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釉上五彩瓷诞生且繁荣的必然性论证

2021-12-02张燕飞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彩瓷五彩色彩

张燕飞

五彩瓷作为中国釉上彩瓷器的代表性品种,已有约600 年历史,历经时代变迁、王朝更迭,至今仍在中国陶瓷领域居举足轻重之位。大浪淘沙,留下的皆是永恒的经典。是哪些因素使得古拙质朴、艳丽浓厚的“五彩”在陶瓷史上绽放永恒的光辉,这离不开以人类生物特有的生理构造为主体、以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传统哲学文化传承演变为脉络、以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为契机的各项人类活动。

一、釉上五彩的概念界定

现代中国,“五彩”一词的定义较为多样。有些学者从装饰手法及审美风格将釉上彩分为“古彩”“粉彩”与“新彩”三大类,其中“古彩”分为釉上五彩与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另有学者通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运用认为“斗彩”是“五彩”的早期形态,因为清代康熙(AD1662)以前釉上蓝色没有被发明创造出来,才用青花料代替想要的蓝色,将“斗彩”纳入“五彩”范畴,称之为“青花五彩”(图1)。另外,有学者把明代(AD1368-1644)的“五彩”“红绿彩”和一些颜色单一的釉上彩通称为“大明五彩”。清代康熙(AD1662-1722)的“五彩”称为“康熙五彩”或“古彩”。无独有偶,清代末期,湖南省醴陵市首创被誉为“东方陶瓷巅峰”的釉下五彩瓷。因烧成温度高、对人体无毒无害等诸多优势远近闻名,逐渐掩盖釉上“五彩”的锋芒。

图1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明

无论是博物馆、著作、书刊,还是图册、杂志、论文,命名方式见仁见智。本文所探讨的“五彩瓷”,即从宋金元时期“红绿彩”脱胎而来,在明代创烧并稳定发展,繁荣于清前期,衰败于清后期的传统釉上彩绘陶瓷。

二、“五彩瓷”诞生的必然性

(一)传统体系赋予象征色彩

从字面意思上看,“五彩”指的就是五种颜色,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五彩”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深奥且广泛的。梁一儒先生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淮南子》“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殷商时期,五色与五行、五方等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色彩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周礼·考工记》载:“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记载着色彩与方位的关系。《周易》记载:“离为火,坎为水,震为木,兑为金,中为土。火为赤色,水为黑色,木为青色,金为白色,土为黄色”,阐明了色彩与卦象、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礼记》,是西汉人先秦礼仪的纂集,把一年中各季节的星象、尊崇帝王、敬奉之神、五虫、五色等组成固定的搭配,用以指导社会、政治生活。诸如此类,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据人类认知世界的主导地位,直至今日仍有五行、五色、五方、五感、五味、五脏等相关概念在各领域被广泛运用及研究。依上述为据可知,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崇尚并追求青、赤、黄、白、黑等象征性色彩了。在陶瓷的发展从单色演变成多色的过程中,五彩瓷的诞生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及文化底蕴。

(二)民间风俗文化引导审美导向

北宋年间(AD960-1127),中国古代北方大型民窑磁州窑发展至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从未间断,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早在7500 年前,磁州地区的先民们便开始烧制陶器为日常生活所用。彭城以北的磁山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夹砂褐陶及褐红陶,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确定此地区为古老陶器发祥地之一。两晋南北朝时期(AD265-589),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到了宋代(AD960)往后,以河北省河南省一带为主的陶瓷产区频繁的更换统治者。公元960-1127 年间为汉族建立的南宋朝所统治,南宋统治期间还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短期占领过。在公元1127-1234 年间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统治。在公元1234-1368 年为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所统治。之后在公元1368 年又成为汉族建立的明朝。此408 年间,磁州窑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的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等。在题材上也如世俗所见:花鸟虫鱼、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词歌赋、儿歌小曲等无所不书无所不绘。装饰风格追求古拙朴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的交响乐章。在这样一个任由百姓随性发挥的民窑体系中,釉上彩的出航之帆“红绿彩”被发明创烧。在此阶段,五彩瓷古拙质朴的审美风格被奠定下来。

