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术语和生活语言

2021-12-03杨瑞庆

岭南音乐 2021年3期
关键词:过门腔调旋律

文|杨瑞庆

生活中的语言丰富多彩,为了说得生动,引人入胜,往往会借用民间俗语,甚至还会吸收艺术门类中的特定语言。如,吴语地区在平常交流中就会采用一些音乐术语,而使语言说得更加生动有趣。

靠谱

“谱”要有两种解释,一指传递作曲意图的载体,如曲谱、歌谱中的“谱”;二指形成规范的程度,如,靠谱、离谱中的“谱”。作曲离不开曲谱,以歌曲为例,大多通过依字行腔后记录成谱,然后提供给歌者视谱演唱。前人总结的作曲法、前人留下的优秀作品都为作“谱”提供规范和素材,如能借鉴这些经验之谈、经典之法,就能增加保险系数,容易取得成功。

戏曲唱腔就是强调“靠谱”设计,贴得越近,戏味越浓。这种强化“靠谱”的作曲方法,不但不会产生单调乏味感,恰恰相反,成为戏曲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歌曲创作也常借鉴民歌素材,进行“靠谱”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靠谱”不等于“抄谱”,有经验的作曲者绝不会原封不动地去照搬现成。作曲时,总是渐变原始音调,从中寻找新的突破。就是在借鉴经典作法、现成音调的同时,一定要融入一些独家经营的音调和节奏,才能使新创作的作品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新意。只有同中有变,才能使老调焕发新意。

人说天下文章一半抄,这是有点夸张的说法。因为在后人的作品中总会运用前人用过的词汇、章法、修辞等,出现这种模仿现象纯属正常。关键是还有一半文字一定要设计出新的运行轨迹,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创作。而音乐比起文章更有“天下歌曲一半抄”的可能,因为写作素材只有七个自然音,即使再加上一些变化音,创作元素还是很有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严重“靠谱”,而被不屑一顾。有经验的作曲家总是一半篇幅在寻求靠谱时的共鸣,至少还有一半的篇幅要去追求离谱时的新奇。

设想一下,如果作曲时完全不“靠谱”,一切都是前所未用的新音调、新节奏,那么,无论如何也撞击不出让人共鸣的火花来。所以,当代同宗、同风、同类的作品比比皆是,群众欢迎,专家也能认可。

但严谨地遵章守法,甚至刻意模仿,就会产生雷同感,缺少感染力,严重时还涉嫌抄袭。创作中只有适度“靠谱”,才能使作品产生亲近感,而且,还能产生新鲜感。

正因为“靠谱”作法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产生可信度,所以常被用作生活语言。如果某人说话不着边际,有胡编乱造的嫌疑;或做事没有依据,别人就会担惊受怕,对于这些现象常用“不靠谱”来评价。反之,如果说话、做事依附经验、符合章法,就能让人放心,就被说成“靠谱”了。

运用“靠谱”和“不靠谱”来比喻“可信”或“不可信”的说法很有玩味,这是利用音乐术语来注解社会现象,给人启迪,给人深思。

腔调

“腔调”可看作是一个偏正词组,指由“腔”发出的“调”。“腔”指身体中的某个腔体空间,如胸腔、头腔等;“调”指说话或唱歌时表现出音高、音长的形态,如语调、曲调等。“腔调”还可看作并列词组,指由“腔”和“调”组成的带词旋律。“腔调”还可泛指曲调。

“腔调”常指歌曲、戏曲的曲调,其共同属性是,都需用各种腔体进行融会贯通地演唱。富有腔调的作品总表现出音调跌宕起伏,节奏疏密相间,发展一脉相承,结构变化统一的特点。不管演唱,还是欣赏,都会给人美的享受。随着腔调的展开,歌者或听者总会被绘声绘色的旋律所陶醉、所共鸣。

“腔调”是个中心词,其质量还有优劣之分,除了人见人爱的优美腔调外,还有粗制滥造的腔调、似曾相识的腔调、晦涩别扭的腔调、故弄玄虚的腔调,这些难听、难唱、难记的腔调由于嗤之以鼻,而遭致唾弃。

“腔调”的称谓更具中国特色,戏曲中有梆子腔、碗碗腔、秦腔、越调、彩调等剧种,其腔其调就表现出各领风骚的地方风味。民族风格的歌曲更讲究腔调设计的别出心裁,如,运腔需要曲折、润腔需要细腻、甩腔需要意外、拖腔需要跌宕,这些都是民歌风曲调的表现特长,成为中国风腔调的重要特征。

