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劳动教育观念的渗透

2021-12-04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张龙

家长 2021年32期
关键词:古诗文劳动语文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 张龙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进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是因此,劳动教育逐渐受到了许多中小学的关注。

一、传统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只要一提及劳动教育,人们就会想到马克思主义中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这也是多年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根本。无论时代经历怎样的变化,劳动在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永远都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作用。就传统的劳动教育而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生产劳动”的理解更加倾向在工农业生产以及以体力劳动换得报酬的理念中,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学说中,人和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和劳动结合”存在一定的统一性,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劳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于一体,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劳动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元素。而且在当前的劳动中,其也已经不再是传统依靠体力消耗来获得物质保障的劳动范畴。就拿我国著名的篮球明星姚明来说,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获得“劳动模范”的呢?他并非只是依靠物质生产劳动,更多的还是在义务、责任等层面的非物质生产劳动,在教育与劳动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属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的劳动和教育更多的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而服务,赋予了其全新的属性。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以劳树德,培育品行

众所周知,青年时期是确保一个人良好发展的关键阶段,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通过劳动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从思想、情感以及能力三大方面对中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确表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勤俭、创新、努力奋斗等方面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以劳增智,开启慧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在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不会改变。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对“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理念,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在此背景下,《意见》中也将劳动教育中的“时代特征”重视起来,其中提到了,劳动教育要与当今科技的发展以及产业的变革结合起来,对于产生的新的劳动形态,必须要将新兴技术和社会服务的变化重视起来。

(三)以劳强体,躬行实践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青少年,家长对其身体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虽然中学生的身高、体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体质指标下降、劳动观念缺失等却成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阻碍。而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这种问题的出现与劳动教育弱化、淡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发展方面来看,其要求中小学在五个层面上进行协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四)以劳美育,怡养性情

审美观的形成在人的良好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的深入调查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情况,很多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劳动,甚至一些学生还出现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在此情况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劳动中创造美的功能重视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劳动教育观念的渗透策略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完善劳动教育的内涵

教师要借鉴教材中弘扬劳动之美的文章,此类文章主要是以展现劳动技艺的美、劳动成果的美为主题,以此促进学生懂得在劳动中创造美,充分激发出学生在劳动中的审美观。以《核舟记》这篇古诗文为例,教师就可以指引学生感知用“长不曾盈寸”的桃核雕刻出令世人发出“技亦灵怪矣哉”感叹的核舟技艺,让学生懂得欣赏劳动创造的美,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

(二)通过劳动写作教学来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

首先,从家庭劳动方面入手。众所周知,家庭承担着启蒙教育的责任,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基于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庭劳动,例如:做饭、洗碗、拖地等,并将劳动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感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家庭劳动中,真正实现“以文化促劳动,以劳动促学习”的目标;其次,从学习劳动技能方面入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参与的劳动或所学习的劳动技能进行描述,如日常养花、剪纸等易于操作的劳动,在这种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也能实现对其劳动技能的锻炼,真正实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目标。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中贯彻劳动教育

自新课改实施后,语文实践课程就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希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做好观后感以及走访记录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生产以及学习工艺技术等活动,创造劳动成果,真正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价值和快乐,这样做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能力,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将其重视起来,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联系,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古诗文教学内容,加强劳动写作教学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感悟。通过开展语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将语文古诗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劳动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未来社会接班人的有效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古诗文劳动语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