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山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避险保安工作与启示

2021-12-02潘丽红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武山县山洪雨量

潘丽红

(武山县水务局 甘肃,天水 741300)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东邻甘谷县,南接岷县、礼县,西连漳县,北与通渭县、陇西县接壤,全县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9.6℃,年平均降水量480㎜,年日照150 1/h,无霜期182天,海拔1340m~3120m之间。全县13镇2乡,总人口53万人。境内水流域面积1705.2km2,总面积2011km2,历史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33条均系渭河流域的支流,重点防治区8个,一般防治区25个,防治区面积1159km2,防治区小流域39条。区域内降水年内分配受东南大气环流和流域地形影响,形成春冬季降水少,占年总量的20%,夏秋季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增大,并且多为暴雨形式,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每年汛期的洪涝灾害频发,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1949年至2020年的之间,武山县共发生较大洪灾85次,造成227人死亡,大量农田耕地、铁路、公路及大量基层设施遭到毁坏,对本就属于贫困农业县的发展无疑的雪上加霜。

1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汛体系建设

1.1 政府重视,提高投入资金

由于武山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财力的逐年增高,加之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武山县水利建设投入资金不断提高。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武山县桦林沟、北山沟、大水沟、红峪沟、南峪沟等多条主要河沟道的防洪治理工程。增加了山洪灾害防御基础屏障。

1.2 积极推进非工程体系项目建设[1-2]

2010年武山县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试点县之一,项目总投资544.16万元,于2011年6月开始建设,2011年9月完工,同年12月通过市级初验并投入试运行。

项目共建成县级信息汇集与会商决策预警平台1处,建成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共建设自动雨量监测站51个、自动水位监测站2个,安装简易雨量报警器126个,简易水位监测站40个,水位图像站4个、视频监测站1个。安装村级无线预警广播207套、配发手摇报警器226个、铜锣192面。全面完成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成1个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5个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16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作宣传栏169个,警示牌220个,公示了安全地点、转移路线和预警信号,印发防御知识宣传手册2.99万册,白卡2.89万册,刻制光碟262张。组织培训演练747人次,既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又提高了群众的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1.3 现代技术加持,一举多得

非工程措施项目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建成以信息化采集为支撑,通讯系统为保障,intent网络系统为依托,以决策支持应用系统为核心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初步建设山洪灾害监测系统,通过自动雨量监测站采集雨水情信息,通过GPRS通讯模块传输到数据库中心,经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对实时监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对山洪灾害信息化管理分析研判发布预警提供科学数据[3]。各级防汛指挥部对采集的山洪灾害基础信息和实时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使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动态信息,达到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监督和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能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基层防汛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基层防汛指挥部决策水平。

2 防洪减灾效益明显

通过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建设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结合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避险意识,基本实现了“预警预报及时、行动反应迅速、转移工作快速、避险工作有效”的目的,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项目投入运行以来,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向各级防汛责任人累计发布预警短信20.9万条,启动村级预警广播9863次,转移群众1.3万人次,有效减少和避免了人员伤亡,保护了山洪灾害威胁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13年7月24日18时至25日04时,我县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现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6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00毫米。县山洪监测预警平台显示预警信息后,县防汛指挥会商决策后及时通过预警平台向灾害危险区群众发布了立即转移预警,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9592人,在倒塌房屋9136间的情况下,创下了零伤亡记录。

3 经验与启示

在2013年7.25暴洪灾害中,我县做到早预防,早撤离责任明确、指挥调度有方,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经得起考验,发挥显著的效益。

3.1 预警及时,减灾效益突出

2013年7月24日18时,武山县山洪预警“户户知”平台显示杨河镇杨楼村自动雨量监测站值达到告警值时,值班人员通过电话与气象部门及该站点所在村的防汛责任人联系核实,并将情况及时汇报值班领导,同时关注该站点雨情的变化。于此同时局领导班子全部到岗,密切关注该监测站雨情的变化。当雨量值达到警戒雨量的预警指标值时,降雨仍在持续,这时我们值班人员通过向村级联系人核实,并及时向上汇报,经防汛指挥部会商决策后,立即以短信平台,预警广播、电话等方式向相应的防汛责任人发布准备转移的预警,特殊情况下,村级防汛责任人通过喊话、鸣锣等向灾害可能威胁区群众发送预警信息。当雨量值达到危险雨量的预警指标值时,且降雨仍在持续的情况下,经县指挥部领导会商决策后及时发布立即转移的预警。及时转移安置群众172户798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3.2 健全机构,保障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有序开展

由于我县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破坏力大,要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因此,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联动体系,明确各级防御责任人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不留死角无缝全覆盖体系,特别是对村级责任人,要求登记造册,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联系方式服务对象等,通过集中培训,要求各村组长必须掌握各组的详细情况,包括户数、人口、及老弱病残的情况等,确保发生灾情转移时不落一人。

3.3 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武山县共完成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个、乡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5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16个;预案标明了危险区和安全区的位置、界定了警戒雨量值和危险雨量值、并确定预警信号和等级,在醒目位置张贴紧急转移路线图和安全地点,让防治区群众知道预警人员、预警信号,清楚转移路线和安全地点。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在7.25暴洪灾害中,受山洪灾害威胁村在安全转移群众时,各组有条不紊、临危不乱,按照预案中的避险示意图和转移路线有序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

3.4 加大宣传培训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全县53个重点防治区设立了警示牌、宣传栏,制作光盘300套,制作发放宣传手册、明白卡、宣传挂图各50000套,铜锣106套。对县、乡、村、组四级防汛责任人、监测站信息人员174人进行培训和演练。汛前,在全县人口聚居区,中小学校通过电视、微信、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培训等形式,做好汛期防御知识宣传工作,不仅提高了全民防灾避险意识,而且达到有效防御我县山洪灾害,改变我县山洪灾害日渐严重的局面,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4 结语

武山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已运行10年,该项目基本实现了“预警预报及时、反应转移快速、避险工作有效”的目标,在汛期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但该工程属于水利信息化工程,硬件设备大部分为电子产品,且安装在户外,相对恶劣的环境下极易损坏,山洪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及时更换组件、及时维护,为确保正常运行和采集数据的准确传输。一要落实运行管理经费,并增加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汛前设备正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二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确保该工程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三要持续全面开展以宣传培训演练为主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猜你喜欢

武山县山洪雨量
宁夏红柳沟流域水沙变化及产沙分析
优雅地表达
基于小波去噪的称重雨量数据分析
SL—1 型雨量传感器故障分析排除和维护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武山县2015年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总结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
武山县粮食生产存在问题与建议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