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孝德教育学生言行发展现状根源分析和策略探寻

2021-12-02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顾海灵

亚太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孝德言行德育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顾海灵

一、基于孝德教育学生言行发展的价值探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德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想成人,首先要从学会孝顺开始。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历史,孝德文化孕育了中华传统优质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维系其他诸多文化的重要纽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多元化的倾向和形式,使孝德文化呈现出丰富立体的形式。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之下,小学德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和借鉴中国传统孝德文化的内在积极元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针对小学生的现有特点,发展德育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紧扣孝德文化的重点和基础,比如我国传统孝德文化中就包括很多积极内核,对于当下的学生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要尊重赡养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要能够承志立身,慎终追远……这些积极合理的内核对于培养当下学生自律自爱和敬养父母的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理应成为铸造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起点。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还是促进学生自身品质的形成,都应该将孝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并积极推广,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为他人奉献爱心的优秀品质,乃至懂得为家乡、为社会、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道理。

二、基于孝德教育学生言行发展的现状根源

(一)孝德教育缺失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对父母长辈怀有感恩之心、报答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维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价值多元化的不断出现,当下我国孝德文化的实施又处于怎样的状态呢?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班级中很少有学生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日期;很多学生认为父母挣钱很容易,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和操持家庭的艰辛;有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好,要求家长给自己买手机,并且还会因为手机档次低而对父母发脾气……如此种种,都反映出当下青少年孝德文化严重缺失的现象。

(二)探寻孝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下青少年孝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层。

其一,家庭教育对于孝德教育的关注不够。《三字经》中曾经指出:“养不教,父之过。” 孩子不孝顺,其实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往往并不集中在孩子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家长教育方法的缺失。现在的一些学生被家长宠坏了、溺爱了,很多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父母也抱着只要成绩好就行的心态,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社会活动也不让孩子参加。有的学校组织感恩孝顺教育,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还不需要懂这些。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逐渐养成了虚荣心强、个性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体贴他人,也不知道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感恩和恻隐之心。

其二,学校教育对于孝德教育关注不够。当下学校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大多将教育教学的重点设定在文化知识层面,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的关注不够。有关人士曾经做过一次校园调查,他们发现,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孝德教育普遍关注不够,学生在校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对于孝德教育关注则占较小的比重。部分教师甚至机械而片面地认为孝德教育应该是家长的事情,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始终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对于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上。学校没有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孝德教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并没有在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中形成有力的冲击。

一个孩子对于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孝顺、关心和尊敬,他又怎么会去爱一个集体、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呢?从心理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不懂得孝顺父母,那么他的人格必定是有缺失的,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必定是荒芜的,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基于孝德教育学生言行发展的策略探寻

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孝德文化应该被纳入“起点工程”,并成为小学德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了小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内在的认知规律以及所储备的生活阅历,才能真正从学生的特点入手,将孝德教育落实到位。

(一)完善认知,让孝德教育深入人心

孝德教育的推行离不开教师的支持,要想让孝德文化深入人心,需要完善教师对其的认知。首先,可以组建孝德教育工作室。学校选择一些综合素质强、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加入工作室,定期开展有关孝德教育的培训活动,工作室成员每月要进行交流、汇报、总结、反思,发挥团队的力量,促进教师对于孝德教育的深入理解。其次,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小学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渗透,让孝德教育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体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可谓一年一个变化。小学六年,如果采用相同的模式和策略展开孝德教育,必将会上演重复机械的尴尬。为此,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有规律地推进孝德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道德情感。

首先,低年级学生还处于思维懵懂的阶段,对他们大讲特讲所谓的孝德文化,他们不但不能理解,甚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一年级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需要以唤醒意识、催生孝心为主要目的,可以相继举办一些以“孝顺”为主题的活动,积极开展古典孝德故事的演讲,让低年级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中捕捉孝顺元素,逐步形成认知。

其次,到了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孝顺文化的同时,还要将德育实施的重点落实在行动上,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付诸行动。参与实践有助于让中年级的学生明白从小事做起,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将孝顺父母从思维认知转移到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从而从心理上、精神上进一步关爱父母、孝顺父母。

