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旅游类日语文章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山西景点讲解词为例

2021-12-05胡红娟

关键词:译语源语日语

胡红娟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31)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反映了翻译由原来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1]40,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卡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利以及克里斯蒂安·诺德。其中,赖斯是该理论的创始人,她把功能对等理论引用到翻译中,认为功能与方法之间存在明确对等关系,并根据源语的语言特点、语用习惯以及交际功能把文本内容划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种类型;弗米尔则在赖斯的功能法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的观点;曼塔利着重强调了翻译行为的概念,认为翻译行为、参与者的角色以及周围的语言环境能够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诺德的观点侧重于翻译的忠实性,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并概括出了纪实性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两种翻译类型。上述四位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共同构筑起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反映了翻译行为的目的性、社交性和跨文化性的特性。

旅游类文章中的景点讲解词作为一种静态的翻译形式,具有目的明确、文化性强、交际性突出等特征。因此,要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景点讲解词进行翻译,在强调信息准确的同时,也要重视译语与源语在语言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对等。

1 旅游类日语景点讲解词的特点

旅游类文章从文体的角度讲,属于应用性文体;从词汇层面上讲,语言表达非常丰富,包含有专用词汇、成语、俗语等,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这类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实现中国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间的融合发展。日本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但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其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言也有了与汉语明显不同的特色。旅游类日语文章通常在词汇上凝练含蓄、言辞华丽,往往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神韵与意境;在修辞上,往往手法多样,景点的描述更生动、细致。因此,译者在进行旅游类文章翻译时要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从语义到文体的转换,实现文化的相对交融与交际目标的总体达成。

2 《山西旅游日语》景点讲解词中的日语误译分析

为了解景点讲解词的日语翻译现状,本文以邓仁有老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旅游日语》景点讲解词为例,对其中的日语翻译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山西旅游日语》教材中景点讲解词的日语翻译情况整体较好,在内容选择、语言信息传递、翻译技巧、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高水平,具备了山西旅游文化对外输出的基本功能。但是,该教材在个别地方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2.1 词汇使用不准确

词汇翻译不准确是旅游类日语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景点讲解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专用名词、成语、俗语的翻译更是缺乏统一规范。《山西旅游日语》景点讲解词中的词汇选择与使用虽然从整体上看呈现出较高水准,但是在某些词汇使用的细节方面仍然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汉语直译不当和词汇陈旧两个方面。在汉语直译不当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章中出现的某些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专业词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中文直译方式,从而导致译语中式日语现象较多。例如,五台山景点讲解词中的“道场”、乔家大院景点讲解词中的“照壁”、平遥古城景点讲解词中的“推光漆器”等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专业词汇在翻译中均通过直译的方式被分别译为“道场”“照壁”“推光漆器”,这种中文直译的方式不仅无法起到文化外输的作用,还容易给译语受众带来交际障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上述三个词汇分别译为“霊場”“目隠し壁”和“漆細工”更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促进这些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在词汇陈旧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章选用的某些词汇仍然停留在数年前使用的陈旧词汇,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2 语法使用不恰当

语法使用不当主要表现为助词使用不精准,被动表达不到位。以晋祠讲解词为例:

例 1:聖母殿は北宋時代の天聖年間に建てたのです。[2]18-21

例 2:これが山西が晋と呼ばれた理由です。[2]18-21

例句中的“これが”“建てた”翻译为“これは”“建てられた”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3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景点讲解词翻译策略

3.1 重视词汇翻译,实现语言文化的对等

词汇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是文化形成、变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和载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外在反映,它凝聚了该民族民众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和生活风俗,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民族情感。旅游类日语文章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具有较强的社交性和跨文化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词汇与文化间的对等功能,使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段去实现语言文化间的对等。就《山西旅游日语》中的景点讲解词而言,要想实现语言文化间的对等,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词汇翻译工作。

3.1.1 人名地名的翻译

人名和地名是景点讲解词中最常见的一类词汇,这些词汇既是对山西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录,也是山西文化对外输出的一种符号。因此,对人名和地名进行准确、有效的翻译显得尤为必要。就山西景点讲解词中人名、地名的日语翻译而言,可以根据日语翻译的特点通过音译“照搬”原词,并用日文汉字书写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乔家大院景点讲解词中的“乔致庸”可以译为“喬致庸”,平遥古城讲解词中的“雷履泰”可以译为“雷履泰”,这种音译“照搬”原词,并用日文汉字书写的翻译方式不仅有助于译语受众理解,也有助于山西历史文化的对外输出,强化旅游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

3.1.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某种文化中特有的一些能够反映某一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并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词组和习语[3]232,它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是旅游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词汇。山西旅游景点讲解词中介绍了平遥古城、五台山、乔家大院等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征的文物类旅游景观,这些旅游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准确的翻译有助于促进译语与源语在语言信息、文化内涵等方面实现对等,实现山西地域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过程中的“分析-转语-重组-检验”四个步骤,在对词汇进行准确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进行转换重组。[4]必要时可以填加解释性文字予以辅助性说明。例如,乔家大院中的“福种琅嬛”四个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因此,在对“福种琅嬛”进行日语翻译时,可以通过意译、增译以及解释性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翻译:

