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微剧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2021-12-06陈宝云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剧场

陈宝云

(上海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3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行力度也非常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课程作为思政课中重要的一门课,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不断创新,相关教学成果层出不穷,比如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创新式教学法等,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源于作为教学主体的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不断变化,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永远在路上。今天的“00 后”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群体。随着信息时代加速发展,“00后”与“90 后”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代际特征。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随之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与观念及行为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学团队针对“00后”的特点,进行了历史微剧场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探索,本文简论之并求教方家。

一、历史微剧场教学的特点

所谓的微剧场,又称作短剧剧场,2008年由导演江耀鑫提出这个概念,并开始拍摄制作发行。其拍摄的方式灵活多样,每集约5-10分钟,表现社会时事、人文风情,达到通俗、易懂,且给人以启发的效果。微剧场体现了信息化时代速食文化的特点,但也往往正由于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更容易给人启发的效果。历史微剧场,其实是戏剧与历史的结合,借助戏剧的教育功能,达到历史课程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对演剧者,戏剧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是抒发情感的好媒介,是陶冶性情、调试性格的好方式,是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好途径;对观剧者,戏剧是有益的消遣,是社会教化的良方,是感乎人心、培养情操的锻炼”[1]历史微剧场教学,就是通过以历史为内容的创作和表演,让学生触摸历史、融通过去与现在,找到历史观教育的价值皈依。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趣味性。如果说长期的专业的表演是比较枯燥的话,而这种微剧场式的表演则有趣得多。人人参与,自己创作,无论是表演还是观众,都是一次特殊的身心体验。正是有趣,才有进一步学习理解的可能性,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

二是互动性。历史微剧场从创作到表演,就是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探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了主体和主导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老师指导下更增强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反思能力。如此,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在互动中相得益彰。

三是共情性。历史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当历史成为编演的素材,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就是那一句话、一个表情、一种气势。在策划编演历史微剧的过程中,从选取材料,到表演完成,都是在同历史对话,都是在揣摩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此,历史微剧场也就是历史的一次共情展现。对历史的认知、人物的评价、逻辑的分析,必然更加深刻,对现实的思考和人生的认识,必然也更加深入。

二、“纲要课”运用历史微剧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意义

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历史微剧场教学法,无论是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来看,还是从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价值导向性来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意义。

1.历史微剧场教学可以针对性地满足“00后”群体的独立性主体性要求与参与意识

2018年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00后”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覆盖“两个100年”战略目标,是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在全国学联秘书处指导下,QQ携手中青报对QQ平台7.83亿活跃用户进行了调研,内容覆盖“00后”的家庭观、就业观、兴趣喜好等多元内容。随后联合发布的《“00后”画像报告》 通过数据揭示了“00后”群体的一些群体性特征,这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00后”大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很早就广泛接触互联网信息,从思维方式到娱乐方式都属于“互联网的一代”。他们与同样享受互联网影响的“90后”也有很大不同。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大多数“00后”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已经比较宽裕,家庭的思想观念上也有了很多变化,更加注重孩子们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价值体现。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更加提倡开放、独立和自由的时代,他们面临的对于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他们在潜意识中往往会更加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网络阵地话语权的追求,更促使其在各个平台汲取相关知识,以期运用移动互联网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观点,带动和引领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2]因此,个性化、独立性以及参与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群体性特征。历史微剧场教学模式在鼓励参与的同时更给予了他们创作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在其中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探索,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认知与价值诉求。无论是参与排演的同学,还是作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大家集体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可以实现独立性、主体性与参与性的统一。

2.历史微剧场教学可以针对性地减少“纲要课”内容重复性、增强趣味性与生动性

“纲要课”内容的重复性是众所周知的。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普及学习。尤其是高中阶段,有些中学历史教师的教研做得非常深入和细致,无论是具体的历史事实介绍与记忆,还是人物、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甚至是历史与现实的联想思考,都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和深入的探讨。所以,当大学的“纲要课”出现在大一新生的课表中的时候,学生的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这个我学过了”。虽然,大学生“纲要课”的教学要求,不是单纯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而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要让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比中学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要让他们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和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等等。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还不能完整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对与“四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还缺少深入的了解。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内容这个载体。因此,“纲要”课的教学,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重复性,让学生有“炒冷饭”、枯燥之嫌,从而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历史观价值观的教育才有可能。历史微剧场教学模式,因其自身的新颖与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学习近现代史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3.历史微剧场教学可以针对性地强化“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导向性