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行动当中感悟,深化他们对孝德文化的感知,将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感。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系列化的孝德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认识到,所谓孝心,其本质就是爱心。在家里有孝顺父母之心,就同样要把这种爱心传递给社会上的其他人,将高年级的学生从小爱的认知扩展到大爱的层面,从而将孝德文化从家庭层面拓展到社会责任感的广阔维度上。

(三)多彩活动,让孝德教育真实有效

设计丰富多彩的孝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认知和实践的结合,避免孝德教育流于形式。孝德教育中“爱”的教育很重要,对小学生而言,被爱似乎理所当然,但是如何学会主动关爱他人,正是孝德教育更应该关注的。这里的关爱,不仅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爱,也指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爱。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关爱他人,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环保小卫士”“领养小树苗”之类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植物的生长,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进而积极保护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从而理解父母的生育恩情,爱惜自己的生命。针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展开“一日护蛋”活动,让学生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与不易,懂得自己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用爱回报父母。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更懂得将这样的关爱推向社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夸一夸我的家乡”“我为祖国添光彩”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家乡的建设变化,了解我国的名人故事,挖掘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也能引导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通过举办这一系列与“爱”相关的主题活动,学生的言行才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

(四)多方协同,让孝德教育家校并进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孩子的成长与家庭、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关联。德育的实施更需要学校紧密联合其他资源,在多方协同、多方配合中协同并进。因此,需要将德育与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显性隐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凸显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家庭教育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建议,在征得家长同意和认可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职责,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交往时,既要关注和爱护孩子的成长,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溺爱,甚至有必要与孩子约法三章。这样的做法并不是要限定孩子的自由,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通过家庭交往,在孩子的思维意识里播种下孝德文化的种子。

其次,家庭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够形成家校合力,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对于孩子来讲,他们还缺乏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会把标准放在自身所确定的榜样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需要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以身作则,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便于孩子与父母真心沟通,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家长也要率先垂范,对自己的长辈加以关爱,从而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一来,家庭所有成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孩子也能从父母身上汲取更多的营养,从而深化他们对于孝德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铸造家校合力是实施德育工程的重要策略,学校或者家庭任何一方闭门造车,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孩子的德育问题。只有学校和家庭拥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双方紧密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将孝德文化的实施提升到相应的境界。

(五)多元体验,让孝德教育悄然无痕

教育的本质是无形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滋养。那种大讲特讲、道德说教型的教育,虽然能够在生硬灌输的层面上,让学生接收相应的知识信息,或者明白一定的道理,但要想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自觉意识层面调整自己的言行,教师还必须搭建多维度、多角度的体验性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明晰道理,自觉地调整认知。

这一理念的实施不仅可以在家庭中开展活动,同时也可以在学校中借助于丰富、立体化的平台,给予学生体验感知的契机。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断丰富社会层面的体验性活动,学校可以尝试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积极利用学校周边的现有资源,以社区街道为依托,开掘和整合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建构系列化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爱心,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老人的生活,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将这种意识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孝顺的价值和必要性。

这样的方式没有教师的说教,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而是在实实在在的体验性活动中,让学生将自身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意识言行进行了统整,这种无形的渗透和正面的激励,促进了学生感恩意识的不断发展。

(六)多元评价,让孝德教育落地有声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孝德教育的实效,相应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将孝德表现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系统,改革道德评价体系。学校可以评选校“孝德之星”,并邀请“孝德家庭”走进校园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在学校的展板上专设“孝德小明星”栏目。此外可以利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编制孝德口袋书等丰富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几方面的作用,通过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总评等方式,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可信,并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孝德言行养成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基于孝德教育层面的小学生言行教育,需要将孩子的认知作为重要的考量对象,要能够尊重孩子的内在认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层次中,紧扣德育实践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意识,并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中调整认知、修缮言行,真正推动学生孝顺和感恩意识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孝德言行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中脉践行孝德
妙语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