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川县中蜂产业“ 十四五”发展对策与建议

2021-12-07蒲军华

蜜蜂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川蜂业中蜂

蒲军华

(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青川 628100)

中蜂产业作为青川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020 年全县饲养中蜂9.2万群,蜂蜜产量475 t,产值1.05 亿元,蜂农人均增收4 000 元以上,蜜蜂授粉生态效益达79.8亿元。“十四五”期间,青川中蜂产业继续坚持“绿色、优质、生态、安全”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其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但仍存在良种化率低、标准化不高、组织化较低、蜂旅融合水平低等问题,笔者针对当前青川县中蜂产业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中蜂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观点,与同行探讨。

1 产业优势

1.1 蜜粉源植物丰富

我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面积3 216 km2,植被覆盖率74.01%,属南北气候过渡带,立体气候明显。良好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县丰富的蜜粉源植物资源。据调查,全县蜜源植物面积达10.67 万hm2,其中椴树、盐肤木、板栗等流蜜量大,花期长的主要蜜源植物50 余种。特别是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阳沟和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蜜粉源植物多达100 余种,为生产特色、优质的蜂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源。

1.2 蜜蜂品种优良

青川本地中蜂是中华蜜蜂在青川县境内形成的具有群势强、高产、抗病、耐寒等特性的一个独特生态型。建有省级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1 个、中蜂原种场1 个。

1.3 市场前景良好

蜜蜂被誉为“农业之翼”,发展养蜂业,不占用耕地,不抢用粮食,不污染环境,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速效产业。利用我县优越的自然资源生产无污染的天然成熟蜜,供应国内外市场,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县“唐家河蜂蜜”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享誉省内外[1,2],并将该区域品牌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县内3 家蜂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已获得该品牌使用授权,为开拓更宽广的市场奠定了品牌基础。

1.4 政策扶持有力

2018 年以来,中央财政启动了蜂业质量提升行动,我县争取到2020 年蜂业质量提升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32 万元,从本地中蜂遗传资源保护、标准化基地建设、蜜源植物培植、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推进青川中蜂产业上档升级。同时,我县还出台了产业贷款贴息、中蜂养殖保险等扶持政策,持续增强中蜂产业发展动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率低, 养蜂规模与资源不匹配

据调查分析,我县蜜源资源承载蜂群总量约12 万群,现有蜂群饲养量仅占蜜源资源承载量的75%左右,蜜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养蜂规模与资源不匹配,还有较大扩展空间。

2.2 产业发展不平衡, 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青溪镇、三锅镇、乔庄镇、木鱼镇等重点乡镇的养蜂基地较为标准、活框饲养占有率较高、产加销链条健全,其他乡镇中蜂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够高。

2.3 良种选育缓慢, 标准化程度不高

全县蜂产业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本地中蜂没有经过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及综合评价,生产及耐寒、抗病等优良性能得不到保证,加之蜂农低学历、老龄化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年轻的高学历人才介入数量少,养蜂新理念、新科技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影响了养蜂的效益。同时,极个别乡镇农户仍以房前屋后老式“棒棒巢”养殖为主,3~5 箱至几十箱不等,全县活框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率较低,仅占中蜂饲养量的4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蜂产业健康发展。

2.4 经营主体不强, 产业带动力不足

目前,全县有蜂产品加工企业5 家,专合社20 个,但受资金、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影响,企业、专合社的规模和效益仍然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对全县中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2.5 产业链条较短, 新业态发展不足

我县蜂产品加工层次较低,仍以初加工为主,无蜂蜜饮品、食品等精深产品,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中蜂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等融合较少,中蜂文化挖掘与打造欠缺,产业新业态发展不够。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品种保护, 科学推广利用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管理,引导保护区内蜂农树牢品种保护意识,做到“只出不进”。同时结合强群饲养、疫病防控、科学取蜜等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整体提高中蜂的繁殖能力和生产能力[3],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为契机,争取将青川中蜂纳入蜜蜂品种资源名录。在现有原种场基础上,在青溪、三锅等乡镇择址新建2~3个繁育场,扩大蜂群供应能力。此外,持续加强与四川省蜂业技术开发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推进近交系培育和杂交试验,不断保持和提升青川本地中蜂优良性状。

3.2 壮大经营主体, 提升组织化水平

切实规范中蜂养殖协会、专合社运行,进一步明晰会员、社员的责任和义务,借鉴“示范蜂场+ 农户”“公司+ 专合社+ 农户”“大手拉小手”等模式[4],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利益联结等各项机制和制度,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紧扣“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壮大蜜园、蜀蕊、川申、富乐、格纳博等蜂业企业和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对购买现代化、智能化蜂机具进行财政补贴,推广标准化蜂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十四五”期间争取培育1~2 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青溪、三锅、姚渡等重点乡镇,将中蜂产业培养成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动员组织有条件的农户大力发展家庭蜂场,为群众培养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

3.3 健全标准化体系, 提升蜂产品质量

积极推行“唐家河蜂蜜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唐家河中华蜜蜂巢蜜生态生产关键技术[5]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青川中蜂养殖标准化体系。持续加强蜂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职业农民培训等科技支撑项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向省内外中蜂优势区学习借鉴新发展理念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蜂农养殖技术水平。依托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回引等方式,招聘引进1~2 名养蜂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年轻人投入和从事中蜂产业。建立健全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实现蜂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可追溯监管。

3.4 推进数字赋能, 打造数字化蜂业

数字赋能是利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养蜂业的人、事、物在数字世界进行重构,实现能源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养蜂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蜂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及5G 传输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养蜂业中的推广应用[6],打造县级蜂业信息智慧平台,实现蜜源地、蜂群、养蜂人、蜂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系统整合,提升中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支持蜂业龙头企业、专合社建立建设一批“数字蜂场”“智慧蜂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带动中小养蜂场转型。

3.5 拓展营销渠道, 提升品牌知名度

充分利用好“唐家河蜂蜜”区域公共品牌和念初心、蕊芯堂、古森源等企业自主品牌,深入挖掘青川养蜂历史文化赋予品牌内涵,提升青川中蜂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突出蜂蜜精深加工产品研究和开发,深入挖掘“唐家河蜂蜜”草本药蜜这一特色,与国内医学高校合作,深入探求蜂蜜养身、保健、“三高”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和机理,促进蜂产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扭转低端发展现状,把青川打造为高科技、高产量、高水准中蜂产业基地。组织企业、专合社积极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活动,继续推进蜂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扩大出口份额,不断提升“唐家河蜂蜜”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6 依托全域旅游, 助推蜂旅融合发展

依托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唐家河、青溪古城等旅游景点名片和休闲旅游乡村,以“产业+ 文化+ 旅游”为主题,实施配套建设工程,引进投资业主在青溪镇建设蜂产业核心区、蜂文化主题产业区、养蜂生产体验区,形成集蜜源种植观赏、休闲旅游、蜂文化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区。打造中蜂休闲观光农家乐、蜜蜂乐园、蜂情谷、度假村,大力开发蜂蜜产品主题菜品和旅游商品,推进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蜂旅融合发展,实现中蜂产业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青川蜂业中蜂
简易中蜂采水碗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青川县:“信访直通车”开到群众身边
昙花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
人生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