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再思考
——基于两种英雄观的比较

2021-12-04何良安尹忻瑶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英雄马克思主义

何良安,尹忻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2]。英雄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科学的英雄观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起着积极作用,扭曲的英雄观则会对民族信仰、社会风气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种消解英雄、诋毁英雄的错误价值观在社会中蛊惑人心,危害甚深。坚定文化自信、夯实精神根基,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的各种表现做斗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进行再思考,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是重大的时代课题之一。

一、谁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正确区分两种对立的英雄观

英雄观的产生从不缺乏群众基础与理论支撑。古往今来的神话传说和史料记载都体现出人们对具有超凡能力、有勇有谋的个人的崇拜。不同的英雄观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观点和认知,人们在分析和阐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时更有着不同的基本角度与看法。哲学史上的英雄观分为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和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在英雄观的变迁过程中,群众与英雄谁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或者说二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孰高孰低、作用孰大孰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和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唯心主义英雄观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出现之前,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占据意识形态的主要地位,其为了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将历史前进的动力归结于统治阶层。他们害怕群众的力量,从而否认群众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他们或者将少数英雄人物视作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英雄造时势”,“整个世界历史的灵魂就是这些伟人的历史”[3],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只有在追随伟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拯救;或者把“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当作世间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认为英雄是“绝对精神”用来创造历史的代理人,群众则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4]323,“人民是助唱队——他们消极、被动;只有英雄们建功立业,担负责任。他们双方之间绝对没有共同的地方”[5]。黑格尔认为,群众需要跟随英雄的指引,围绕在英雄周围。他说:“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尤其是知道自在自为的意志即理性需要什么,……这恰巧不是人民的事情。”[4]319黑格尔还看到英雄人物作用的发挥受客观“理性”的制约。黑格尔的这些思想都包含着唯物主义的萌芽,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说,黑格尔的英雄观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形成的直接理论前阶[6]。

马克思从客观世界、现实历史、社会物质生活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出发来研究历史,肯定了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颠覆了长期以来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理论研究的立足点,从唯物主义的视域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切入,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英雄观理论,彻底推翻了以往的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的主张。

首先,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以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性作用的基本立场作为起点,强调现实的、社会中的“人”,提出人类“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7]526。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7]530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而广大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的创造者,因此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批判了以往一切英雄观没有将人放到现实和历史中去、没有看到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错误立场。

其次,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强调英雄的重要性。英雄来源于群众,没有群众的支持英雄便会孤立无助,群众没有英雄的引领便很难找准方向。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往往能够率先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找到或提出历史任务并带领人民群众走上正确的道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中,恩格斯就曾说:“无产阶级群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没有领袖,没有受过任何政治教育,容易惊慌失措,或者几乎是无缘无故地怒不可遏,盲目听信一切流言蜚语。”[8]415这充分指出了领袖对群众及群众运动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英雄人物的地位与影响十分重要。

最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辩证地看待了英雄与时代的关系。时代与英雄是相互成就的。正如马克思曾表示的,“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8]137。在每个历史阶段中,英雄人物的出现都符合历史的客观规律,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往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决定或逆转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什么解构了英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面临的挑战

在提防和批判唯心主义英雄观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矫枉过正,造成模糊甚至“污名化”英雄、虚无英雄历史作用、淡化英雄现实意义等问题。

(一)英雄含义模糊化

首先,表现为实用主义的英雄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剧烈的震荡与变化,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滋养的实用主义无形之中扭曲了一些人的精神理性。实用主义以成败论英雄,扭曲了英雄精神的内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随之更是出现了两种错误思想: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和对物质财富的崇拜。处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需求有所增长,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资本逻辑的陷阱,重利益轻信仰,甚至会去崇拜“富豪”“明星”乃至“网红”[9]。

其次,表现为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乘虚而入。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尤其是大量影视产品传入,例如《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等,其中暗藏的“英雄造时势”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这类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造成了冲击。有人将西方发达国家影视作品中体现的个人英雄主义错认为是西方先进文明,认为值得我们学习;有人“尊人卑己”地肢解自己民族英雄形象,把自己民族的英雄主义同“洗脑”“思想控制”联系在一起[10],一味地美化西方,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二)英雄历史作用虚无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因此,总有些不怀好意的势力带着恶意去质疑甚至诋毁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意在通过虚化民族英雄的历史作用,从而实施不良引导,解构中华民族英雄精神,造成中华民族英雄形象和英雄价值的虚无化[11]。在苏联解体之前,运用此类手段来开展意识形态侵蚀的情况就屡见不鲜: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被所谓的“村民爆料”污蔑成精神病人,舍身堵枪眼的马特洛索夫被歪曲成“未成年犯”……这些“证伪”英雄事迹的做法就是用只言片语的传闻去否定整体性的事实,通过刻意回避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来虚化英雄的行为,贬低英雄的人格[10]。当一个民族的英雄形象崩塌、历史作用被虚无化时,民众的精神世界也会支离破碎,随之,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会全线崩塌[10]。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加深,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日益加强。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带来一些负面浪潮,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借“重新评价”“寻找真相”之名,行随意改写历史之实。例如,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怀疑雷锋的好人好事皆为摆拍……这些都是在否定民族榜样的英雄事迹,通过将英雄的历史功绩虚无化,消解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

