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记忆与多元发展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以无锡牛塘村更新营造为例

2021-12-08柳迪子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11期
关键词:龙窑塘村场所

柳迪子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在读

杜守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赵曰皓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在读

1 场所记忆与乡村景观

场所记忆指以公共物质空间为载体,保留并延续的居民集体记忆,述说集体记忆中的故事[1]。1978 年,法国历史学家Pierre Nora 最早提出记忆场所(memory place)的概念与内涵,主张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来延续残存的集体记忆,建立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记忆场所不仅包括登录文物保护名录的建筑和景观遗产,那些未登录的、对当地集体生活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和景物,也都属于记忆场所范畴。

关于记忆场所的研究,前人已做出重要的积累,包括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例如,陆邵明介绍记忆场所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强调其对于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朱蓉基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提出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3]。李渊等基于认知意向调研、GPS 追踪分析实现社区记忆场所的分类[4]。另外,记忆场所的案例研究也很丰富,包括工业遗产、城市空间以及运河沿岸等不同空间类型[5-7]。

乡村景观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自然衍生的结果,记录了乡村的生长与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迎来大建设浪潮,不可避免地面临地域文化被忽视、生态环境破坏、乡村风貌与发展模式趋同等现象,村民对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不断降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美丽乡村时谈到“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便强调了对家园记忆和情感的保护。记忆场所是能够维系这种乡愁情感的物质载体,乡村建设在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场所记忆与精神的延续[8]。因此,本文以延续乡村记忆、促进多元发展的视角,结合无锡牛塘村景观设计实践,探讨乡村景观营造策略,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

2 案例调研

2.1 基地概况

牛塘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流域的马山半岛内,坐落于山坳中,东南两侧是大片农田,具有典型的乡村特征。该村落受旅游业影响显著,附近景区繁多,包括灵山胜境、拈花湾等景区。因此,村内经营多家民宿、农家乐,由于环境优美、价格低廉,非常受景区游客的青睐。2020 年,江苏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无锡市以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优越的牛塘村作为试点建设村。

2.2 场地调研

经过现场调查与访问,发现牛塘村存在多方面亟待解决的乡村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年人在城市学习工作,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无法适应乡村生活诸多不便的情况,如购物便捷性、快递配送以及环境条件等。

(2)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由于未经过规划设计,村内公共空间存在诸多无序的状况,如不合理利用导致空间拥挤、浪费,车辆随意停放引起道路堵塞,公共空间杂乱荒置等。

(3)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盲目地开发建设、废水排放超出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质量明显下降,显著的问题有河道黑臭,土壤肥力和空气质量下降等。

(4)村民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乡村不断翻建改造,村民对家园的印象逐渐模糊;青年人离乡接受城市教育,更多是从父辈言语中了解家乡的习俗与文化,乡土记忆难以继承。

2.3 记忆场所现状

经调研发现,牛塘村现存多处“记忆场所”,如表1 与图1 所示。但其中大部分处于弃用荒置的状态,例如,村集体用房,曾用于圈养牲畜、囤积粮食,留存着20 世纪70 年代集体生活、生产的记忆,如今房屋周围杂草丛生、门窗脱落、墙壁破损、屋顶坍塌;东汉龙窑遗址,现为被荒草湮没的土包,若无石碑示意,很难辨认;古银杏树,约680 年树龄,以围栏围挡,并立牌介绍,但古树周围空间拥挤、无序,并未向来往者提供逗留的空间。总的来说,村内现存的记忆场所重视不足、利用不当。

表1 牛塘村现存记忆场所

图1 牛塘村生活区公共空间更新营造

3 设计策略

3.1 挖掘历史记忆,建构记忆场所

通过对牛塘村记忆场所的挖掘与评估,选择战鼓墩、古银杏、集体用房及龙窑遗址作为建构场所记忆的重要节点,分别根据场地各自的条件进行营造。

战鼓墩作为牛塘村口的重要记忆场所,在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结合其“隆隆作响”的意象,将其改造为迎接宾客的仪式点。古银杏周边绿化重新梳理整合,使其敞开作为村民公共活动空间,老幼于此谈天说地,儿童嬉戏作乐,营造“古银杏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氛围。集体用房与龙窑遗址距离较近,结合古龙窑的制陶记忆,将集体用房改造升级为集陶艺品展示、制作、零售的创意中心。古龙窑遗址以纪念性景观的手法微更新,重在保护龙窑的原真性。

3.2 融入功能空间,完善基础服务

牛塘村的基础服务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提升服务能力,是乡村谋求发展的基础。首先,在村庄核心位置“古银杏”南侧地块,新增“社区服务中心”,其功能集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乡村体验及产业孵化于一体,成为聚集村民与游客的“乡村综合体”;便利店、药店、快递驿站改善购物不便的状况;文化展厅向公众展示村庄的历史溯源、风俗文化,增强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乡村大食堂、茶室作为乡村“味蕾体验”的载体,向游客提供当地特色的农家菜、新鲜茶叶;错落在建筑外侧的露台为公众提供观察村落的不同视角;产业展厅、洽谈室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契机。除了新增社区服务中心外,对村内原本荒置的空间进行修整,改造为健身活动区、花园、停车位等,从多维度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服务能力。

3.3 整合荒置空间,修复宜居环境

针对村内现存多处荒置区域,需要充分利用。如村西南侧三角形空间,以往铺设的水泥地面已出现多处裂痕,荒草丛生。其中部分空间用于临时停车,但并未规划车位,车辆自由随意停放。改造时,考虑将该区域设计为供公众休闲活动的微型公园,布置舞动草坪、健身区、生态池等,提升居住品质。另外,水环境治理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梳理村内水渠、水塘、河道,使其成为串联牛塘村生活、生产、生态特色空间的纽带。牛塘村生活区公共空间更新营造如图1 所示。

3.4 打造文创产业,多元协同发展

依托龙窑遗址和集体用房,将两处记忆点整合升级为“牛塘陶艺文化体验中心”,集陶艺品展示、制作、体验、零售等功能于一体。集体用房原为两座红砖砌块建筑,现部分屋顶被古树枝杈压塌,建筑四周藤蔓密布,门窗均已脱落,周围野草丛生,颓势尽显。因此,改造首先考虑对墙体、屋顶进行加固、修缮,延续红砖风貌;两座建筑间增加横向空间和二层空间,将两者联系为整体,同时为使用者提供观察周围环境的多层次视角。古龙窑方面,在其周围布置景墙,向公众展示制陶工艺、历史等信息,起到寓教于乐和纪念作用。牛塘村以陶艺文化为特色,打造独有的文创产业,探索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路径。改造后的陶艺文化体验中心如图2 所示。

图2 荒置集体用房改造为“陶艺文化体验中心”

4 结语

乡村景观营造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要命题,直接关乎农村居民福祉,而乡村的记忆场所是延续人类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结合无锡牛塘村景观设计实践,提出挖掘记忆场所、完善基础服务、修复宜居环境、发展文创产业四大营造策略,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多元发展,并保护、延续了精神层面的场所记忆。这对解决“千村一面”的同质现象起到借鉴意义,为乡村建筑、景观的更新营造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龙窑塘村场所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活着”的龙窑
远离不良场所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在灯塘村(外一首)
恋爱场所的变化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