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 响应式”线上教学创新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再思考

2021-12-06马姗姗毛星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心理

张 玮 马姗姗 毛星懿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0)

突如其来且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根据教育部提出“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的相关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针对性强,线上教学的开展情况备受关注,创新线上教学方法、提升线上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线上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学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关注点转向了网络”,[2]无论是初期疫情发生还是之后常态化防控,线上教学绝对不是把之前的线下课堂教学变换成直播或视频简单搬运到线上,应对新的变化,“响应式”教学势在必行。这也恰好是线上教学运用的一个契机,可以说是“在疫情之下,帮助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既是战疫应急之举,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在线学习既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发展的新优势,也能有效为学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疫情应对的心理援助。”[3]面对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高校需要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对于这门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都使授课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有所变化和创新。

为应对疫情,有效提高线上教学质量,首先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进行线上访谈了解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的应激状态、内向需求及对课程实施的意见。根据结果分析在新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的第一堂课上进行报告,线上教学平台实时监测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在线听课,踊跃互动,得到学生的积极认可。基于“疫情应对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教学实践,在新的突发事件下,变被动为主动,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

在疫情期及之后的常态化防控期,为凸显课程服务大学生心理疏导功能,需整合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在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学习并遵循现代教育技术规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遵循“设计—实践—优化—实践—优化”线上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展开多轮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实践,提高课程线上教学效果,提升线上心理育人质量。依据此目标进行了线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多个方面的创新。

一、线上教学内容创新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间要“保证在线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相关要求,[4]以疫情防控期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为教学出发点,革新教学内容以响应新需求,创新线上教学方法以响应教学新形态,实践线上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线上教学效果,提升线上心理育人质量。

(一)线上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目标

在疫情防控期的线上教学中,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线上课堂教学改革,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5],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性因素,运用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课程思政。

1.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突出课程思政

线上教学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必须进行重新整合,在线上教学开始之前组织授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运用头脑风暴,集体备课,统一设计教学内容和结构,共享教学资源,但具体授课内容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师通过利用“一平三端”教学平台开展备课和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如“大学生情绪的管理”这一章节,教师紧密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在讨论区布置“近期武汉新冠肺炎期间,你有哪些不良情绪,有这些不良情绪时你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等任务,此类问题正是学生愿意表达的,想倾诉的,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线上互动热烈。对于疫情中学生每天的经历及对各种信息的接受,特别强化了“珍爱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章节的内容,引导学生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如何去珍爱生命、完善生命。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学生能够用积极心态应对疫情。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关注当下,关注学生需求,做到了坚持全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力争通过线上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式体现课程思政

线上教学不是过去线下课堂教学通过新技术的照搬照抄,需响应新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要求学生记录线上日记,紧密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案例创作。线上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新颖的方式记录自己抗疫心路历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创作,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感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不断提升线上课程育人质量。通过课堂中开展的具体事例分析、案例讨论、观点辩论等,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受益人生。

教师对于学生居家学习条件限制以及技术运用上的缺陷,充分估计学生可能产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如焦虑、厌学、消极应付等,个别同学仅仅完成简单任务,不与教师配合。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结合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合理引导,教师在线上加以引导示范,在教学中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同时着重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低水平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凸显课程思政。

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创新中,采用心理热线、问卷调查、经验分享等方式,使他们对心理问题能更好的认识与接纳,对心理健康更加关注。通过这种新的线上教学方式的运用,发现学生能够从自身发现问题、表达观点,提高认识,同时在任务交流中可以很好地发现彼此共同面临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以及平时不敢表达的困惑,通过交流分享,当发现大家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对问题的接受程度得到提高,同时也学会需求方法和手段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线上教学响应心理疏导需要

以疫情防控期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为教学出发点,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响应新需求。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通过模拟“心理热线”,以此为载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自助与互助,及时接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发现心理危机事件及时介入,实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网络问卷调查、远程访谈、案例搜集、线上主题讨论、线上日记、心理热线等方法,收集疫情防控期大学生心理服务需求信息,并设计相应的教学专题予以响应。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优势成立学习小组,由学生小组负责进行解惑,秉承心理健康教育中“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的观念,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学生出现心理困惑后教师解决的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型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体验,运用个人经验,学生之间互相鼓励、辅导、帮助和支持,以学生为本,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三)线上教学强化社会责任教育

疫情防控“群防群控”,宅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疫情是大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活素材,疫情防控期就是社会责任的最佳教育期。在课程实施中着眼于学生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责任、网络责任的培养,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感的正能量,显现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在每个专题的教学设计中固定设置社会责任教育目标和内容一栏,并研究其在线上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面对“95后”“00后”做到“面向新学生,讲新话语”,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例如将网络上涉及到心理健康碎片化的知识优化,使学生能够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线上教学中将社会现实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具思想性和现实性,接地气,易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于担负国家重任。