(三)自然科学规律揭示身心需求

1666 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实验实现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并创造出色相环(color circle)。结合现代色彩学理论可知,前文所述中国古代时期推崇的赤、青、黄等若干色彩在色相环中所的占位置是非常合理的,即冷暖搭配、对比运用、互补关系等配比都能恰到好处。所谓冷暖度,就是色彩心理上的温度感觉;所谓对比色,就是色相环上相距120-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所谓互补色,就是色环中180 度相对的两色。为何先民们在对科学无知的时代能将色彩的使用做到近乎完美?这与牛顿色环的发明相差了几十个世纪。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第一渠道。在色彩通过人类视觉被感知的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了一系列微妙的影响,使人类潜意识的选择并运用所感知到的色彩。简而言之,色彩即是电磁波的频率约在380-750THz,波长约为400-760nm的光波,这些光波通过人类视觉通路被视觉细胞感应,并传导到视觉中枢,形成色彩的感知。在这个感知过程中,不同波长刺激人体不同荷尔蒙的分泌以满足不同的身心需求。例如,红色,会通过循环器系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促进血流,使人达到兴奋、热情、激动的状态;绿色,会刺激脑下垂体分泌乙酰胆碱达到安定安心的作用;橙色,会刺激自律神经分泌饥饿荷尔蒙增进食欲等。由此可知,人类对于色彩的认知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五彩瓷的诞生也是人类为了满足身心的需求,潜意识或无意识产生的审美导向。这种从单色演化成多色的历程是必然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四)科学技术发展支撑品味提升

早在汉代(202-220BC),低温铅釉就被发明出来。唐时期(AD618-907)创烧的“唐三彩”釉料中,不仅使用含铅的金属氧化物将釉料的熔融温度降低到了800℃左右,且在釉料中加入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从而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多样的色彩。另外在烧造方式上,与后期的釉上彩制作相比,除了坯体上少施一层透明釉,二次烧成等各项技术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宋金辽时期,研制出新型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还创造了捏塑、刻剔、揉压等多种工艺,出现“以釉绘瓷”的创新之举。

宋金后期,北方民窑磁州窑创烧“红绿彩”并广泛生产,即在白瓷上用红、绿、黄等色彩进行绘制,再入窑烤花装饰而成的釉上彩绘瓷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上彩。《陶书》记载:“青矾(FeSo2·7H2O)炼红,每一两配铅粉五两,用广缪合成”;另有殷宏绪在信中说:“配置绿料,一两铅料中添加三钱三分卵石粉和约八分至一钱铜花片研磨而成”“配置黄料,就往一两铅料中加入三钱三分卵石粉和一分八里不含铅粉的纯质红料”等色料配置的相关记载。此时的“红绿彩”与“五彩”仅有三色之差,绘制手法也与五彩大致相同。明代宣德年间(AD1426-1435)出现“豆彩”,成华时期(AD1465-1487)最受推崇。清前釉上无篮彩,蓝色都以釉下青花代之,乾隆朝唐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近代许之衡先生著《饮流斋说瓷》则称:“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细者,系以蓝笔先绘面目衣褶,继乃加填五色”,故“豆彩”可归为五彩瓷中的一个品类。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AD1662-1795),有大量精品五彩瓷出世,其中属“康熙五彩”最为瞩目。它最大的成就是釉上蓝彩的发明和黑彩勾线的运用,蓝彩的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之所以艳丽照人,与当时窑工的窑温把控技术密不可分,温度过高色失、过低色暗,恰到好处的窑温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强烈,层次更加丰富,整体风格更加和谐、沉稳。历代制瓷匠人们不仅在色料配置上苦心孤诣,在原料删选、成型技艺上也颇为钻研,使得釉上五彩瓷在陶瓷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

三、结语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和逐渐上升的心理精神需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经典。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升华着对美的认识与追求,这种追求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借助人类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纷繁多样的环境印象赋予规律性的揭示与总结,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华章中,大势所趋地诞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典型,其中,就包括了代表着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五彩”。

猜你喜欢

彩瓷五彩色彩
粉彩瓷创新与发展影响因素与原则探析
——基于“非遗”视野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快编五彩绳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神奇的色彩(上)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