(三)英雄现实意义淡化

首先,是英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疏远”。有人说战争时代是铸就英雄的时代,而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和平年代英雄无用武之地,再论英雄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同时,一些僵化、形式化的宣教方式削弱了英雄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英雄丧失了生活气息,群众就会感觉英雄与自己的生活相隔甚远。对英雄的种种错误认知会导致人民群众忽视正确认识英雄的重要性,从而不能自觉自愿地向英雄学习。

其次,是生命教育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雄教育。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铸就了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民族品性,类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舍小家,保大家”等牺牲与奋斗精神的宣传十分常见。然而,在自21世纪以来掀起的生命教育热潮下,有些人认为英雄主义教育有悖于生命理性,由此反对英雄主义教育。诚然,教导人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对传统的牺牲型道德取向有积极的纠正作用,但如果一味地强调肉体的保全,反而会导致人们忽视道义的崇高性[12]。英雄教育的缺失意味着英雄失去了人们的敬畏和热爱,而历史英雄一旦失去了现实价值,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倾向也会陷入混乱。

三、新时代如何界定英雄:英雄的特点

“英雄是人类社会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共同体价值的人物摹本或榜样,代表着一定时期特定群体所追求的完美人格、高尚情操和最终目标。”[10]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丰碑,是前进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全面阐释了新时代英雄的特点。

(一)英雄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时代给英雄创造机遇,英雄为时代增光添彩。英雄不仅来自群众,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13]。英雄人物的出现离不开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潮流。对于第一国际所获得的成就,马克思曾表示,“国际的建立就是这种环境造成的结果,而决不能归之于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们的努力”[14]。不是英雄造就历史,而是环境和时势造就了英雄、成就了历史。英雄的产生是时代的呼唤,是时势的需要。某一时期社会历史的需求会促使英雄人物的出现,但“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15]。 英雄人物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且无法超出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次,英雄人物的出现必然会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总有英雄挺身而出,带领人民群众突破逆境。习近平曾用《楚辞·国殇》中的名言盛赞为民族大义挺身赴难的先烈们:“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6]在战争时期,有为建立新中国而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爱国先烈;在和平时期,有为安邦定国而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无双国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起着“急先锋”的作用。英雄人物及其英雄精神能激励人民群众前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17]。

(二)英雄是群众中的先锋人物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唯物主义英雄观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坚守的一条红线[11]。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8]英雄的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习近平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9]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20]英雄来源于群众,平凡的人民群众通过不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奋斗,在人民事业中拼搏、奉献,便成就了人民英雄、时代先锋。时代在变,但英雄出自群众的真理不变。习近平指出:“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之所以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取得重大成果与成功,就是因为有全国各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这许许多多的“抗疫英雄”,在疫情暴发时,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群众的生命安全选择了挺身而出,承担了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成就了自己。在2020年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为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在讲话中提道:“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21]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英雄来自群众的观点:“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22]习近平指出,英雄和群众之间并没有难以跨越的鸿沟,只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事业添砖加瓦的人民,就是英雄。

(三)英雄具有优良品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会把英雄同高尚品德联系在一起,把对英雄的崇拜引导到对自身才能德行的培养上来,从而形成某一历史时期具有集体意识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17]。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有着用讲述英雄故事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宣扬正确价值观的传统。比如,提到忠贞刚烈,我们就会想起对敌人说“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刘胡兰;谈到舍己为人,我们就不会忘记“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说到爱国报国,我们会想起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钱学森;论及有勇有谋,我们会想到“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以上诸多典型,都是中华民族传统英雄观中“英雄”的代名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20],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英雄的三大“鲜明品格”,即忠诚、执着、朴实。

忠诚,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20]。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是英雄的基本品质,也是其最鲜明的品格。

执着,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20],“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3]。英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为国为民的初心不变、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和百折不挠的奋斗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1]。

朴实,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其中很多同志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20]。英雄作为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人,也都是在坚守岗位的过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怀揣着朴实的品质,将工作中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做好,方才书写出不平凡。

四、怎样培育英雄: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时间和不同场合评价英雄人物和事迹时,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思与致敬,做出了一系列有关英雄的重要论述,在2019至2021三年的新年贺词中更是连续提到“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革命英雄人物和看待革命历史时,既表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又辩证、历史地分析了英雄人物及英雄精神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延续和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新的时代内涵。

