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学生的“故事”,提升运算能力的着力点

2021-12-06钱大林叶立军

关键词:数学运算故事

钱大林 叶立军

摘    要:一元二次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是迁移学习其他多项式函数的基础. 为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的跨越,教师应立足教材和学情,通过问题驱动、特值导引、设定基本量、整体代换、关注结构、学以致用等环节,循着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故事”,让学生亲历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参与运算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数学运算能力.

关键词:函数求值;学生的“故事”;数学运算

运算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数学运算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在运算方面,学生的“故事”就是运算思维的具体呈现,是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过程,也是对运算法则的使用和展开过程.要讲好学生运算方面的“故事”,就是要讲好优秀运算思路的形成过程;就是要通过驱动性“问题链”,帮助学生自主辨析、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要发掘运算成果的“因子”,调动学生参与运算的积极性,培养数学运算素养的过程.当前针对数学运算方面问题的讲评,缺少“对焦”学生的“真学情”“真水平”,忽视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故事”,难以实现从“知其然”到“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的跨越.下面笔者以一道函数求值题的教学为例,立足讲好学生的“故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思考三方面谈谈经验.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习题课.主要展示一道有关高次多项式函数的拓展探索题的解题过程.这既是对二次函数学习的巩固,又是对一元二次函数学习的拓展迁移,还能对后续内容(其他的函数、方程以及不等式)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在确保解答正确的基础上,对代数式进行变形转化,简化运算,提升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会解答类题:已知[f(x)=ax2+bx+c  (a<0)],其中[a],[b],[c]为常数.若[f(-1)=f(3)=0],解不等式:[bx2+cx+a>0].学生能指出该题中“-1,3是关于[x]的方程[f(x)=0]的两个根”,并且得到[f(x)=a(x+1)][(x-3)] ,从而获得原不等式的解集.学生初步有了通过“同构式”去构造函数的活动体验.当把问题拓展到四次多项式函数,并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时,笔者发现学生仅停留于代入消元的解题层次,对整体代换以及利用“同构式”去构造新函数的方法则使不上劲.检测结果显示该题的难度系数为0.21左右,学生的表现比预期要差许多.

(三)教学目标

1.能依据代数式的具体特征,合理变形转化,优化运算方法.

2.借助一道函数求值题的解题过程,体会问题解决的化归思想和函数方程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基本量”表示和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两种方法求函数值.

难点:理解并掌握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的方法求函数值.

二、教学实施

(一) 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1   设[f(x)=x4+ax3+bx2+cx+d,]其中[a],[b],[c],[d]为常数.如果[f(1)=10],[f(2)=20], [f(3)=30],求[14[f(4)+f(0)]]的值.

学生根据条件[f(1)=10f(2)=20f(3)=30] ,容易得到间接条件[a+b+c+d=9      (1)8a+4b+2c+d=4        (2)27a+9b+3c+d=-51  (3)],理解目标式[14[f(4)+f(0)]=][14(256+64a+16b+4c+2d)].接下来,学生只需要利用变形转化,就可以实现目标对接.

教学说明:通过审题发现,本题需要打通两个节点:第一,如何破解只提供三个方程四个未知数的方程组问题;第二,如何从二次多项式函数的交点式迁移到四次多項式函数的交点式,实现快速求值.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二) 特值导引,探寻运算路径

问题2   根据“问题1”中学生得到的间接条件(1)(2)(3),如何求64a+[16b+4c+2d]的值?

基于初中解方程组的经验,学生知道,通过三个方程是无法逐一确定四个未知量的具体值的.有学生说,可以用特值代入的方法尝试:令[a=0],通过代入消元,解得[b=-25],[c=70],[d=-36],得到目标式[14[f(4)+f(0)]=][14(256+64a+16b+4c+2d)=16].

问题3   我们总得有理由,为什么可以令[a=0]?类比之下,我们是否也可以令[a],[b],[c],[d]四个量当中任何一个为特殊值0或1?如令[b=1],请大家动手试试,结果又是如何?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结果仍然为16.