例3:軒の下に福種瑯環という扁額がかけてあります。瑯環というのは神話中の天帝が蔵書を収納されているところです。福種は福の種がいつまでも宅にあるようにと言う意味です。

3.1.3 成语与俗语的翻译

成语和俗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汉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言简意赅、简短精辟而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的短语或短句被称为成语,而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定型语句被称为俗语。成语和俗语多用于介绍某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或文化,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是旅游类外语文章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对成语和俗语进行翻译时,除了要理解成语和俗语的内涵意义外,还要结合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进行准确翻译。[5]就山西景点讲解词中的成语和俗语翻译而言,要想实现翻译目的,需要译者从成语和俗语的内涵着手,结合实际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并在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对原文结构、语义、语序等进行消化,将其翻译得简明自然,避免语义突兀。在成语翻译方面,译者可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成语蕴涵的文化内涵、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具体的语境,使用套译的方式来翻译。例如,山西景点讲解词中出现的“栩栩如生”“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等成语,在翻译时可以在忠实源语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日语的语用习惯,通过套译的方式将其分别译为“いきいきとしている”“どの家にも知っている”“世界にも有名だ”。当然,有些成语在进行日语翻译时,还需要语法转换,以突显其隐喻功能。例如,把“数不胜数”翻译成日语时,需要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翻译为“数え切れない”。动词“数える”和结尾词“切る”构成复合动词,并通过结尾词“切る”完成语法层面的转换。[6]18-21在俗语翻译方面,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也要兼顾文化语境这一非语言因素,要熟知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选择最有效的翻译策略,避免因文化缺省导致误译现象的发生。[7]例如,乔家大院景点讲解词中的这段内容:

例 4:中文: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起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8]160-162

日语:神様は夢の中で喬全美に“祠は移せば富み、木は移せば生きることができる。もし両方とも移したら、木を東の方に四五足移せばいい、祠だけ移せば、その木がなくなり、人も富むことが出来ない”と教えました。

上述译语通过直译加意译的方式,避免了因日语缺少相关表达和词汇导致误译现象的发生。

3.2 强化语法翻译,促进语言信息的对等

语法是串联语言符号,构成语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语信息有效外输的重要载体,在旅游类日语文章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汉语不同,日语属于黏着语,其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译者在旅游类日语文章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文章中的语法进行有效翻译,以促进源语语言信息的外输。

3.2.1 强化对日语助词的使用

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特点差异主要在于日语是黏着语,每个实词后面需黏着一个助词,助词决定了每个实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保证译语能够忠实于源语,并且使译语语句顺畅,助词的使用不可忽视。[9]13-14例如,在翻译“山西著名景点”这个词汇时,可将其译成“山西省での有名な観光地”,“で”在日语中是格助词表示“在”,根据日语黏着语的特点,译语中只有使用助词“で”才符合日语的语法特点及表达习惯。[6]18-21

3.2.2 日语被动语态的使用

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存有许多差异性。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日语重视被动句的使用。因此,在语言转换中,译者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对源语的语法结构进行转换,使之符合译文受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乔家大院景点讲解词中的这句话及其日语翻译为例:

例 5:中文:乔家大院始建于1755年,历史上曾多次增建扩建,1986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日语:喬家大院は1755年に建てられ、歴史上で何度も拡大の工事をして、1986年に観光客に開放されて、今、中国に知られた有名な観光地になりました。

分析上例可以看出,“修建”“开放”“熟知”等动词在进行日语转换翻译时,均使用了被动式的表达方式,被分别译为“建てられ”“開放されて”“知られた”等,这种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也更有利于源语信息的传播。

3.2.3 汉日语的语序差异

与汉语的“主-谓-宾”结构不同,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结构,这就注定了在将汉语翻译成日语时,需要把汉语中的宾语提到谓语前面的位置,将谓语放在句末,从而保证译语语序的准确性。[10]301-302以乔家大院景点讲解词中的这段汉日双语翻译为例:

例 6:中文:乔贵发年幼时父母双亡,早年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之后,离开故乡,远赴内蒙古包头市,经营豆腐店等营生。

日语:喬貴発は幼い時に両親を亡くし、最初は地元で野良仕事をしましたが、後に故郷を離れ、内モンゴルの包頭に赴いて、豆腐屋などの商売を営みました。

上述翻译中,译语中的谓语动词“亡くし”“離れ”“赴いて”“営みました”等动词放在短句的后面,符合日语“主-宾-谓”的语序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译语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有助于译语受众的理解,保障源语信息的准确性。

4 结 语

综上所述,旅游类日语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交际性的特征,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对旅游类日语文章特别是景点讲解词的日语翻译中,译者应该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参照国内外相关语用规范和标准以及已经建成并使用的语料库[11],综合考虑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并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提高,以促进译语与源语在语言文化和语言信息方面的对等,实现中国文化外输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译语源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