(四)线上教学注重创新创业教育

面对特殊时期的需求变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基于创业品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现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心理素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线上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共赢意识,提升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二、线上教学方法创新

(一)线上教学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

疫情防控期的线上教学策略应体现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趋势,构建4A(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 content)线上教学形态,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内容。在4A模式引领下,树立线上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总体策略,“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6],创新具体的线上教学方法,以产出为导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改变角色意识,充分发挥服务、支持、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课堂“被动学习”向课堂与课后网络相结合的“主动学习”转变,实现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实现课程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有效对接。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师生关系,对学生课程网络学习进行有效干预,架构好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学习的桥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在线上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通中设置的讨论区,搭建和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自由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课程、教师的建议,实现了教学交流的沟通顺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具体做法是把课前预习交给学生,教师在资料区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布置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完成过去在线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在线上课堂不能仅仅把原来的线下课堂教学变成视频搬到线上,而应该在这个环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其次在线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线上课堂上开展的学生互动讨论、任务驱动、情境设置、心理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感受体验、探索自我、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等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以上的线上活动,在实践中巩固和内化知识点,进行了深度体验式的学习。课前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线上课堂中通过与教师互动得以解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式会水到渠成掌握,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后并不意味着线上的结束,通过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内容,适当进行补充学习,内化知识点,并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学习效果,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有效与课堂教学对接。总而言之在每个环节都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因此课程的实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

(二)智慧教学平台与工具使用

本课题研究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平台,发挥不同教学平台的优势和特长。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课堂APP,进行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线上教学评价、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基于学习通线上直播互动功能薄弱的缺点,选择腾讯QQ群课堂进行线上直播、打卡、分享。本课题研究拟研究疫情防控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在“超星学习通智慧课堂APP+腾讯QQ群课堂”的具体实现方法。

但是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水平不足,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需转变观念,提升自身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主动把网络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发挥教育新技术优势,实现有效教学。

(三)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

在疫情防控期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素材,建设案例教学资源库,并选择典型案例开展线上案例教学。案例搜集渠道包括,一是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大学生征集,由学生第三人称化名创作;二是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领导、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进行征集,收集大学生典型案例。“运用叙事理念,让学生在讲焦虑、恐惧、嫉妒等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人的心理反应,发现生命力量,感恩他人,进而重构积极的生命故事。”[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加工,一是写成“案例分析报告”,分享到线上平台,供大学生自主点击阅读;二是制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短视频”,分享到线上平台,供大学生点击观看;三是开展专题直播教学活动,教师线上讲解案例,学生通过弹幕、讨论区留言等形式,参与实时讨论,教师线上解答。

(四)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是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需要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和数字化革命趋势,转变观念,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8],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需加以重新思考,多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1.线下体验活动+线上分享相融合。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体验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相应的线下分散行为体验和线上集体心理体验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提升课程积极体验,以达到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目标。

2.线下行为训练+线上督导相结合。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行为训练的教学方法,包括对问题行为的纠正行为训练,对良好行为的养成行为训练,开展教师督导,把学生行为改变设置为具体的教学评价目标。

3.线下制作心理情景剧+线上分享。本课题研究拟把大班中每个小班再细分成4-5人组成的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完成一个心理情景剧;其次,小组心理情景剧任务清单包括:剧主题、剧本、线下表演并录制视频、视频剪辑、视频分享到线上教学平台、视频投票、遴选优秀视频课堂展示。

三、 线上教学评价创新

线上教学对于教学评价特别凸显了有力的支撑,“能及时收到反馈,教学统计方便、客观;签到、测试、收集资料简单易行,符合过程性考核要求。”[9]19除了线上教学所提供的这种强大思维评价方式,在其它的评价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

(一)线上形成性评价创新

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现在做的怎么样?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本课题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提问、线上小测验、线上观看视频(观察评价)、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主动运用线上形成性评价方法,科学精准反映和反馈,从而调整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二)线上总结性评价创新

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过去这段时间做的怎么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本课题研究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线上教学平台的特点,探索课程线上考核、学业评测的具体办法。

结语

“响应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做出回应,课前调查及时把握疫情防控期大学生的即时需求,关注大学生应对疫情的难点痛点,同时抓住疫情防控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的育人元素,探索网络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方式”,[10]培养高层次心理素养。线上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更多寻找线上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契合点,“呈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9](p20)克服当下线上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等都要求有所改变,实现创新,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心理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