教学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追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解题的线索,决不把最终结果端出来.在本题中,就是如何设定基本量、探寻降元路径,帮助学生突破“四个未知数,只有三个方程”的认知难点.

(三)设定基本量,探寻降元路径

问题4   谁能揭示上述运算背后的道理?

由于多了一个未知量,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掉一个为好,但不明白令[a=0]的真正原因.但令人高兴的是,还是有学生发现该方程组[a+b+c+d=98a+4b+2c+d=427a+9b+3c+d=-51]不可能穷尽未知量所有的具体值,于是想到了把[a]当作基本量,通过降元,把原方程组转化为三个未知量的方程组,解得[b=-25-6ac=70+11ad=-36-6a],所以[14[f(4)+f(0)]=] [14(256+64a+16b+4c+2d)=16].

问题5   请大家思考上述两种不同的运算方法,你能发现这两种运算路径存在着的某种联系吗?

学生经过比较后发现:令[a=0]的求值依据隐藏在[b=-25-6ac=70+11ad=-36-6a]步骤中.因此,用[a],[b],[c]等基本量表示是一条普适性的运算路径.

教学说明:从特值代入,到为了降元设定基本量“[a]”,学生领悟到了[a],[b],[c],[d]任意三个未知量均可以用第四个量来表示的理性认识.设定基本量可以让所有的元素都联系起来,实现了化简求值的目的.如此,可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理性走向一般理性.

(四)整体代换,力求整体化解决问题

问题6   本题的求值运算,你还有补充的方法吗?

经过思考,学生想起了一道以前做过的类题:已知[f(x)=ax2+c],且[-4≤f(1)≤-1],

[-1≤f(2)≤5],求[f(3)]的值.把[f(3)]整体表示为[f(3)=][83f(2)-53f(1)],于是类比:令[f(4)+f(0)=][mf(1)+nf(2)+kf(3)](m,n,k为常数),但发现待定的m,n,k的值找不到.

问题7   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更为简单的类题,可以说离成功就不远了.大家动手试一试,看看能否绝处逢生?

笔者与学生一起观察,帮助其进一步理解运算对象:[f(4)+f(0)=256+64a+16b+4c+2d],学生发现[64a+16b+4c+2d]是影响上述代数式取值的关键量.于是,令[64a+16b+4c+2d=][mf(1)+nf(2)+kf(3)](m,n,k为常数),学生很快通过比较系数的方法得到m=4,n=-6,k=4,所以[64a+16b+4c+2d ][=][4f(1)-]

[6f(2)+4f(3)=64],即[14[f(4)+f(0)]=16].

教学说明:学生领悟了用新的基本量[f(1)], [f(2)], [f(3)]表示目标式的合理性,巩固并提升了学生用基本量进行多元表征的能力.

(五)关注结构,探寻同构化路径

问题8   请大家观察下面两组函数值,你能用一个等式来概括它们吗?

(1)若[f(1)=1],[f(2)=2],[f(3)=3],则[f(x)=]_______________.

(2)若[f(1)=10],[f(2)=20],[f(3)=30],则[f(x)=]______________.

学生理解了题意, 并分别写出:

(1)[f(x)=x,x∈1, 2, 3];(2)[f(x)=10x, x∈1, 2, 3]

问题9   等式[f(x)=10x, x∈1, 2, 3],好像在说什么话,大家能否换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1,2,3分别是关于x方程“同构式”的三个不同实根.

问题10   这一新的具体发现有何利用价值呢?

通过启发并类比了一元二次函数的交点式,令[f(x)-10x=][(x-1)(x-2)(x-3)(x-t)]([t]为方程的第四个根),则[f(x)=(x-1)(x-2)(x-3)(x-t)+10x],所以[f(4)=64-6t], [f(0)=6t],代入得:原式=16.

