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种生物农药对茶尺蠖的室内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

2021-12-09李红莉毛宇骁黄海涛郑旭霞崔宏春赵芸余继忠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尺蠖生物农药苦参碱

李红莉,毛宇骁,黄海涛,郑旭霞,崔宏春,赵芸,余继忠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4)

茶尺蠖(EctropisobliquaProut)俗称拱拱虫、吊丝虫,属于鳞翅目尺蛾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等产茶省。在浙江地区年发生5~6代,成虫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交配后将虫卵产于茶树枝杈间或枝干的缝隙处,4月初起发生第一代幼虫。初孵幼虫具有趋嫩性,3龄前多聚集在茶树上部的嫩叶上进行取食,有明显的发虫中心,3龄后进入暴食期,种群密度大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

茶尺蠖的防治主要以喷施有机磷、有机氯和菊酯类化学农药为主,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和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会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2]。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高效、低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茶园病虫害防治[3]。为了筛选出茶尺蠖幼虫暴发时用于应急防治的有效生物农药,本研究选用2种微生物源农药、4种植物源农药共6种生物农药,采用浸叶法对茶尺蠖3龄幼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试验,对室内防效较好的2种药剂各2个浓度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茶尺蠖的有效防治筛选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品种,并为这些药剂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茶尺蠖幼虫采自杭州径林茶叶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于室内用新鲜茶叶枝条饲养扩繁。饲养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80%±5%,光周期为14L∶10D。繁殖至下一代3龄时,挑选个体大小一致、健康活泼的幼虫供试验用。

6%鱼藤酮(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0.4%蛇床子素(康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0.6%苦参碱(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茶核苏云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1千万PIB·mL-1,苏云金杆菌2 000 IU·μL-1,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0.3%印楝素(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2 处理设计

1.2.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试验设6%鱼藤酮1 000倍液、0.4%蛇床子素乳油800倍液、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6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茶核苏云菌8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1 100倍液及清水对照共7个处理。采用浸叶法进行室内生测试验[4]。在试验前至少半年未施过药的茶园采集无病虫为害的新鲜茶树嫩梢,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自然晾干,将其完全浸入配好的药剂中30 s,取出后自然晾干,用湿润的脱脂棉包裹住枝梢下部,将晾干后的嫩梢放入塑料瓶中,接入饥饿2 h的3龄幼虫,用双层纱布封住瓶口。每处理重复3次。将塑料罐置于温度为(25±1)℃,相对湿度为80%±5%,光周期为14L∶10D的人工气候箱中,浸药后1、3、7 d观察记录各处理试虫死亡数,以用毛笔轻触虫体无反应或虫体僵硬视为死亡。

1.2.2 田间药效试验

田间药效试验在杭州径林茶叶有限公司基地茶园进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7.5 ℃,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 139 mm,茶树品种为鸠坑,树龄50年。各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共设5个处理: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悬浮剂500倍液和8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800倍液和1 100倍液,以清水为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30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在茶尺蠖幼虫达到一定数量时进行施药,667 m2药量60 L,调查时在每小区标记3个样点,每点各1 m2的有虫茶蓬面,在药前及施药后1、3、7 d于清晨露水未干时调查样点蓬面上的茶尺蠖活虫数。

施药器械为市下SX-LK16C型喷雾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市下控股有限公司),工作压力0.2~0.4 MPa,喷液量900 L·hm-2。

1.3 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分析同期各处理防治效果间的差异显著性。

1.4 安全性分析

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各药剂对茶树有无药害,对茶园害虫天敌有无明显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药后1 d,短稳杆菌600倍液和0.6%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的速效性较好,其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8.3%和80.0%,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6%鱼藤酮1 000倍液和0.4%蛇床子素800倍液的校正防效均不足30%,表现一般;茶核苏云菌800倍液和0.3%印楝素1 100倍液的防效较差,均不足7%,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药后3 d,各处理的防效均有所提高,特别是苦参碱和短稳杆菌,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药后7 d,短稳杆菌和苦参碱的校正防效均为100%,持效性较好,其他几种药剂防效虽然有所上升,但防效一般,茶核苏云菌和印楝素乳油的防效仍不足20%。

表1 杀虫剂对茶尺蠖的室内防效

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2种药剂各2个浓度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由表2可知,各药剂处理对茶尺蠖均有较好防效。药后1 d的校正防效均在88%以上,表现出较强的速效性,且浓度间的校正防效无显著差异,说明2种剂量对茶尺蠖的防效相当。因药效试验后期有零星小雨,田间虫口数整体有所减少,药效也受到一定影响,各药剂的防效均有所下降。田间药效试验过程中,2种药剂喷施后茶树正常生长、均未发生药害。

表2 杀虫剂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本次试验所用药剂均为生物农药,其中短稳杆菌和茶核苏云菌为低毒微生物源杀虫剂,其余为植物源杀虫剂。从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看,无论是速效性还是持效性,100亿孢子·mL-1短稳杆菌悬浮剂和0.6%苦参碱水剂对茶尺蠖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次为鱼藤酮和蛇床子素,药后7 d的防效达50%左右,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和0.3%印楝素乳油的防效最差,药后7 d防效均未达到20%,显著低于其他供试药剂。在周子燕等[5-6]所做的药效试验中,药后7 d,0.4%蛇床子素乳油对茶尺蠖的防效分别为96.6%和99.0%。在刘勇等[7]所进行的田间试验中,药后7 d茶核苏云菌对茶尺蠖的防效达95.58%。同种农药在不同试验的防效之所以有所差别,可能是由于部分生物农药药效较慢,在害虫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用药效果最好,本试验供试虫源为3龄茶尺蠖幼虫,防效可能受到影响,供试农药对初孵幼虫的防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在茶尺蠖的防治中提倡的综合应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杀虫灯等方法压低虫口基数,理化诱控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发生,但对于暴发性发生的茶尺蠖幼虫,仍需通过喷施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进行应急防治。生物农药具有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环境相容性好、作用方式独特、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茶树病虫害应急防治时可作为首选。

生物农药的活性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尤其是高温)和降水等条件的影响和限制,为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在早晚或阴天进行喷施,防治虫龄最好控制在幼虫3龄前。为了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注意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监测害虫的田间抗性动态。综合田间试验结果,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选择合适药剂及喷施剂量,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

猜你喜欢

尺蠖生物农药苦参碱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2025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美金
苦参碱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氧化苦参碱对SGC7901与ECV304的体外活性比较研究
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为尺蠖寻求庇护
上海国际生物农药与微生物肥料发酵技术展览会
2015中国植保市场生物农药畅销品牌产品
维药苦豆子中苦参碱的提取
生物农药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