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教材融合校本教材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2021-12-08陈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1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校本教材

陈聪

【摘要】在对部编教材中古诗文作品及作者整合的基础上,精选能形象化阐释和反映中华文化精髓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资源。在课程资源的运用实施中,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名人的学习兴趣为起点,以经典诗文与名句的诵读与积累为着力点,以“经典诗文写作化”训练为课堂落脚点,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课内课外融合交互点,形成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文化名人作品的校本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部编教材;校本教材;历史文化名人;古诗文课堂;课程开发与实施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長,博大深厚,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第一载体。因此,语文教材是这一教育的‘主要责任者。” 基于这一背景,教育部审定的语文教育教科书《语文》取代之前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成为统一实施的部编版教材。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教材内容的51.7%,占比比原来人教版提高9.38%,平均每个学期20篇左右。所选篇目横跨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文经典,体裁多样,主题丰富,注重延伸。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在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开展古诗文教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篇的作者的分析来看,共出现了72位作者(含佚名的篇目)。以在部编教材出现的顺序,分别是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刘义庆(《世说新语·》2篇),孔子(《论语十二章》),杜甫、岑参、李益、诸葛亮、蒲松龄、吕不韦(《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列子(《列子》2篇),刘禹锡、李商隐、陆游、谭嗣同,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欧阳修、王维、韩愈、周敦颐、陈子昂、王安石、龚自珍、纪昀、杜牧、杨万里、赵师秀、郦道元、陶弘景、苏轼、吴均、王绩、崔颢、白居易、刘桢、曹植,孟子、司马迁、陶渊明、李贺、李清照、晏殊、朱敦儒、柳宗元、魏学·(《诗经》4篇),王勃、孟浩然、庄子,戴圣(《礼记》2篇),常建、范仲淹、张岱、刘长卿、温庭筠、许浑、秦观、辛弃疾(《战国策》2篇),宋濂、秋瑾、陈与义、纳兰性德、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文天祥、张养浩、夏完淳。在对学完教材的九年级毕业学生“我喜欢的古诗文作者”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有着鲜明个性、高尚品格、魅力事迹的作者更加喜欢。在调查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落实群文阅读、深度学习和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开发了《走近历史文化名人》的校本教材。“‘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身上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们的经典诗文作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动载体。”

《走近历史文化名人》校本教材以学生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部编教材的古诗文选篇的作者)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教学的资源,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了孔子(部编教材中选文1篇)、孟子(3篇)、庄子(2篇)、司马迁(1篇)、曹操(2篇)、诸葛亮(2篇)、陶渊明(2篇)、李白(6篇)、王维(2篇)、杜甫(5篇)、韩愈(3篇)、白居易(2篇)、刘禹锡(3篇)、范仲淹(2篇)、欧阳修(3篇)、王安石(1篇)、苏轼(5篇)、李清照(2篇)、陆游(3篇)、辛弃疾(4篇)、文天祥(2篇)、纳兰性德(1篇)、谭嗣同(1篇)、秋瑾(1篇)等24位历史文化名人开展深度的专题学习,每位名人从生平简介、上榜理由、魅力事迹、课文赏读、经典拓读、名言采撷、文化素描、活动设计等七方面精心编写校本教材。在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文化名人作品教学的同时,借助校本教材《走近历史文化名人》,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开展部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课题开展两年来,形成了以下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文化名人作品的校本化教学策略。

一、以激发学生对文化名人的学习兴趣为起点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任何有深度的学习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学习兴趣还会随着学习者的认知变化和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或改变。为此,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教学中,教师先想方设法通过情感渗透和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名人的兴趣和动机,并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维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八年级开展的“苏轼专题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利用苏轼曾来过学校所在地乐民的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自徐闻递角场上岸,取道雷州,前往廉州贬所。期间作《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一诗。兴廉村即今遂溪县乐民镇,苏轼原本只在此作短暂停留,殊不知贵客偏遇多情主。尽管所居“佛舍如鸡栖”,但与村塾先生陈梦英的相见如故和村民的一片盛情难却,一住竟是40天。他对陈梦英说:“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雷州府志》)因为这段佳话,后人在此建了一座“文明书院”以示对苏轼的纪念。笔者还带领学生步行到文明书院去参观,给学生讲苏轼临别赠助贤田数亩,汉石渠阁瓦砚一方的典故,和学生在文明书院朗诵苏轼《夜雨宿净行院》诗作。学生对苏轼 “芒鞋不踏名利场”的高尚人格、坦荡旷达的情怀及在荒僻的岭南山水间传播文明种子的事迹敬佩不已。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他们迫切想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和经典诗文。至此,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校本教材中的苏轼专题《磊落的人格,悠闲的气度——苏轼》。