伟大的民族离不开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离不开英雄人物的贡献。在新时代培育英雄,需要大力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立场

第一,群众史观是基础。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坚持用唯物史观去看待和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坚持“时势造英雄”的立场,对英雄和群众的关系进行了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剖析和阐释,从而正确地分析了英雄的历史作用,为无产阶级及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指明了一条可靠的、科学的路径,那就是: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杰出人物的领导之下,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

第二,理性地崇敬英雄。在如何科学看待历史英雄的问题上,习近平说:“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23]今天我们强调英雄的价值,追思和崇敬英雄,并不是主张个人崇拜,更不是肯定历史唯心主义英雄观[24]。我们是在寻找价值观的共鸣,而英雄人物作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符号和象征,鲜活地传播着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观,传播着本民族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倾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可以学习、可以模仿的榜样;我们是为了铭记历史,通过英雄人物这一象征来增强国家认同感,构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25];我们是在通过推崇英雄精神补足精神之“钙”,为实现本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支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群众力量。

第三,坚决捍卫历史英雄的形象。在敏锐洞察到历史虚无主义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后,习近平指出:“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26]“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作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7]诋毁民族英雄的崇高形象就是在戳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骨,虚构民族历史就是在消解国家的未来。鉴于英雄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引领作用,我们应以历史真相为英雄正名,以法律制度捍卫英雄名誉,“正历史本,正英雄名,正民族魂,正国家骨”,在全社会全民族营造铭记英雄、尊重英雄、捍卫英雄、以英雄为榜样的良好风气,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17]。

第四,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英雄。不忘初心,铭记来路。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华民族是否仍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习近平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指出:“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28]英雄及英雄精神是鼓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17]。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在革命时期,英雄精神代表着英勇抗争,敢于为国牺牲;在和平年代,新英雄精神意味着不懈奋斗,敢于开拓创新。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的过程中,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价值、学习英雄事迹显得更为重要[29]。

(二) 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英雄主义教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0]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其首要性和重要性就如同穿衬衣时扣的第一粒扣子,倘若第一颗扣错,便会导致其余所有扣子都扣错。习近平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1]。

首先,要在家庭氛围、学校课程、社会风气中重视革命历史教育和英雄教育,激励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英雄观,使之坚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青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价值引导,需要在家长、老师的指引和社会整体良好风气的熏陶下健康成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善于接受和模仿新事物,有偶像崇拜情结。对于青少年来说,偶像崇拜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扭曲,重要的是其崇拜的对象与其健康成长方向是否一致,这种崇拜能不能起到价值引领的正能量作用。一个可崇拜的对象有助于青少年来观照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塑造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修养,因此应适当引导青少年,将其引导到崇拜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英雄上来[9]。

其次,要认识到生命教育和英雄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在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过程中,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帮助青少年确证人生的意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缺少英雄主义会导致生命教育的片面化和表面化,可能误导青少年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错误认知,甚至可能使他们滋长好逸恶劳的恶习。世事浮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英雄主义的滋润和指引[12]。完整的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青少年爱惜生命,还要运用英雄主义来引领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要注意优化宣教方式。凡事讲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要求。宣传英雄不是将英雄美化成遥不可及的高大形象,而要坚持“宏大叙事”和“微观讲述”的结合,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平常人性的回归阐述英雄出自群众的英雄故事[32]。

(三)重视对本民族英雄精神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宣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立场,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鉴别文化优劣性的能力,加强优秀文化产品传播的能力。

在社会传播层面,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中华英雄精神的传播力度,需要群众自觉分辨和抵制将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虚构化、低俗化、娱乐化的言论,提高文化鉴赏的水平;有关政府机构应当严格审核与英雄形象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小说、新闻报道等,坚决打击利用媒体诋毁英雄人物以夺人眼球的不当行为[33];各级宣传部门应重视利用大众传媒来对英雄精神进行舆论建构,加强相关机制建设,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弘扬主旋律,利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车载电视来传播英雄精神,创作英雄主题影视作品、话剧等来营造清朗的社会风气。

在国际交流层面,要兼收并蓄,以我为主。政府和公民既要在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优秀的外来文化精华;又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优质文化作品的产出和对外交流,重视这些文化产品背后的正确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力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起到的进步作用。与西方某些大国不同,习近平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重要论述是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的,是超越了传统的地域局限、文化差异、语言限制与思想屏障的,彰显了其关于英雄及英雄精神的国际化视野和宽广胸怀[17]。2019年,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为国际友人颁授了“友谊勋章”,并强调,“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这个星球越来越美好”[20]。

五、结语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一经注入时代精神和实践内涵,就能唤起情感共鸣,增强精神纽带,鼓舞民族士气。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需要坚持并弘扬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通过铭记英雄、崇敬英雄、学习英雄,“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34],“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英雄马克思主义
英雄犬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