习近平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强调,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3]自2007年以来,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必然暗含着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导向性。从这个课程内容及其目标来看,“纲要课”的导向性大致可以概括为知识导向、逻辑导向、现实导向、价值导向与情感导向。[4]知识导向主要就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事件等历史事实的把握。逻辑导向则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现实导向主要是通过学习,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而价值导向与情感导向是“纲要课”教学的最深层次追求,如家国情怀、社会集体认同感、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的革命情怀以及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微剧场的创作和表演中,无论是选择一连串的历史事件“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等作为表演内容,还是自主创作“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日出”等,从选材、写剧本、表演、反思等等各个环节的操作,都是学生个性认识与具体历史知识及教师指导的碰撞。在每一个环节都是实现四大导向性教育的最佳场合和机会。这远远胜过传统课堂上单向度的知识传授或者说教。

三、“纲要课”开展历史微剧场教学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视野和深度思考的经验,对于历史微剧场的选材创作和表演往往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经验,对于微剧场表现的内涵与启示也缺少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理论水平,因此,历史微剧场教学要发挥作用,需要教师明确观念、调整教育模式、积极调动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整个过程中予以积极有效的指导。

1.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与合理选材

所谓有效分组,主要是推动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教学的死角就是往往有部分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强。当一开始学生就没有参与到活动中,这部分学生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都会成为旁观者。这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只有动员学生从一开始就自主参与,才能保障活动对全班的吸引力与学生的学习活跃度。在辅助学生有效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合理选材。“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作为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虎门硝烟”“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一连串的事件等构成的。所以,合理选材是可以选择有意义的历史事件。“纲要课”教学目标还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规律性、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所以合理选材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作的素材,但是必须在主题上突显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或是四个选择的必然性。

2.辅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创作与表演

一般来说,创作和表演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由于是历史微剧,所以教师的辅助指导必不可少。在确定选材的基础上,由学生在教师辅助下确定大概的故事结构、人物事件等,进一步搜集材料、编写剧本。一般而言,由于教学时间以及场地等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个合适的剧本建议时常二十分钟左右,以对话和独白为主、四幕剧或五幕剧的形式较为合适。[5]在剧本基础上的排练和表演,都需要教师在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等方面及时进行把关和指导,不能让学生偏离主题或是教学目标太远。

3.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之后及时进行反思教育,会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此处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历史微剧场从选材到创作表演整个活动的反思,也包括对主题内涵的反思。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己反思总结从分组选材到创作表演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思考与启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主题内涵进行反思,再一次结合教学内容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将成果反哺课堂与校内大思政教育

历史微剧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历史微剧场的教学成果可以很好的反哺课堂,也可以服务于校内大思政教育。在学生完成微剧场节目的创作表演之后,教师可以把其中优秀的成果搬进课堂、走上讲台。教材上的历史是粗线条的大历史,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缺少对历史的亲近感,因而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微剧场的优秀成果在课堂上表演,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与历史教科书之间距离,通过自己或同学的表演,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让学生理解历史不仅仅是遥远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或是冷冰冰的历史规律,历史也是有温度的,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去完成的,才能产生共情性,更容易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历史的必然性。同时,对于校内大思政而言,这些微剧场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集体展演、图片展览或者视频巡演等形式,对全校同学进行同伴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更大功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活着”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更好地体味家国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加快其思想建设进程。[6]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的教学内在地要求与大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历史微剧场教学,通过以历史为内容的创作和表演,不仅极大地调动了00后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还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历史文化的传播力,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意识、锻炼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是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的一条很好的方式。但这也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使用。孟子曰:“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如何上得有趣有效、如何提升大思政的影响力,是需要针对性地研究学生特点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的长期课题,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剧场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开心剧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论《日出》的剧场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