在进入文本的学习之前,笔者先给学生观看2017年纪录片《苏东坡》和“百家讲坛”康震和荣宏君的苏轼专题,通过影视资源让学生直观了解苏轼其人。然后通过校本教材的魅力事迹“‘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可贵、在艰难困苦中守一份宁静、与人交往坦坦荡荡”三大方面的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在这个基础上确立要深入阅读的苏轼作品必读篇目。根据部编教材和初中学生特点,确立的阅读篇目为两部分:一是部编教材必读的5篇“课文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二是校本教材补充的15篇选读的“经典拓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惠州一绝·食荔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题西林壁》《蝶恋花·春景》《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和子由渑池怀旧》《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赠刘景文·冬景》《临皋闲题》《於潜僧绿筠轩》。这20篇诗文基本涵盖了苏轼人生各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和各类体裁风格。

二、以经典诗文与名句的诵读与积累为着力点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支点,是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文作品富有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哲思美,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朗朗上口、和谐悦耳的诵读中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文化底蕴。

诵读指导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多样性、诵读环节的层次性及诵读展现的创新性。诵读形式有自由诵读、个性诵读、品析诵读,诵读环节包括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拓展升华。在感知阶段可让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停顿、平仄轻重、语气语调,读出韵味;在感悟阶段可开展个性诵读,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思考感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拓展阶段可让学生品析诵读,在学生联读作者的其它作品后,知人论世,将作品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精神轨迹进行关联,在文本中找到作者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的相通点,读出作品蕴含的意境与哲思。诵读的展现要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灵活创新。一些浅显的篇幅短小的古诗词,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优秀朗诵,引领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对富有韵律美的古诗文,可配曲吟唱。如,学习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配上尺八音乐《鱼山逸韵》,让学生体味词人晚年心境的苦楚悲凉;也可直接引入当代流行音乐,让学生在更直白的现代旋律中产生联想,感知古诗文的语言内涵,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可播放王菲的演唱,让学生在空灵的吟唱声中感受千年前苏轼的情怀和悲欢离合;还可以播放“经典咏流传”中选手的经典传唱片段,组织学生跟唱。如,学习刘禹锡《陋室铭》,可播放黄绮珊的改编演唱,不但能迅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拓宽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路径。对篇幅较长的经典诗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遴选充满感染力的著名朗诵家朗读,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字与精神世界。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播放童自容先生的配乐朗诵,在学生听完童老师荡气回肠、高潮迭起的深情朗诵后,设计导学问题:听了童自容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童老师哪些地方在朗诵的设计上给了你启示?你能找出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朗诵处理展示自己的朗诵吗?

另外,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古诗文,可依托班级微信群组建“班级朗诵汇报展示群”,让学生周末自选一篇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古诗文,配乐朗诵后把音频或视频发到群里共享,微信群里有教师、家长,每一位学生的诵读都非常投入,诵读质量非常之高,而且随着朗诵展示的累加,学生的朗诵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在朗诵氛围和习惯养成的基础上,适时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名句,形成厚实的语文积累。首先,明确背诵目标和内容,在部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相融合要求下,学生三年要完成240篇古诗文和300句名句的背诵(平均1个星期背诵2篇古诗文与3句名句),这是部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名句主要来源于24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文,在《走进历史文化名人》校本教材“名言采撷”板块呈现。实践表明,通过精细规划和高效指导,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积累任务。其次,在背诵方法的指导上,可学习刘会然教师的“三标”“六步”法,在确立每类古诗文背诵重复次数的合理标准后,再指导学生系统地实施“六步”背诵:深度理解,广度联想,极度专注,适度重复,分解记背,画“正”促背,只要学生能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收获背诵经典古诗文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以“经典诗文写作化”训练为课堂落脚点

