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智能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1-12-07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彭凯

河北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院校智能职业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彭凯

我国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中国智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已实践了五年。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在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强调智能制造,就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即当今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实操水平还与“智能化”这个目标,相距很远。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要求日益严格的现代企业,高职教育中的智能制造专业如何能突破瓶颈,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呢?这是相关专业领域内人士应当思考的问题。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意义与面临的困境

现代学徒制是国内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注重技能的传承,根据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结合的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案都是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交流后达成的共识性产物。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专业设置和企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提高就业率,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国家通过顶层设计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规划,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也寄托了对职业教育的期望,但现实情况错综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院校都存在很多难以预知的困难,院校与当地企业的接触结合其实都存在不小的难度。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需要学校和企业去协商。这就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以营利为主,效率是关键,如果学生大规模进入企业,不仅会拉低企业生产效率,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问题,万一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企业会承担不小损失;二是人才流动量大,企业费尽心力培养出的人才很可能最后未必为企业所用,而企业在培养阶段还需要负担学徒的食宿、保险,如此还是很有可能让企业得不偿失[2]。综上种种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企业积极性不高。

2 新环境下职教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分析

根据上文对现代学徒制内涵、意义及面临困境的讲解,可以看出国家推出这个政策本质上是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解决毕业生择业难、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如在学校阶段学习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的甚至既无足够的理论知识,也无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成为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不仅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变成了一纸空文,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社会稳定。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这个政策,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从入校教育开始的对接。但从其面临的困境来看,现代学徒制离大规模推行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下文对在现代学徒制的影响下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国家、企业、院校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2.1 国家加强政策引导,回应企业担忧,落实相关补贴措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专业划分越发细致,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我国已逐步走出产业链中低端制造的阶段,开始进入创新+智造的全新模式。必然不能走以往传统手工制造业的老路,将工作人员视作廉价劳动力。而高端数控编程、数字化建模、电气自动化等各种专业领域,需要的都不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力,而是在对所有器械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简单操作便能完成工作。这就是智能制造的意义,将机器智能化,代替简单重复的人工,让拥有活跃大脑的人去做更多有意义且稍微轻松一些的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许寄托了这方面的期望。国家层面的期望和倡导,落实到各单位各企业,其实会产生很多细致的问题。前文所述的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企业的不甚配合。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积极配合?必然是国家出台更多具体政策和补贴激励措施,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其担忧,逐个通过相应政策加以安抚,才能让企业放心与学校进行全面对接。

2.2 企业应将目光放长远,积极与学校对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上以利益为导向,视效率为生命,自然不同于院校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所以在学生进入企业,加入操作一线,对于企业来说承担的风险太大,投入成本大于收益,企业自然不会积极配合。但国家层面的激励和补贴政策出台后,企业就应该放下顾虑,积极与学校对接。政府虽不会出台强制措施,要求企业配合就近的试点学校,但企业在政府号召下应当具有前瞻性。企业此时顺应趋势“放眼量”,等后续政策体系健全,收益自然会显著提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有国家层面的保障后,企业更应放心大胆地“入股”。

2.3 学校应给出更细致的课程安排和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就业,回应企业需求

学校作为目前现代学徒制的主要试点单位,在理论制定方面应该下更多功夫,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进度、师资力量安排和政府层面的政策指导,更应当注重企业需求。企业制度施行的第二单位,如何更好地实现彼此对接,企业需求应放在重要位置。如前所述,企业比较忧虑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如何保证企业耗费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人才不流失或者不会被轻易“挖走”,学校就应当针对学生制定就业方案,如某专业在日后课程安排中会被分配到某企业进行实操训练,那么在入校选择专业时就要慎重考虑,因为选择了专业就等于日后的就业岗位在那个企业。这在入校开始课程之前就应对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仅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情况,更要对专业背后的企业和员工待遇有所了解。这就回应了政府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即“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另外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所谓“二二三六”模式,实施“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德技双修”(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三级递进”(基础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专长综合职业能力)、“六对接”(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等)[4],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细致的方案。

3 结语

随着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及重点推广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中智能制造专业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新方式。针对现代学徒制有效落实与学校、企业对接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一定建议。

猜你喜欢

院校智能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智能前沿
职业写作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