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探析

2021-12-06刘兵刘培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互联网

刘兵 刘培琪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开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在此背景下财经类院校的“新财经”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这是当今时代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相融合的重要产物。

以新文科为基础诠释新财经的内涵,分析当前新财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明确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理念,对我国新财经人才的培养及新文科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新财经;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1)03-0016-05

一、 引言

2018年5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高校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这些重要观点成为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建设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拓展宽领域的人才培养空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力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关系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家软实力需要新文科,新文科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笔者认为,新文科“新”主要表现在方位、任务和方法三个层面。首先,瞄准新方位。新文科不仅需要立足当前,而且需要放眼未来,集中力量改善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和引导性的功能;其次,肩负新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人文社会科学新的任务,例如如何实现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最后,运用新方法。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通过新技术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稳定发展。

新文科不仅抓住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而且赋予了其许多新的内涵。首先,战略导向。体现了文科的最大价值,我国大力支持新文科建设,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当今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发展新文科不但能够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改革深化发展,提升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2]其次,创新导向。推进新文科的建设需要依靠新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原有的学科实施升级与改造,努力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方向,在理论层面、机制层面和模式层面进行创新;[3]再次,融合导向,推进新文科的建设需要依靠多个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换句话说,新文科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同时涵盖了文、史、财、经、理、工、农、医等众多学科的一门新兴科学;[4]最后,发展导向。在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所产生的,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5]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财经类学科专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截至2020年6月,教育部的最新官方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总共拥有229所财经类高校,占我国高校总数的8.4%。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总共拥有本科高校1 258所,而开设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数量达到了1 026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81.55%,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本科高校已经呈现出一种“无校不财经”的发展趋势。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新时期、新趋势、新技术、新经济、新管理、新教育等发展理念,从新文科的视角深入挖掘新财经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新财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我国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新财经的内涵

新财经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领域,不仅继承了新文科的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点,而且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完善,新财经是当今时代经济、科技、教育相融合发展的最前沿的产物。笔者认为新财经是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财经教育理念,构建多学科专业交叉的财经学科结构,探索产教融合、教研结合的多样化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能够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卓越财经人才。就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而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层次、宽领域的相结合。规划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注入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构建基于新文科视角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要重视三个关键要素:第一,质量。提高财经类人才质量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把人才质量的相关标准与责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把人才质量要求注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理念中。第二,特色。凸显财经类人才特色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特色能够代表人才的竞争力,学校应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学科,不断优化发展方向,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形成有底蕴的学科战略发展优势,在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第三,创新。促进人才创新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的驱动力量,新财经教育改革需要将创新内化于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创新驱动的工作格局。此外,新财经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商业领域的主力军,学生的价值观不但关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关乎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新财经人才培养应该将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领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合作共赢、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理念。

三、新财经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从当前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来分析,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成长进程已悄然而至。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标志的新兴信息技术使产业界刮起了一波改革风暴,众多的传统产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转型和升级,并且也催生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各国政府也是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方案以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至于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6]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也对我国财经类院校、财经类学科专业以及财经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此同时,就我国的长期发展趋势而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根基性工程,而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工程,这也使得我国社会对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更加紧迫。

由此可见,财经类院校如何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课题,应该认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界的共识,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支持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等方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如何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各类高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关键在于具有涵盖性和矛盾性的问题。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尽量考虑覆盖不同特点和不同类型的人才,目标覆盖过多,重点却难以突出,于是很难准确地把握培人才培养方向。此外,有些“双一流”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应用型和学术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性,也就造成了培养目标的实施难度较大。因此,财经类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办学理念和社会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定财经类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

最后,如何改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融合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多个层面的共同体,涵盖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的焦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针对财经类人才,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法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要把学科专业调整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打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形成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专业模式,培养“互联网+财经”的创新型人才。

四、新财经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校学科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要有所作为,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领域重点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我国财经类院校学科质量发展方面所提出的指示与要求,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我国教育界人士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矢志不渝地搞好中国特色的财经学科建设工作,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财经类教育,塑造我国财经类院校的国际品牌效应。

第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发展趋势。新财经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与传统财经类专业相融合。例如,从手工记账到财务软件记账,再到机器人记账,信息技术给传统会计学专业带来了质的飞跃,专家预测在不久的未来,电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将会取代传统的会计学方法,甚至会计从业人员将有可能被记账机器人所替代。另外,互联网金融、电子政务等技术也给传统的金融学、管理学等专业带来了开创性的变革。“互联网+财经”类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用人单位在选择财经类人才的时候,往往更加倾向于那些既熟悉财经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给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的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随着信息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方面,信息技术同样也为高等教育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例如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手段都是依托于信息技术所发展出来的。

第三,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当前信息时代下,高等教育开放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等院校只有向全社会开放、向全球开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7]根据《2020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9年海外留学生人数达到71万人。在留学类型方面,本科和硕士留学占留学生总数的59%,是绝对的主流群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就业竞争压力大。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拓宽了高等院校的办学领域、融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然而也导致了我国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高等教育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就财经类学科专业而言,面对高等教育开放化发展趋势,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如何形成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四,跨学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内部及不同产业间的交叉融合,是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模式出现的主要驱动力,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还需要具有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和能力的人才。互联网技术在各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内部的联结,产业间关系从独立化、模块化形式向系统化、网络化形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市场呈现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要求财经从业人员除了精通财经相关知识外,还需要了解所在领域和产业链的知识和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单一产业内部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发生融合,也使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出现相互交叉的趋势,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与旅游业、大数据与医疗业的融合等。新产业形态的出现需要财经人才了解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进行统筹整合运用。

五、新财经人才培养理念的建议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在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体系中,都是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评价一所高校开展工作所取得成效的关键要素,在于是否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财经类高等院校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巩固和加强自身的政治站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的高素质财经类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财经人才。

第二,坚持“互联网+财经”的学科建设理念。由于新财经的提出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财经类院校应该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优化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按照新财经的发展思路,要加大对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并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构建有竞争力的学科群。学科发展的总体方向通常是相近学科或相互支撑的学科通过不断的交叉融合,得到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财经类高校在加大力度扶持“互联网+财经”的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围绕优势学科构建与之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在提升自身优势学科成长的同时,也能使与之相关的学科得到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第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实现由“老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8]此外,学校还要重点强调财经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参与课程设计,以使未来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提升选修课的比重,促使整体的课程体系向着柔性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学校的品牌。

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需要转变传统的财经教育方式。顺应当前我国新经济的发展趋势,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构建财经教育新结构和新内容。首先,新财经建设需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当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财经人才;其次,新财经建设应服务于我国战略发展,满足我国“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创造能力领军人才;最后,新财经建设需要对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立足于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培养关键产业现实发展所急需的优秀财经人才,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复合型财经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是一种有担当、有情怀、有灵魂的重要教育工程,是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相得益彰的新兴工程项目,亟待研究实施。

参考文献:

[1]石国亮.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重点的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6):8-16.

[2]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8-22+34.

[3]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5-14+191.

[4]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9-156.

[5]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9(6):52-59.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6(2):70-73.

[7]宣昌勇,晏维龙.“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本科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6):51-53.

[8]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责任编辑:艾 岚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互联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