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登山”进阶之径 砺敏毅少年之品

2021-12-05黄晓艳

江苏教育 2021年70期
关键词:之山育英进阶

李 艳 黄晓艳

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结合国家课程,建构具有育英特色的跨学科实践课程——登山课程,并编制配套教材《登山》。作为心路历程课程群的子项目,登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发展小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塑造学生勇于探索的坚毅品格、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登山课程以“登山”为内容载体,从儿童的内在愿望出发,让其与外在的知识发生意义关联。课程以体育学科为基础,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依托《登山》教材,进行融“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为一体的跨学科教学。课程“起于登山”却“不止于登山”,以登“有形之山”和越“无形之山”为路径,通过四阶逐层推进的内容体系,在真实性体验中培养富有育英特质的敏毅少年。

一、行山:“毅·行”强体魄

行山,即登有形之山,学生行走于山间、沿着山体向上攀登。登山课程首先设计的内容是“毅·行”,旨在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品格生长。学生走进青山公园,在山林间徒步、奔跑、攀登,在行山过程中亲身经历登山运动的全过程,感受运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全身心参与实践,获得切身体验,突破自我,在由近及远、由易至难的真实登山经历中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青山公园中的运动场域与体育内涵,设计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如徒步、奔跑、攀登等进阶性运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登山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拓展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一步步激发学生对登山活动与知识技能的热情。

二、研山:“乐·登”拓思维

山为学生提供了强健体魄的场所,山林中更是充满了奇趣的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与研究。基于国家课程中的一些必备知识与基本技能,登山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进行探索,设计了“乐·登”内容,开展以“山林间的奇趣探索”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包括观察植物的叶子和茎、认识花的结构、寻找土壤的秘密、户外辨认方向、给青山公园画张地图等内容。

不同于常规的教学环境——教室,登山课程引导学生深入青山公园,以公园中真实的事物、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发深入思考、研究问题。学科教学渗透,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探索运用新知,在真实的学习经历中内化新知,最终掌握必备知识与基本技能。真实问题情境将学科内、学科间知识左右勾连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学生在研山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问题解决中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在探索活动中形成热爱家乡、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话山:“慧·进”养情趣

话山,即用语言描述青山。登山课程设计并形成“慧·进”内容,进行“山林间的四季吟诵”主题教学。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青山中的四季,感受生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大自然的智慧,明了自我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联。

“山林间的四季吟诵”使四季的景色始终贯穿在学生的登山过程中,将课内外知识以及校内校外环境进行关联融合,学生吟诵、思考、感悟,在言语和山景的共同熏陶下产生共情,将学生的情感世界与社会外界环境沟通关联。在“自然生态”活动中,学生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感悟,更在行走中共情。学生通过作品的吟诵、文章的创作等形式抒发感悟共鸣,将山之典故、人之典故等传统文化转化为品格发展的人文资源。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养护高雅情趣,学会处世智慧,在个性化心路历程中获得发展,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越山:“志·越”砺品格

越山,即跨越内心的无形之山,达到品格生长的最终目标。登山课程的最终进阶内容为“志·越”,主题为“美的发现与创造”。越山遵循儿童的生长节律:低学段学生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领悟大自然的博大,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不断尝试、挑战自己的第一次,在真实性体验中克服困难,努力坚持,用毅力帮自己实现目标。高学段的学生以前期的品格生长为基础,以不凡志趣为价值导向,将对登山的期待、兴趣与情感外化为具象行动,依照进阶目标树立更高的志向。

登山路径上的台阶与起伏,属有形之山。成长道路中的崎岖与障碍,属无形之山。对学生来说,登山是登有形之山,更是越无形之山。通过体验、感受、实践,学生在正向品格浸润之下,挑战品格台阶的逐级提升,坚持迈向品格巅峰,塑造收获优良品格,磨砺品格,在经历整合、转化、融合的过程中获得品格发展。

猜你喜欢

之山育英进阶
“光明之山”钻石 印度忘不掉的珍宝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逆境之中育英才
二战战术进阶课
砥砺奋进“十三五”,看安凯客车“出海”进阶之路
新绿之山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点电荷的平衡与非平衡问题的进阶学习
培菁育英 全面共进——福州十中简介之二
节录《林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