教学说明:教师可以顺势揭示这些奇妙构思的源头,是基于相同结构的式子[f(1)=10],[f(2)=20],[f(3)=30],我们称之为“同构式”,并指出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的方法有利于解答一些复杂的问题.

(六)拓展思考,学以致用

问题11   设[f(x)=x4+ax3+bx2+cx+d],其中[a],[b],[c],[d]为常数.如果[f(-1)=f(3)=0],则[9(a+b)-3c+5d]的值为_________.

学生都能很快地理解题意,从同构的角度,指出“-1,3是关于[x]的方程[f(x)=0]的两个根”.于是将高次的代数式分解为两个低次代数式的乘积,即[x4+ax3+bx2+cx+d=] [(x2-2x-3)(x2+mx+n)][(m, n∈R)],展开后比较系数得[a=m-2,] [b=n-2m-3],[c=-2n]

[-3m],[d=-3n],达到了[a],[b],[c],[d]都用基本量m,n表示的目的,解得[9(a+b)-3c+5d=-45].

教学说明:教师应该至少有一两次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更简便地解题,还要指出如何能从答案本身中去找出指向一个更简便解法的线索[1].关注过程教学,坚持学为中心、自然生成[2]、学用结合的教学思路,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算的热情.

三、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要讲好学生的“故事”

涉及学生现实问题的“故事”的学习一定是生动的学习.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求值運算思路发生、发展的“故事”,帮助学生亲历了运算对象[f(4)+f(0)]的理解过程,使其运算思路经历特值代入—基本量表示—整体化处理—同构化构造的优化过程,生动、自然地化解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领悟了数学算理,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讲好学生的什么“故事”

在数学运算方面,学生的“故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运算对象和算理的理解过程,是学生对一个个运算法则使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一个个运算思维进行优化的过程.本节课以运用“基本量”表示和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两种方法求函数值的学习为主线,以领悟化归思想和函数方程思想为暗线,讲了学生运算思维自然发生、发展的“故事”,学习了有关“基本量”表示和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的新方法,化解了学生在理解运算方法上的受阻点,突破了学生在求异思维上的理解难点,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运算习惯.

(三)怎么讲好学生的“故事”

讲好学生的“故事”,首先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感悟数学命题的构建过程,感悟问题的本原和数学表达的意义[3].数学中的数与式,因其符号的抽象性、概括性,往往给学生带来比较大的“距离”感.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问题情境,为了把握方程组所蕴含的数学意义,从教学开始就顺应“特值代入”的求值思路,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领悟“变形转化”背后的方程思想.

其次,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创设驱动性“问题链”.创设驱动性“问题链”,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运算的热情.本节课通过“问题4”,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量”表示的策略,即目标式[64a+16b+4c+2d]既可以用[a](或[b],[c])等基本量表示,又可以用[f(1)],[f(2)],[f(3)]等基本量表示,深刻体会“基本量”法是数学运算中一条普适性的路径.

再次,要发掘学生的成果“因子”,调动学生参与运算的积极性.针对解题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本节课,笔者从顺应学生“特值代入”的思路开始,当学生在“想”与“算”的环节上有不完整甚至错误时,仍然肯定学生思维的成果“因子”,并且留足时间,通过追问,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基本量”表示和利用“同构式”构造函数求值的方法.学生则用心、用情体验了一系列运算思路的自然发现过程,感悟了运算路径的自然加工过程、优秀运算思路的自然生成过程.由此,笔者也顺利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运算的积极性.

学生的“故事”是鲜活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讲好学生的“故事”,立足学生的真实问题情境,循着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诊断学生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过程、运算思路的选择优化过程、错误思维的纠偏过程,帮助学生经历“想”与“算”的过程,深入理解算理,走出认知困境,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数学运算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G.波利亞.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54.

[2] 叶立军.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11):71.

[3] 史宁中.数学基本思想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猜你喜欢

数学运算故事
对小学生数学估算能力培养的思考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下的运算能力
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步骤
提升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微探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故事细节语言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浅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数学工具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