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08刘晓丽杨莹

河南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能力

刘晓丽 杨莹

摘 要: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创新的视角总结了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又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总结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提出促进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N91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1)30-0139-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o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it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support and market demand, and also analyzes the internal factors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o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word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OT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 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 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1.2 物联网领域SCI论文成果显著

截至2020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共发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1 213篇。从Web of Science的分类来看,工程电气电子学类285篇,占23.50%;电信类179篇,占14.76%;材料科学多学科类162篇,占13.36%。此外,论文“Integrated Energy and Spectrum Harvesting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于2016年被IEEE通信协会评为5G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四篇科技论文之一,并连续6个月被评选为IEEE Network高访问论文。

1.3 申请物联网发明专利256件,组网领域居多

广东工业大学共申请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256件,其中,组网领域133件,射频识别领域62件,传感器领域39件,二维码领域31件。从IPC主分类号来看,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69件,占26.95%;G06K(数据识别等)领域33件,占12.89%;G06Q(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领域29件,占11.33%。从各国专利分布来看,中国专利255件,PCT专利1件。

1.4 九件專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

从专利被引次数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被引1.84次。从2016—2020年第一季度来看,9件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其中,《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婴儿床》(CN201610294153.0)和《一种支持扫码支付的地铁闸门装置》(CN201610239571.X)分别在其IPC主分类A47D7/00(儿童床)和E01F13/04(活动的阻挡或限制交通的装置)领域中,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一总的来看,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若干领域已经涌现国际领先技术。

1.5 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居于全国首位;其中,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大组专利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的12.73%,中国该领域专利的19.18%。此外,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总的来看,广工工业大学射频识别领域专利在全球具备竞争力。

1.6 与外部机构合作研究紧密

广东工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SCI论文最多,数量达到10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8.82%;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与中国香港合作SCI论文达117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65%。

广东工业大学与美国合作SCI论文达到115篇,占其SCI论文总量的9.48%;与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及地区也开展了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合作。

1.7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效果明显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800多人次,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名,服务广东企业超过6 000余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 000多个[1]。此外,在智慧医疗领域,研制了国际首台套盲分离母-胎心电分离仪,在深圳理邦仪器和广东宝莱特两大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取得14亿元的经济效益;在智慧物流领域,针对集装箱在途监控困难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难题,构建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集装箱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集装箱可视化物流,在中集集团推广,产生了101亿元的经济效益。

2 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

2.1 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都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从2018年度开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支持物联网技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开展集成创新与融合服务的示范应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总的来看,国家政策重视物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撑。

2.2 物联网应用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截至2018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已经超过170亿台,扣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固定电话等连接之外,物联网设备数量达到70亿台。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达99亿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200亿台。此外,中国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快速增长,物联网在许多行业中的应用相继出现。从物联网终端连接数来看,2015年,中国物联网链接数量为6.39亿个,2017年达到15.35亿个,预测2020年将达到40亿个。总的来看,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快速扩张,技术需求强劲。

3 影响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

3.1 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先后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百人计划”,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团队建设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和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培英育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国(境)外研修支持计划”等八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校内存量人才培养的力度,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冲击高层次人才项目创设良好的条件。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了一支高质量的研究人才队伍。

3.2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2015年以来,广东工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广东工业大学校外兼职、在岗或离岗创业管理办法(试行)》,修订了《广东工业大学职称评审办法》《广东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明确把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85%以上奖励成果完成人,并对学校教职工专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鼓励科研人员带薪创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学校在职称认定、人才评价、业绩考核等方面,从多维度(学术型、产业型、教学型)、多视角(论文、专利、研发、产业、育人)等入手,把成果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规定1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些规章制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3.3 重视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

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2015年12月,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立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学院,创新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重点从专利意识提升、专利战略挖掘、专利育成与转化等多方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广东工业大学公开招标引进3家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学校开展专业化服务。

3.4 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平台

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先后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惠州、肇庆、云浮等地政府、產业界合作共建了11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院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3]。11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近5年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启动资金10余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过40亿元。创业孵化平台方面,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立了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广东省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先后牵头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50多个,与全省23个高新区、200多个专业镇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总的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构建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

4 促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物联网技术国际化布局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若干专利在IPC主分类中全球排名前十,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列,已经涌现一些国际领先技术。但从专利的国际布局来看,绝大部分为中国专利,境外专利甚少。因此,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紧跟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积极引导技术国际化布局。

4.2 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领域SCI论文及发明专利方面成果显著,但对于物联网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较少。先进的科技成果可以通过标准化手段,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行业发展。建议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物联网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掌握的领先技术与行业发展对接,促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提升,助推物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在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4.3 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在国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的大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灵活的奖励激励政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进一步探索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一是借鉴哈尔滨医科大学经验,实行分阶段赋予专利权的奖励政策,专利授权满5年,学校可奖励发明人专利成果50%所有权,专利授权满10年,可奖励全部专利所有权。二是借鉴四川大学经验,在科研人员以作价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确权改革,建立“科学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确权模式,使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作为成果所有权人。

4.4 完善科研人员创业制度保障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转移转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研人员创业依然较少。建议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完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议借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经验,明确规定一定年限内保留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原有教职工身份和专业技术岗位。保障科研人员在离岗创业期间,人事档案、职称晋升、档案工资晋升视同在岗人员管理。二是规范专利作价入股的程序,鼓励拥有专利权的科研人员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4.5 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

技术经纪人是连接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投资活动的桥梁。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的技术经纪人方面依然短缺。建议加快培养懂技术、懂市场、贴近实践的技术经纪人,打造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转化队伍。加强技术经纪人的专题培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经纪人。完善技术经纪人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技术经纪人期望的管理政策,优化技术经纪人的薪资待遇,使得技术经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金奖励等工作与业绩挂钩,稳定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应春,陈辉,林超辉.地方高水平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7(21):4-5,7.

[2] 张玉刚,于兆勤,张智.协同育人体系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44-49.

猜你喜欢

物联网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