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遗址“写生与转换”课题研究

2021-12-05王玉娟

油画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修班导师课题

2021年6月25日上午,一場适时的大雨给闷热的京城带来了丝丝凉意。北京大学综合材料绘画研修班圆明园遗址课题研究“写生与转换”作品观摩总结座谈会在圆明园校区如期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导师、综合材料绘画研修班教学主持张元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油画艺术》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秘书长宛少军先生,“水与墨”课题执教导师闫新生先生,“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实践课题”执教导师李强先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高晨昱先生等出席本次座谈会。会议由北京大学综合材料绘画研修班教学管理班主任杨正勇先生主持。

座谈会围绕本期综合材料绘画研修班课题圆明园遗址“写生与转换”展开了热烈讨论,到场嘉宾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各课题执教导师根据课题重点对作品作进一步分析与指导。

“水与墨”课题导师闫新生先生发表了对中国传统水墨的独特见解:水与墨的命题,初看似乎违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内核,似乎是对传统水墨的实用主义解构。其实这种解构仍然是诗意的、纯粹的,因为它旨在构筑一种新的对话方式抑或语言。遥想八大山人“师其意不师其迹乃真临也”,今作“师其迹不师其意乃真创也”,只要我们的“意”能力争上游,解构何妨?在西画系统下的综合材料课程中开设传统水墨课,并冠之以水与墨的材料性概念,这看似是张元教授对文长(徐渭)与八大的反动,实是以我山之玉破他山之石。

宛少军先生围绕研修班研究专题,根据观摩作品体现出的抽象性特征,分别从写生与转换、写生过程及写生的创造性三个方面,特别是写生与转换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们把在写生里面所获得的那些纯粹审美的东西提炼出来,转换到一个新的、抽象的画面中去,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可能就转变过来了”。提到绘画过程的重要性以及过程在整个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意义时,宛老师说:“现代艺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过程。艺术家希望把过程中间的每一步思考、每一个痕迹留下来,所以说过程极其重要。为什么手稿、草稿都很重要,根源就在这里,一切过程都是有价值的,它恰恰能呈现生命在绘画过程中的一个个痕迹,并且能够把它们留下来。而古典主义是要消除这些痕迹的,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有一个画面,中间的过程是看不见的。现代艺术创作的所有过程你都能看得见。通过什么看见?笔触。就像诸位的画面,我们看你的画面就知道是经历过了一个残酷的、几乎都能感受到的过程,这就带来了一种精神性的、内在的东西,也就是你的生命的过程,你的思考过程、思维过程,这就是痕迹,而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是有生命的。”

学员林增玲、杨伟孝、梁天元、马晓磊等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心得、体会和对综合材料绘画语言写生的理解,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与收获,坦言本次课题研究的难度和强度,对整个教学导师团队投入的极大热情及专业上的高深造诣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相信本次专题创作过程中的反复锤炼打磨将会对今后的绘画创作以及人生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与会专家认为将“水与墨”课题穿插到综合材料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无疑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这样的课程设置是高屋建瓴。张元先生、闫新生先生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张元先生分别从生命与水的关系,墨与宣纸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物质性等方面解释了综合材料绘画与水墨的关系以及这种课题设置的初衷,意欲通过这种教学接触到中国绘画传统笔墨语言的价值,他认为这可能会更加接近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

最后,张元先生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作出总结,提到各课题执教导师对于过程的重视,强调写生与转换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因为学员能够在转换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锤炼。张先生对学员们的努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每个课题阶段,尤其“写生与转换”这个课题,学员们从依赖客观写生转换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虽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通过导师的引导以及学员们的不懈努力、刻苦研究、探索付出,最终实现了写生语言的转换,达到了甚至超出预期的效果,而这个过程的呈现正是本期专题教学的初衷及特色。张先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很重要,希望学员们在今后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王玉娟,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研修班导师课题
天津市举办中小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高级研修班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研修班“自拍自评”部分作品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