任何课堂教学都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为落脚点。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的诵读积累只是基础,要实现对古诗文深度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感悟表达,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提升让古诗文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是在课堂上开展“经典诗文写作化”的训练。

“经典诗文写作化”教学策略一是写经典诗文中名言佳句的赏析。赏析则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如果能结合生活经验去写更好,目的是使学生以后能自如运用,让名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经典诗文写作化”教学策略二是把古诗文改写为现代散文。历史文化名人的选文大都言简意深,意象丰富,意境优美,适合“写作化”教学实施。在确定文本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文的整体理解。整体理解是对诗词的时间、地点、人物、意象、意境及情思等总体上的感知和把控,目的是为了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整理文本的基本信息,搭建散文化改写的基本框架。其次,要抓住古诗文中蕴含深层含义的语句、语义跳跃性大的语句、情思丰富的语句,调动已有积累,洞悉诗人内心,借助联想与想象,回归历史现场,以现代诗的语言改写古诗词,尽量保留原诗词的韵味,再现诗歌意境。第三,改写完成后,借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推选出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观摩优秀习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当学生的改写确实不够如意时,教师可示范或推荐一些名家的改写,如,鄱湖一苇(特级教师魏建宽)的《走进课文作者的心灵世界》、曾冬的《唐诗素描》《唐诗写意》和《宋词素描》《宋词写意》等。

“经典古诗文写作化”训练与诵读积累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悟读,让学生在语言的重构运用中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四、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课内课外融合交互点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指导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或相近的学习目标为载体,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人际沟通、分享和交流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在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古诗文作品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通课内课外的资源,立足于课堂与教材又不限于课堂与教材,注重利用丰富的网络多媒体资源与课外读物,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中走进深度学习的境地,让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文作品滋养学生成长。

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以部编教材选定的篇目为原点,校本教材推荐的篇目为延伸点,加上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专题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网络。课外资源的推荐,除了前文提到的电影纪录片《苏东坡》和“百家讲坛”康震教授和荣宏君教授的苏轼专题,还可以推荐以下资源:一是视频资源: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之苏轼》、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中原工学院郭丽教授的《品读古代文学经典之苏轼词的逸怀浩气》、浙江大学陶然教授的《宋词经典之说不尽的苏东坡系列》等;二是音频资源:冯雷的《经典解读:苏东坡传》、六集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等;三是文本资源:林语堂《苏东坡传》、白落梅《苏东坡传》、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苏轼》、仗剑天涯《四海一生踏歌行·苏轼词传》、江晓英《苏东坡:最是人间真情味》、朱刚《苏轼十讲》及梁衡《来生嫁给苏轼》等名家评论苏轼的文章。四是网络资源:古诗文网、国学网、微信公众号“苏轼诗词”及“苏东坡大全”等。这些资源共同打造了一个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自由支配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部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的课堂内深入文本阶段,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你从课文中读出,谁是苏轼的知音?你还从苏轼的其他诗文中读出谁是苏轼的知音吗”的问题。让学生既赏读苏轼语言的精妙又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寻求知音”的分析语言、综合评价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部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总结提升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式的活动,引导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开展。以“苏轼专题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以“我心中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历史文化名人苏轼专题学习后的感受和收获。

活动二:以推选“我最喜欢的十篇苏轼作品”为主题,先分小组合作研讨,发表推荐见解,陈述作品的上榜理由;然后组际间交流、自主整合评议,最终推选出班级的“我最喜欢的十篇苏轼作品”榜单。

以上活动设计,既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又能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相互促进,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交互提升,把对历史文化名人经典诗文作品的学习内化为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基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历史文化名人作品的校本化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4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朱茂林.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摭谈[J].中学语文教学,2017(6):14.

[2]朱葵.以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典诗文作品滋养学生成长[J].中学教学参考,2018(1):7.

[3]刘会然.“三标”“六步”,妙记诗词[J].教学月刊·教学版(中学语文),2018,7(8):54-55.

[4]康双双.散文化改写助力古诗词有效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B):76.

[5]熊伟.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实施——以李清照专题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9(8):38.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校本教材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基于企业需求的职业学校加工中心校本教材开发的探讨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