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12-09段秀萍丁冬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小康社会吉林省

段秀萍 丁冬

摘 要 培养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我国农民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分析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效的培育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有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缺乏,培训方式不够科学),提出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策建议(强化职业认同,营造浓厚氛围;摸清农民需求,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育保障体系;因材施教,充实培训课程;建立监督机制,提升后续跟踪服务水平)。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培育;小康社会;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1.041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也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吉林省农业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进,传统农民逐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大批“新农人”,是全面提升吉林省农民素质、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1  现状

1.1  注重培养农民的实用技术

适应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吉林省于2015年开始了对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的评定,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评定组织工作体系,可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工程4个专业的技术能力进行评定。在2018年开展的2次评定中,评定出高级农技师241人,中级农技师1 505人,初级农技师11 884人。

1.2  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吉林省高级农技师微信群”,以此搭建吉林省农技人才服务平台。全省2020年共组建高级、中级及初级3个级别的农技师微信群47个,其中高级微信群1个,中级微信群8个,初级微信群38个,各级农技师微信群已初具规模。农技师入驻微信群人数总量为2 848人,通过微信群解答的问题达144余次,通过微信群推送的科普中国、吉林乡村四季等权威媒体发布的科普信息达2 726条,涵盖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疫情防护、灾害预防等知识,“微信群”已成为农技人才服务的有效载体。

1.3  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逐步完善培训方式,依托实施项目,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及专业合作社骨干等的重点培育,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技术方面,涵盖特色种植、畜禽饲养、农业电商及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吉林省于2020年6月组织实施了“1231”工程,本着“精选培育对象,认定培育机构,用好培育教师”的原则,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进行国外培训100人,新型职业农民省外培训2 000人,省内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和冬春科技大培训农民100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类农民达20万人。这就壮大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1.4  强化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规范化问题,吉林省加强了有效管理,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管理制度和认证制度,全省各縣、市先后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鉴定方法。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保护持证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全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政策落实。

2  存在的问题

2.1  有效的培育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淡薄,加之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及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到了政策的落实和实现效果。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机制,有些农户对各类职业相关培训项目缺乏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参训意识不强,导致培训部门花大力气开展的一些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成效。

2.2  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职业技能普遍偏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从受教育程度上看,2016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劳动力总人数的6.01%,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为52.6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为41.33%,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再者,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缺乏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的本领,接收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

2.3  有效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缺乏

随着中央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工作的日益重视,吉林省也加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力度,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为7 158万元,同比上一年增加幅度达到15%,但难以满足吉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的培育需求,原因是培育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大多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政府提供的扶持政策主要在于组织管理方面,激励类政策相对较少,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推进。

2.4  培训方式不够科学

目前,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但仍存在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及培育内容、方式单一问题。培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农民集中培训,且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内容则不是很多,无法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实践的内容,如参观交流等,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及相关经验不足,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此外,由于缺乏对学员的追踪服务,使得农民在接受培训后无法解决经营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培育效果难以延续。

3  对策

3.1  强化职业认同,营造浓厚氛围

围绕服务于“三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抓紧抓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农民积极宣传典型职业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典型成功案例,加强对办学成果的宣传,宣传接受培育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使其认识到,不只是对其进行文化的普及,而是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相关部门领导及各级培训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农民培训的切实需求。建立农民培训需求发布机制,并向社会适时发布需求信息,同时政府通过多媒体手段搭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和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吉林省社会和农民公布相关政策信息,形成重视和关注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3.2  摸清农民需求,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育模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在培育方式上,依据吉林省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依托规模化经营优势,把培训服务推广到村屯农户,将培育延伸到农业产业链,甚至田间地头。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包括培训组织、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进度。采取室内“集中授课”,室外“实践指导”的教学方式,多去田间地头培训,也可组织参观先进农业企业,既能更客观地进行指导,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线上课程、在线答疑等,推进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利用涉农院校、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打造校企协同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还可采取定向培育模式,培养一批具有专门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3.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育保障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农民终身教育,具有特殊性,需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职业学校、涉农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参与配合,提供支撑和保障,保证培育不流于形式。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政府为主导、农科教统一协调的市场培训机制。政策应出台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保险、补贴和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机制等相关惠农政策措施,提高农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实现投入的多元化,在保证财政预算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经费补助逐年递增基础上,鼓励社会团体、企业等民间资金注入,并对培育资金的投入建立长期规划,确保培训资金充足。

3.4  因材施教,充实培训课程

合理安排教育培训课程,注重对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除规定的必修课外,针对不同类别的职业农民“因材施教”。培训内容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可针对性地开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植保机械操作、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初精加工技术等培育内容。政府和农业培育机构应与农民沟通、掌握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亦可实现对培训对象的精准瞄准、差别培训,制订不同的培训方案与培训计划,确定培育内容。对于培训对象是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等生产经营型主体来说,需要设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内容等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给每个培训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资料,并分别纳入各地培训对象库,为后续的职业再培训或资格认定提供依据。

3.5  建立监督机制,提升后续跟踪服务水平

政府应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监督考核职能建设,完善省、市、县教学监督管理机制,做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和其資金运行的监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常态、有效,保证培育质量。要开展定期回访跟踪,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掌握情况,是否对促进增产增收有益,了解培训效果。积极为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及优秀村干部搭建平台,为其承担一些涉农项目提供机会和条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他们的带动示范作用。通过QQ群、微信群等,建立师生交流平台,了解农民实际需求,让农民学有所用,解答农民在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难题,并进行指导。通过师生交流平台,也可给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关于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同时,还可利用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开通在线咨询渠道,为农民答疑解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等难题。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07-07

作者简介:段秀萍(1963—),女,吉林长春人,本科,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E-mail:415539597@qq.com;llqdxp@qq.com。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小康社会吉林省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反腐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