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防控综合措施

2021-12-05商树林

畜禽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殖业病猪猪瘟

商树林

(雷波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雷波 616550)

0 引言

非洲猪瘟最早出现在非洲国家,不仅传染性较强,而且致死率高,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烈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交流日渐深入,非洲猪瘟逐渐传入世界很多国家,2018年我国发现首例非洲猪瘟,非洲猪瘟的传入主要和不合法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联系。非洲猪瘟的高发病率与高致死率,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阻碍生猪养殖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防控效果,为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家猪和野猪是其自然宿主,不论任何年龄的猪,都有较强的易感性,可通过软蜱造成传播。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主要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病毒对于热抵抗能力较低,60℃ 10 min便可灭活,氯仿、乙醚消毒剂敏感。东非肯尼亚地区在1909年首次爆发非洲猪瘟,之后逐步传入葡萄牙、古巴、意大利、巴西等地,之后不断发展至拉美、南欧等地。2018年8月我国沈阳发现首例非洲猪瘟,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发生的非洲猪瘟属基因II型,和波兰、俄罗斯公布的全基因组序列,达到99.95%以上的同源性。通过相应调查发现,跨区域调运生猪产品、车辆携带病毒以及泔水喂猪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 发病机理及症状

猪在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之后,发病非常突然,急性病例体温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0.5℃以上,而且白细胞下降明显,3~4 d之后,病猪食欲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废绝,出现共济失调以及发绀衰竭,非洲猪瘟主要经呼吸道以及食物造成传播,病毒对血流造成侵入之后,通过血细胞弥散到全身,非洲猪瘟病毒对于网状红细胞亲和力更强,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在猪的喉头、心肺、肾脏、膀胱等诸多器官都出现明显瘀斑,全身出血症状比较明显,出现严重的淋巴结出血、肝脾肿大。

3 免疫学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血清型,具有非常高的毒力,免疫原性较低,无论是自然感染、人工感染都未发现中和抗体,病猪耐过之后,体内有抑制病毒生长的因子出现,但是效价水平较低,将免疫血清和非洲猪瘟病毒混合,依然无法灭活病毒。所以很多人认为耐过非洲猪瘟,抵抗再次出现感染的能力和干扰素样物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多型性的特点,疫苗免疫效果较差,虽然接种非洲猪瘟病毒疫苗之后,会有高价抗体产生,然而免疫保护力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虽然目前广泛应用弱毒苗,然而存在散毒的可能。通过开展分子病毒学分析,有两个可变区存在非洲猪瘟病毒DNA两端,有可能引发缺失或者增多,导致病毒出现逃逸免疫监控的情况,这与该种适应机制存在紧密联系。

4 诊断

非洲猪瘟一般为5~20 d的潜伏期,当猪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力不高时,再有病毒感染,病情就会非常严重,有的病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2 d之后便出现死亡。结合临床症状,非洲猪瘟主要有4种类型划分,①超快型,猪在感染非洲猪瘟后,快速死亡,常常症状不明显。②急性型,猪在感染非洲猪瘟后,高热症状较为明显,体温达到42℃,皮肤部位有出血点,接着病猪昏迷,出现死亡。③亚急性型,在猪的耳部、鼻部等部位出现出血斑,同时出现呼吸道症状,这种类型临床相对少见,且治愈率也比较高。④慢性型,这种病害会引发猪的体质出现明显下降,并不断消瘦,病程时间非常长,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要完全质疑存在很大难度,为了对非洲猪瘟准确诊断,只有利用实验室检查才可确诊。诊断过程当中,可以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诊断,也可选择病毒分离血细胞吸附试验进行诊断,还可通过双抗体夹心技术进行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法在诊断非洲猪瘟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荧光定量PCR,是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重要诊断方法。

5 综合防控

5.1 提高生猪防疫工作水平

对猪饲料加强管理,饲料为猪的营养吸收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在生猪养殖过程当中,为了控制和减少猪疾病的发生,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增强猪的抗病能力与免疫能力,与生猪养殖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对饲料科学配比,保证猪的营养,增强猪自身免疫力,同时对疫苗和药物合理应用,对生猪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增强其自身免疫水平,控制和减少各种猪病发生。生猪养殖过程中禁止投喂泔水,避免不安全的食物造成病害传播,有疑似病猪出现,应当及时隔离,并对病死猪采取无害化方式处理,利用有效的消毒剂全面不留死角的开展消毒,以免病毒残留再次造成传播蔓延。

5.2 消灭传染源

在引进仔猪或者种猪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测工作,保证引进的仔猪或者种猪健康,没有携带病毒。引进的仔猪或者种猪在开展第一轮检疫检测之后,不应当和猪群进行混养,可以在养殖场中设置独立的养殖区进行养殖,并实施多次全面检测,确保引进的仔猪种猪安全之后,才可转入养殖区进行混养,而且养殖工作当中还应当认真观察猪群健康情况,对猪群定期展开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将潜在病猪及时检出,控制和减少非洲猪瘟大面积传播和流行。

5.3 阻断传播途径

有非洲猪瘟疫病出现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而且对车辆人员展开全面消毒,避免非洲猪瘟疫病的扩散蔓延,造成更大危害。生猪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养殖区域卫生管理工作,选择合理的消毒剂展开全面消毒,不留死角,阻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消毒剂应交替应用,减少非洲猪瘟病毒抗药性,提高消毒成效。

5.4 增强防疫意识

生猪养殖过程中时常遭受各类疫病影响,尤其是非洲猪瘟病造成的危害性相当严重,为了控制和减少非洲猪瘟病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养殖人员防疫意识非常关键,在生猪养殖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全面管理,增强防疫意识,不但是对自身负责,而且也体现着社会责任感。所以要提高养殖者非洲猪瘟防疫意识,养殖人员从专业角度对非洲猪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更要认识到非洲猪瘟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危害,认真学习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和减少非洲猪瘟造成的不良影响,推动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6 结语

非洲猪瘟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措施的研究,并将这些有效措施充分落到实处,控制和减少非洲猪瘟发生的概率,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生猪健康。上文结合实践从非洲猪瘟的病原及其流行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防控效果,为生猪养殖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养殖业病猪猪瘟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数字化智能背景下畜禽养殖业发展路径及赋能对策研究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病猪喂药有办法
中药方剂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观察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多国发生猪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