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雨燕

2021-12-04张世强

绿色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雨燕城楼北京

张世强

北京雨燕,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首善北京”彩车,第一个出场,犹如一条高扬的航船,一眼看过去北京元素十足:天坛、北京雨燕、大兴国际机场处处都彰显着北京之于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可是,如果说到能与北京这座古都相伴600年,一直自由翱翔于北京上空的北京雨燕在哪里最为常见,正阳门城楼自然是首屈一指。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千百年来,它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相伴而生、携手同行,是首都独特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符号。

2017年8月,正阳门管理处率先发起“关注北京雨燕、打造城市金名片”的社会倡议,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雨燕种群开展了生态调查与科学保护。

2019-2021年,正阳门科研团队继续深化“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希望通过3年的数据采集,定量研究雨燕粪便对古建筑油漆彩绘的影响。

早在2018年,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节目的制作人小强,就曾经采访过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关战修,他也向听众朋友介绍了北京雨燕在中轴线上的标志性作用。

正阳门及箭楼是北京中轴线14处遗产点之一,如果您听过这期节目的听众,一定还记得关战修主任曾经说过,对于现在的正阳门来说,有三大文化标志,除了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正阳门地区的地上还有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天上呢,就是可爱的北京雨燕。

如果不是关战修主任介绍,我想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正阳门城楼由于它庞大的古建结构,每年汇聚了大量的雨燕在此生存。它在正阳门城楼已经飞舞盘旋了近600年,可以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化的历史标识。

这群雨燕,它们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王朝兴衰交替:宫殿烧了,城门拆了,又建起来,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北京雨燕却没离开过。

北京有着3000年的建城史,800年的建都史。在古代我们叫‘燕京,现在我们的文化也叫‘燕文化。”而这一个“燕”字,不仅存在于史册之中,更是历代北京人最亲切的记忆。

北京雨燕,正是这样一种活态的文化存在。

北京雨燕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鸟类。也是具有北京文化元素的鸟。

北京在古时被称为“燕京”,它的历史可以追随到殷商时期,商人认为这种鸟是他们的祖先,称之为玄鸟。

而玄鸟正是燕国文化图腾,被中华先民崇拜着。在《诗经商颂 玄鸟》中对雨燕有明确的描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玄鸟”是古人对燕子的称呼。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张正旺在《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一书中指出,宋代大臣,文学家罗愿所描述的古称玄鸟的胡燕就是雨燕。雨燕不是家燕,它受到自身爪子构造的影响,只能在平房和古建筑的屋檐里坐巢。雨燕生活习惯特殊,只选择天皇贵胄的高宅大院,香烟燎绕的寺院庙堂,高耸入云的古塔、牌楼、城楼等衔草筑巢,因此也叫“楼燕”。

因羽毛通体灰褐,有麻点,也叫“沙燕”。雨燕之所以生活在高大古建筑或山崖上,与它独特的生理结构有关。它比其他燕类个头要大一些,腿短,翅膀长而宽,与身体不成比例。

一般鸟类脚为四趾,三趾朝前,一趾朝后,便于握住树枝绳索等站立。而雨燕四趾全部朝前。朝前的四趾方便悬挂、攀爬,却无法在平坦的地面或树枝绳索上行走或直立。

它们的起飞完全是一种坠落,依靠自由落体助飞。巢必须距地面4?45米,只有在高大的建筑上生活,才能保证它们的起飞与生存。

对于很多老北京人来说,都对雨燕有着深厚的感情。很多老人甚至可以一眼能分得清雨燕、家燕和金腰燕。

雨燕是飛翔速度最快的鸟类,每年4月到7月会来到北京正阳门产卵,小燕出生后,就会和成年雨燕一起告别北京,一路飞行1万多公里,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穿过阿拉伯半岛,最终到达非洲南部越冬,正是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最终到达温暖的南非。等到来年4月,再飞回北京。

猜你喜欢

雨燕城楼北京
小雨燕的远航
吴哥蹦必烈神庙遗址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10月历史大事记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幸福瘦身
正阳门城楼周边地面交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