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社交恐惧症”影响你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

2021-12-02卞文志

青春期健康 2021年22期
关键词:咨询者恐惧症恐惧

文/卞文志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心理科退休副主任医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但是,有些人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时,却又恐惧与人交往,不入群、不交友,喜欢独处,把自己封闭于自我的空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此类人也就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精神医学名词》里的解释是:害怕被别人审视,导致对社交场合回避的精神障碍。往往伴有自卑和害怕批评。受检者可以呈现为紧张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有时确信这些焦虑的继发表现中的某项为原发问题。症状可以进展至惊恐发作。社交恐惧症可以治愈吗?青少年罹患社交恐惧症该怎么应对呢?我们先从探究社交恐惧症开始——

社交恐惧症是可以改变的一种恐惧症亚型

1.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地突然发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这类人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所谓的“社交恐惧症”,其实就是对他人有很多冷漠、苛刻、敌意、无情、挑剔的想象,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罹患此病,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2.决不能逃避,应积极沟通。

最近,一位朋友对我倾诉说,他楼上邻居有个10多岁的孩子,经常早上很吵,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早上被吵醒了,特别心烦,让他这晚睡晚起的人觉得很不适应。他想到要去敲邻居家的门协商、沟通,就十分紧张,在心理上有一种抗拒,怕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他说他希望对方自觉一些,把孩子管教好,希望邻居照顾一下他的感受。但他又觉得这不可能,因为自己没有去告诉邻居,邻居又怎么会知道吵到他、影响了他休息呢。想到这些,他就觉得好难,由于自己的“社交恐惧症”,使一些事情难以办成,并且泛化到觉得自己的人生从头到尾都好难,自己好差、好弱。

朋友说他因这些事情而联想到很多防御方案:努力赚钱去买个别墅,这样就没人打扰他了;后悔为什么没买顶层,这样也没人吵他了;买个震楼器,夜里震动天花板报复楼上。但这些都不现实,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他认为,必须要去跟邻居沟通一下,这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内心深处由不得自己控制的社交恐惧症,却让他难以去做。为此,他感到很苦恼。

我对他说:你必须克服内心的社交恐惧症,如果你不去沟通,你就只能忍受或者逃避吗?你可以寻找一些能够帮助你的资源支持你啊,如找保安、物业去协商解决。朋友说这个也好难,因为也要跟一些陌生人打交道,由于恐惧,自己真的不愿意与陌生人沟通。我对朋友说:你怕什么?怕冲突吗?只要你态度和蔼,好言好语,就不会发生任何冲突。

3.只要你报以微笑,他就会还你微笑。

我给朋友举了一个同样的例子。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在一个小区租赁了一套房子。每逢周末,住在上层的邻居家里,天不亮孩子就经常搞得动静很大,一次次将梦中的他吵醒。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没有选择退缩,因为他有自己的倚仗——勇敢。虽然刚开始,他也感觉到自己可能面对问题有些畏惧,但最终勇敢的力量战胜了胆怯,他跟自己说:加油。于是,他上去敲了邻居的门。

门开了,一名年轻男子带着微笑问他怎么了,有什么事。他笑着说:我是楼下的邻居,您家孩子早上在卧室里蹦跳吵得我睡不着觉,我希望早上可以安静点,你们可以让孩子在客厅活动,尽量不要在卧室活动……对方说:不好意思,小孩周末没去幼儿园,醒得早,喜欢在卧室里调皮,没想到会影响您休息,今后我会注意的,尽量避免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他见邻居道了歉,而且表示会注意,也说了声谢谢,并产生了一种被体谅的感觉。

回屋后,他回味起邻居那个温暖又抱歉的笑容,回想着这个世界满满的善意,觉得自己的勇敢是值得的。如果内心畏惧,不愿找邻居沟通,自己的休息仍然会被打扰。他知道这个社会不是所有人都是善意的,但他愿意去尝试检验谁是或谁不是。总不能因为一两个有恶意的人,就把恶意投射给全世界。从此,他开始相信:只要你以诚待人,别人是愿意妥协、愿意照顾你的感受的。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只要你报以微笑,他就会还你以微笑,对你的建议或要求,善意地接受。

对症疏导 摆脱“社交恐惧症”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有些人在关注中会感觉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或“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认为,自己在需要直接说话的时候会变得笨嘴拙舌,在打字聊天的情况下就放松多了。

还有人在找我咨询时跟我说,他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喜欢隐藏自己的内心,一般都是用文字交流,因为文字是有欺骗性的,所以他就利用文字的欺骗性去保护自己。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总是用微信或邮件沟通,效率太低,再者就是与陌生人的首次沟通比较困难,还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恐惧心理,但是做起来又感到很难,总觉得心里有些畏惧,因此无法鼓起勇气与人正常交往。

姑且猜一猜,这位咨询者的性格特征,应该是性格有点“直”但不“冲”、反应比较慢、言语或行为模式比较单一,且意志比较薄弱。同时,这位咨询者可能人际交往经验不多,缺乏对各种关系的深入体验,自我认同或自尊程度不高。

以上猜测并不是否定咨询者,而是要找到其形成社交恐惧问题的心理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有助于分析其形成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以利于对症疏导,帮其摆脱社交恐惧。分析一下恐惧症形成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性格“直”而不“冲”。欠缺对人与事物的灵活性认识以及预判和应变能力,所以一旦出现需要变通的交流场景,立即言行失措、毫无主张。

二是反应太慢。在与人交往中,只能借助文字慢慢整理思想的表达,尽量回避与人直接交流中的快速思考,用文字应对与他人沟通的挑战。

三是言语单一。只有通过文字的单向叙述模式、在自己习惯的格式与节奏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不能适应直接交流等更多模式要求。

四是意志薄弱。一旦遇到障碍,哪怕是交流中小小的不顺畅,或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所谓的“强势”),立即退缩,而非尝试应对。

五是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由于自我认同不足,没有足够的正向、积极的体验,所以导致无法建立具有与人交往的力量,也就是无法抱着勇敢的信念,在与人交流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由上可见,咨询者之所以能更容易地用文字交流,不是因为文字有欺骗性,而是文字为交流提供了缓冲区,使得提问者的性格、能力没那么快暴露。正如咨询者意识到的,这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为改变他们的这种恐惧心理,我为他们提供了几条建议,以帮助他们减轻社交恐惧症带来的烦恼,让他们能够尽可能享受更多与人交流的快乐和生活中的乐趣。

1.尽快提高自我认识与强化自尊。

针对自己的问题罗列出“我是谁”“我要什么”“我怎么做”等自我概念,不断丰富、修正、完善,直至形成清晰、完整的自我认识。通过镜子对话、催眠诵读等方式,不断重复自我认识,逐渐强化自尊。

2.进一步增加资源与信息储备。

为每次与他人交流准备更充分的方案,了解更多可能涉及的信息、知识,并事先进行必要的演练,通过储备的增加减少应变的焦虑。

3.加强自己的专业语言训练。

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发音、语言组织能力,观看并模仿演讲、脱口秀、配音等,直接提升语言能力,优化与人交流的基础。

猜你喜欢

咨询者恐惧症恐惧
想象中的恐惧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所谓失败
所谓失败
我有开学恐惧症
仕途恐惧症