杏、李、无花果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省力化和设施栽培模式,减少生产成本,实现优质果品错峰上市,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栽培效益。

3 沧州果品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3.1 构建提高果实品质技术体系 建立梨、枣等传统品种果实品质提升配套技术体系,改进原有以高产、稳产为目标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以营养诊断指导平衡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树相参数指导树体改造技术和花果量化指标管理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并在全市果树主要种植区大面积推广。积极倡导绿色理念,推进“双减”工作,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倡导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保证果品质量安全。

3.2 培育优质标准化示范基地 大力推进出口型标准化果园建设,改善果园基础条件,强化病虫害无害化防控,提升基地整体装备水平,满足果品出口质量标准要求。加快种植模式更新,大力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打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基地,提高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应用省力化、标准化技术措施改造提升传统果园生产方式和种植模式,重点加强老龄低效果园改良,示范带动全省传统果园整体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3.3 建设梨、枣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梨、枣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完善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网络,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活动,逐步构建多元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梨、枣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3.4 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强化果品质量监督,加强产区质量监控,及时为生产提供优质栽培技术服务。在全市梨、枣主产区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测点,长期全面检测果品质量与安全性,重点完成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果品无损质量检测、产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检测和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管黑名单制度和对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的产品实现可追溯制度,出口产品力争全部实现可追溯。

3.5 建设果品产后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果品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发展出口创汇、精深加工,依靠龙头企业,积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和河北省著名商标。加快梨、枣果出口企业贮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加贮藏保鲜能力。加快梨、枣果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品流通,发展物流配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建立辐射国内外的梨、枣果市场营销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通果品生产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梨、枣区域产业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主产县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沧州特色梨、枣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沧州市果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促队建、促审判
我的新伙伴
我爱我的家乡
河北省沧州市北队小学学生书画作品
多维度推进红色教育——沧州市光明小学爱国教育模式创新
山西:临汾节庆果品市场趋向两极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