可见“腔调”是声乐作品中的核心形态,如要成为好作品,就必须写出好腔调。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只有编织出迷人的腔调,就能调动身体中的有关腔器(如胸腔、腹腔、喉腔、口腔、头腔),引发出沁人心脾的各种带词旋律。

“腔调”还表现在说话的语气上,讲态的动作上,一听说话,一看讲态,就能感知某人在处世、性格、风度、品位上的文野程度和雅俗程度,所以,只要看到某人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就能大致看出该人的“腔调范”。生活中,“腔调”一词竟然还可运用在评头品足上。究其原因,因为“腔调”内涵丰富,可以借用高低长短的音乐特性,来定格行为的是非曲直。所以,“腔调”还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特别在吴语地区运用得更加普遍。如常听到“这位先生很有腔调”的评价,意思是点赞这位男士很有品位、很有风范。当极力反感一个人的言行作为时,常在背后发出“像啥腔调”的谴责。

可见,“腔调”一词已走出音乐,走进生活,成为人们日常评价的用语。既有褒义组句、又有贬义组句。音乐上应重视“腔调”的设计,努力写出让人痴迷的歌唱旋律;生活上更应提高素养,使纵情歌唱时的“好腔调”催生出待人接物时的“好腔调”。

生活中,“腔调”一词竟然还可运用在评头品足上。究其原因,因为“腔调”内涵丰富,可以借用高低长短的音乐特性,来定格行为的是非曲直。所以,“腔调”还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特别在吴语地区运用得更加普遍。

过门

“过门”是歌曲中前奏和间奏的俗称。过门是歌曲开首的器乐引子,也可以是乐段、乐汇之间的过渡性旋律。中国戏曲、曲艺的唱腔特别重视过门设计,长则一个乐段,短则一个乐句,往往呈示出调高、调式、情绪、风格、节奏、速度等多种音乐要素。成功的过门都能产生未听词先醉曲的听觉效果,自然地引出将要歌唱的旋律。特别在段落需要对比时,过门更是充当“突变先锋”。如,当中板转入快板时,总先由过门进入新板式,然后使下段唱得有板有眼,令人回肠荡气。

如果说戏曲的过门比较讲究程式性的话,那么歌曲过门比较讲究新鲜性,成为歌曲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传统的形态是承接型(重复终止句)、再现型(重复高潮句),更多的是全新设计,做好铺垫、过渡、转换,甚至将节奏型、顺递音都处理得水到渠成,使演唱者能舒服地唱出随后的歌声来。

过门旋律和演唱旋律应成为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所以说,过门不但能烘托气氛,营造对比,而且还能有利于音乐形象的多侧面塑造。

民间将前奏和间奏命名为“过门”是十分贴切的。因为那是一段只有器乐旋律的“过场”音乐,所以名之“过”;因为这是一段将演唱者领进“新门”的音乐,所以名之“门”。这过门中的“过”需长短适宜,不拖沓,不局促;这过门中的“门”需门当户对,如果设计得门不当,就门难进,会将演唱引入歧途,成为弄巧成拙的过门。

正因为过门作用如此重要,而且过门内涵大有文章,所以常将过门用作生活语言,让人听得新鲜,令人回味无穷。

如,将媳妇正式答应婚事,走进夫家与公婆见面后,被说成“过门”了。其中的“过”可能是一见钟情,时段较短,也有可能考虑再三,时段较长;一旦认定了“门”,就算定亲,不能变卦了。讲究的人家还有送礼、款待的老规矩,如置办丰盛酒席,馈赠细软礼品,讨好已经过门的未来媳妇。

又如,将“过门”比喻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时,就会讲“没有过门啊!”就是说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当有了解决办法时,就会讲“已经有过门了!”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到来。

再如,将过门比喻为手段。当向人表露诚意时,就会讲“向来不打过门”。意思是实话实说,丝毫没有虚假、没有隐瞒。

这些有关“过门”的生活语言,都印证了在音乐创作时过门设计中的诸多后果——既有写得锦上添花,也有写得画蛇添足;既有写得顺风顺水,也有写得晦涩拗口,所以引申出了当今不同用意的现代语言,既发人深思,又趣味无穷。

猜你喜欢

过门腔调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给你的信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山东梆子慢板板式探讨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7月,盛夏的旋律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